企业家精神与收入不平等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5-01-13 00:57王先柱杨义武
学习与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产业结构企业家

王先柱,陈 峰,杨义武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2.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企业家精神与收入不平等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先柱1,陈 峰2,杨义武1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2.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企业家精神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研究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企业家创业精神与收入不平等存在倒U型关系,而企业家创新精神对缩小收入不平等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均不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和就业效应缩小收入不平等的,而是通过产业结构变迁缩小了收入不平等。具体地,企业家创业精神只是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减轻收入不平等,而企业家创新精神则是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条路径减轻收入不平等。

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收入不平等

一、引 言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42年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指出,经济进步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内生动态过程,而企业家精神是实现这一过程的灵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当前,经济增速面临“换挡期”挑战,经济发展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精神,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发挥企业家作用”。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富民政策,就已经昭示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这种富民政策鼓励富人和企业家优先投资兴业,为创新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和制度保障,催生了一批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开创的企业带来了大量就业效应,成为繁荣城乡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到1 200多万户,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近2亿人,民营经济对GDP贡献总量超过60%。

与此同时,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13年的0.473,其中2008年出现最高值0.493,这严重偏离了国际公认的警戒值0.4。根据王小鲁(2013)的调研,若将国民收入过程中存在的灰色收入考虑进来,现有的贫富差距远不止于此[1]。中国收入不均已远远地偏离其应有轨道,收入分配格局严重扭曲。

由此,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企业家精神有关联吗,企业家精神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吗,这种现象到底是不是中国特色呢?实际上,国外很早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注但尚未形成一致认同。传统观念认为,企业家精神往往内含着各种风险因素,较高的企业家精神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收入不平等[2]。但Ayal Kimhi(2010)研究得出相反结论:企业家精神有助于缩小家庭收入不平等[3]。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关系并不明显。Yanya等(2013)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在减轻贫困、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未发挥出明显作用[4]。而中国对企业家精神这一问题的关注较晚并主要集中于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研究,较少涉及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5]。

本文利用中国199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静态和动态模型设定,检验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与已有研究文献相比,本文首先从企业家创新和创业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企业家精神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中间渠道,为当下如何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和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供必要经验参考;其次,国外关于企业家精神与收入不平等研究都是以本国或者跨国的经验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而各国统计方法或变量统计口径不一致会导致结论存在较大偏误,基于此本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中大国视角做出回应;最后,文章检验了企业家精神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倒U型关系,不仅对企业家精神是否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质疑做出回答,还从某种程度上验证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富民政策,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直存在争议的库兹涅茨假说,为库兹涅茨假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1.变量选取。本文选取泰尔指数度量收入不平等,因为泰尔指数考虑到中国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于两端的现实,加入人口比重能直接反映对两端(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变动的敏感性。以GAPit表示第i个省t时期泰尔指数,其定义及计算公式为:

(1)

其中,q=1,2分别表示农村和城镇地区,piq,t表示t时期第i个省农村(q=1)人口数或城镇(q=2)人口数,pit为t时期第i个省的总人口,Wiq,t表示t时期第i个省农村(q=1)或城镇(q=2)的总收入,Wit表示t时期第i个省的总收入。其中,农村和城镇的总收入分别以对应的人口与平均收入之积表示。

企业家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借鉴李宏彬等(2009)的研究,将企业家精神(E)分解为创新精神(CS)和创业精神(ES)两个维度,分别选取每万人专利申请量、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员数的比值作为企业家创新和创业精神测度指标。

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时间跨度为1992—2012年,选取1992年作为时间节点主要由于继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掀起以股份制或者公司制改革的热潮。文章将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因数据缺省未将西藏列入。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补齐。除企业家创新精神(CS)和创业精神(ES)两指标取对数值外,其他所有指标均采用原始数据。

2.计量模型设定。企业家精神对社会收入不平等存在两方面效应:一方面,企业家精神释放的“创造性毁灭”效应,分化社会阶层,拉大社会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就业、产业结构变迁和财税收入再分配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收入不平等。企业家精神与收入不平等总效应需进一步计量分析。本文首先构建静态计量分析模型:

(2)

方程(2)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但没有考虑到内生性问题,为此,本文引入收入不平等的滞后项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处理内生性问题。差分GMM可以消除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及个体非观测效应。对于影响各省域收入不平等的时变变量,可以加入时间虚拟变量予以控制。当个体非观测效应方差增速大于残差项的方差时,因样本数量有限,差分GMM会遭受效率损失,这时系统GMM模型估计更为有效。

三、实证检验

1.企业家创业精神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文章以企业家创业精神作为因变量纳入估计模型中,具体回归结果见文后表1。模型a到c均为静态模型参数估计,模型d到g为动态模型参数估计。模型b是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贸易开放度、实际GDP增长率和人力资本等控制变量。模型c采用滞后期的工具变量的估计方法,以内生变量LnES和 (LnES)2的滞后一期作为现期的工具变量。模型d和e为差分GMM,模型f和g采用系统GMM。

可以看出,创业精神指标一次项系数显著为正,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创业精神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人力资本指标估计系数大于零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分配不均,特别是城市人力资本存量明显高于农村,加剧了社会收入不平等;贸易开放度估计系数小于零且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贸易开放有助于缩小收入不平等;实际GDP增长率指标估计系数都小于零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未发现实际GDP增长率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经验证据。

