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凤 周玉晶 白雪
摘要:本文选取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深圳迪博内部控制指数量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将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机构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作为股权结构的表征变量。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
关键词: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相关性
一、引言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有效性逐渐成为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相关关系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而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力基础,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很多,且大多属于规范研究。本文拟从股权结构方面,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有效性分为治理层面控制的有效性和管理层面控制的有效性(张宜霞,2007)。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权力源泉,公司治理结构的行为主体具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股权即是公司权力分配的标识,而不同的股权结构下,内部控制行为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而做出对各自有利的动机选择。权力失衡,主要产生两类委托代理问题: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委托代理以及股东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于一级代理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La Porta等[1]研究指出,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孙金帅等[2]认为,不同的股权结构导致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呈现显著差异。储成兵[3]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股股东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攫取控制权私人利益。
另一类权力失衡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Shleifer和Vishny[4]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存在是一种监督机制,可有效监督经理人的行为,使其致力于经营效率和公司价值的提升。冯均科[5],张建刚[6],李培根等[7]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有着不一样的效率。张栋等[8]认为上市公司国家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低,高管越可能发生违规。吴益兵[9]基于2007年A股上市公司资料,选取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指标作为股权结构的表征变量,分析了治理层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却没有涉及到管理层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从掌握的已有文献来看,关于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变量选取应更加全面、准确。故本文选择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机构持股比例,管理人员持股等角度选取变量,对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提出假设
1.股权集中度
Johnson在2000年最早提出“掏空行为”。若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可能导致治理结构失衡,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干涉董事会决议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降低公司信息透明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但股权过于分散,则不利于对经理层的监督。Shleifer和Vishny(1986,1997)认为股权的集中或大股东的存在会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的幅度,导致管理者和股东间更少的代理冲突,减少代理成本。正如Pfleiderer等(1994)所说,股权适度集中能激励大股东对经理层加强监督。
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质量成倒U型。
2.控股股东性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依据股东身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等,我们将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归为国有性质,其它为非国有性质。产权性质不同,内部控制效率则不同。国有控股下,虽然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建设,可能在作业层面上内控质量优于非国有企业,但内控是否有效更多取决于治理层和管理层,从整体上对内控质量和效率进行设计与控制。而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董事会对总经理行为监督力度不够,总经理的权利失去有效制衡,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内控效率。
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国有控股股东股权性质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3.机构投资者持股 机构投资者一般要求收益稳定,注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他们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信息以及专业能力优势,可以代表中小股东与大股东抗衡,提高掏空成本,减少一级代理问题。机构投资者的资本进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加强对总经理的监督,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4.高管持股比例
管理者持股可以加强利益趋同效应,使得企业管理者与外部利益者相关者利益一致,减少在职消费、剥夺股东财富动机,减少代理成本。正如Warfield等[10]所研究,,当管理人员入股时会降低代理人成本。另外,基于固守职位假设,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动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维护公司长期利益。
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高管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假设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WIND及CSMAR 数据系统以及手工搜集。选择2011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公司,最终选定样本公司1567家,并利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为实证检验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性,建立如下模型:
IC=α0+α1Share+α2Share2+αM3SOE+α4IOWN+α5TS+α6FS+α7FA+α8FF
1.内部控制质量衡量
本文选用深圳迪博发布的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
2.股权集中度的衡量
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衡量,Share代表第一大控股股东股权比例。
3.控股股东性质的衡量:
SOE代表控股股东性质,若为国有控股企业,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4.机构投资者持股的衡量
IOWN表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取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用%表示。
5.高管持股比例的衡量
TS表示高管持股比例*1000。
6.控制变量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11],企业的规模、年龄、财务状况等是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因此,我们进一步控制了以下因素的影响:
公司规模FS=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公司年龄FA=2011-公司成立年份;
公司财务状况主要采用了资产报酬率( ROA),用( 净利润+ 财务费用) /平均资产总额表示。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给出了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 ( 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差异明显,2011 年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最高位990.94,最低的只有240.81;( 2) 第一大控股股东股权比例均值为35.7846,说明股权较为集中。(3) SOE均值为0.5201,说明样本公司中52.01%的企业为国有性质。( 4) IOWN差异明显,机构投资者持股最高比例为72.95%,最低比例为0。( 5) 各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差异明显,均值为0.032%。
(二)回归分析
a.因变量: IC
共线性检验中,Share和Share2因其本身就是一个变量,故而共线性明显。若去除Share2,剩余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VIF值均不超过1.3。由此可得,该模型中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由表2可以看出,Share变量系数为正,Share2变量系数为负,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质量间的相关关系成U型,原假设成立。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都不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而股权性质与内控质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拒绝原假设;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成显著正相关关系(Sig值分别为0.000和0.001)。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年龄和财务状况均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相关。
六、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均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合理的股权结构,有效杜绝权力失衡问题,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有力保证。
局限性:1、本文选择治理层和经理层作为内部控制行为主体进行研究,并没有考虑作业层面——公司员工,他们是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同样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今后可以拓展分析企业员工在内部控制质量提升中的作用。2、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经验,兼顾内部控制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谨慎选择。但股权结构的衡量指标还不够全面,如Z指数,股权制衡度等,这些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分析中扩展研究。
参考文献:
[1]La Porta,R.,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W. Vishny.Law and Financ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 1113-1155.
[2]金帅,梅世强.基于股权结构下的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19.
[3]储成兵.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资料[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3):78-83.
[4]Shleifer,A.and Vishny,T.W.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Journal of Finance,1997 (52):737-783.
[5]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28-33.
[6]张建刚.内部控制失效与产权结构关系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4):36-38.
[7]李培根,李希富.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51~55.
[8]张栋,王秀丽,姜锡明.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高管违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现象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79-85.
[9]吴益兵,廖义刚,林波.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9,(9):110-114.
[10]Warfield,T.D.,John.J.Wild and Kenneth.L. Wi1d. Managerial Ownership,Accounting and Informative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61-91.
[11]Ashbaugh-Skaife Hollis,Collins Daniel W.,Kinney William 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7,44(1):166-192.
[12]Doyle Jeffrey,Ge.Weili,McVay.Sarah.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7,44(1/2):19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