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将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溶进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铸就具有中华民族气息的龙的传人。“国学”属于语文学科所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作为传播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有用之才。然而,面对现代化教育改革匆忙的步调,这位曾经为中华民族发展摆渡的老人,她那蹒跚的步履遭到时代的质疑。我们有必要还原古代教育理论,探索其科学性,挖掘其精髓,智慧地继承并运用于现代教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对今天的学校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沉淀课改之路的激情、理想、险滩、艰辛,反思与探索新的出路势在必行。“少教多学”理念的适时提出,让我耳目一新。它倡导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和新课改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为“少教多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天地。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应切实推行“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一、“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有利于解放教师的手脚,促使教师尽快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新课标提倡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但是,与此同时,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是一条河流,汩汩流淌,充盈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致力于“少教多学”的全过程,并在此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全面的知识体系,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文学概况,掌握古今汉语基本知识,也要了解现代文坛动态和发展趋势。要具有学识高度,使自己在教学上驾驭自如;要深入钻研,使自己在讲解时高屋建瓴;要全面丰富,使自己在表达时任意挥洒,淋漓尽致。但是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还必须学会反思——我们对工作努力勤恳,对学生倾囊相授,为什么学生学得不轻松,学得不主动,收效不显著?作为的新型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充分发挥主导性,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所以,“少教多学”要求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缩减冗余内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
二、激活语文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前提是能够切实的把握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重难点与拓展内容的配合,学生接受能力与拓展内容的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激活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拓展广度和深度的方面,我试作了以下探索:
(一)横向拓展
即选择文体相关、内容相关以及表现手法相同的文章来拓展教学内容。横向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旧知识串连新知识,用积累的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比较中基本掌握作者的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以此来增加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分析能力。横向拓展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寻找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会解决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笔者曾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感天动地,尚可昭雪,《孔雀东南飞》“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甲虫,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在热烈的讨论中,课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教材中也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如《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阐释,《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要能引导学生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辩证的思维方法也可以适当的运用于作文,作文就不会再空洞浅显了。一节课下来,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少教多学”,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坚持下去,我们还会担心他们在作文中没有素材,在写作中没有论点,在论述中没有深度吗?
(二)纵向探究
即通过补充相关背景,补充课外资料来挖掘课文主题,拓展教学空间。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探究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和愿望,释放他们的探究精神。而实现这一点尤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尤其在问题设计上拓展文章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可以依据文章自身内容的补充来拓展课堂。进而让课堂焕发生命力,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诗歌的鉴赏,首先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在赏析诗歌时就可以尝试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如,在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时,老师可以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我们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了情感。联系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等很多诗句,我们可以给这位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诗歌做一情感定论,即“老病孤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可以对这种大时代影响下的作品归类赏析,品析作者在诗中的“所言之志”。教师在“少教多学”的过程中,可以感同身受地“八卦”一位诗人,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查证,教师只需在下堂课给他们提供展现的平台,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
(三)充分调动和使用各种资源,让课堂教学手段灵活起来
使用各种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还应通过多角度来体现,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合成。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才能全面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归,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不会达到“主导”出彩,成就“主体”的效果呢?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两者很好兼顾起来,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的同时又积极的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单位:新疆沙湾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