创业精神与失业率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表明创业精神没有如我们预期那样通过降低失业率缩小居民收入不平等。这可能归咎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目前企业家创业不足导致市场企业规模结构的扭曲。*从韩国、日本等国的创业情况来看,经济繁荣时,每千人拥有企业达50多家,最低也保持在40家以上。但是,中国现在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只有14家左右,而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一些贫困地区更少,创业不足现象严重。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只侧重于发展特大和大型企业,忽视了对小微企业的创业支持,这意味着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少,也意味着中等收入者少。另一方面,归咎于历史遗留的管制环境的劣根性。中国特殊的管制环境滋生腐败,导致大量的企业家创业并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集中从事向管制者寻租的非生产性活动,他们不创造社会财富,只是重新分配财富。

创业精神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交互项估计系数为负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创业精神通过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小了居民收入不平等。不同创业动机的企业家在产业选择时会表现出不同偏好。考虑各产业自身特点和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家多选择二、三产业进行创业,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优化产业间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可以缩小社会收入不平等。创业精神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交互项系数大于零且不显著,表明创业精神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缩小收入不平等效果较差。创业精神与政府支出交互项估计系数大于零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企业家创业精神创造的社会财富通过政府以财政支出形式进行收入再分配,没有达到调节收入不平等的预期。企业家创业精神创造大量社会财富无可争议,但是由于中国垄断的制度性问题和再分配机制过程中政府支出重投资轻民生,导致调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企业家创新精神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以创新精神作为因变量进行模型估计,具体见文后表2。模型Ⅰ为固定效应参数估计,模型Ⅱ在模型Ⅰ基础上加入交互项和相关控制变量,模型Ⅲ在模型Ⅱ基础上添加内生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参数估计,模型Ⅳ采用差分GMM模型估计。模型Ⅰ—Ⅳ的估计结果表明,创新精神一次项估计系数为负,二次项估计系数为正,且均未通过文中设定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创业精神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

鉴于创新精神的二次项参数估计值一直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接下来模型Ⅴ—Ⅷ参数估计将其剔除。模型Ⅴ—Ⅷ分别与前面模型Ⅰ—Ⅳ相对应。可以看出,模型Ⅴ—Ⅷ中adj-R2及F统计量较模型Ⅰ—Ⅳ有明显改观,解释力增强。我们发现,创新精神与收入不平等存在显著负相关,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有助于缩小收入不平等。贸易开放度、实际GDP增长率和人力资本等控制变量估计结果与上文基本一致。

同时我们发现,在模型Ⅰ—Ⅷ参数估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失业率交互项估计值始终为负且均不显著,表明创新精神通过带动就业进而缩小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存在先天性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虽然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但仍长期萎靡不振。企业家创新精神严重不足导致“无就业增长”甚至就业负能量。另一方面,企业家创新精神带来的就业破坏效应。企业家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需求,导致“相对过剩”劳动人口,从而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

创新精神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交互项估计值显著为负,表明创新精神能有效通过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小收入不平等。从理论上来说,创新主要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中国企业家目前所从事的创新多属于延续性创新,是对原来技术轨道、管理模式和业务能力的开拓和延续。相比颠覆性创新,尽管延续性创新不具有竞争性和可持续性,但其在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创新精神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交互项估计值显著为负,表明企业家释放创新精神推进整个产业结构朝着“服务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随部门转移,释放“结构红利”,缩小收入差距。

创新精神与政府支出交互项参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企业家创新精神为社会创造财富进而通过财政支出形式进行收入再分配没有达到调节收入不平等预期,反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主要归结于中国现有的不完善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将企业家精神分为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两个维度,分别构建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与居民收入不平等实证分析模型。我们发现,企业家创业精神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家创新精神有助于缩小收入不平等。从具体作用的中间渠道来看,创业和创新精神均没有通过就业带动效应缩小收入不平等,而是通过产业结构变迁缩小收入不平等,其中,创业精神只是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减轻收入不平等,而创新精神则是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种路径改善收入不平等。创业和创新精神创造的社会财富并没有通过政府支出达到减轻收入不平等效果。

为此,我们从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扶持力度、引导与扶持各地创业产业选择、加大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创业扶持、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收入等再分配机制设计、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方面为企业家创新和创业构筑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和创业精神,减轻收入不平等。

[1] 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2013年报告[J].比较,2013,(5):1-40.

[2] QUADRINI.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for Wealth Concentration and Mobility[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1999,45(1),1-19.

[3] AYAL KIMHI.Entrepreneurship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Southern Ethiopia[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0,(34):81-91.

[4] MUHAMMADSUHAIMEE YANYA,ROSLAN ABDUL-HAKIM,AZAM ADBUL-RAZAK.Does Entrepreneurship Bring An Equal Society and Alleviate Poverty? Evidence from Thailand[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1):331-340.

[5] 李宏彬,李杏,姚先国,张海峰,张俊森.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0):99-108.

表1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对收入差距影响的模型估计

表2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收入差距影响的模型估计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 博]

2015-08-13

教育部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28);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GL018)

王先柱(1980—),男,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研究;陈峰(1976—),男,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F272.9

:A

:1002-462X(2015)11-0111-06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产业结构企业家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