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青青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脱媒态势明显且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继而从银行流动性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即流动性来源遭分流、流动性需求减弱且结构恶化,进而从加强流动性管理、发展中间业务、扩大客户群体、开展银行业资管四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金融脱媒;商业银行;流动性;存贷款;第三方支付;中间业务;零售业务 银行业资管
去年6月开始,我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凸显,市场利率高企,除外汇占款加剧波动、央行货币政策偏紧、银行期限错配严重外,金融脱媒的发展是影响银行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尤其是2013年以来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金融脱媒势不可挡,并将成为对我国银行系统流动性产生深远影响的长期趋势。
一、我国金融脱媒现状
1.债券市场发展迅速
2005年短期融资券的重启以及2008年中期票据的正式推出使我国债券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的债券融资情况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波动上升,2005年为339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1%;2012年达到22551亿元,已占14.3%。
图1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2004年推出中小板,2009年推出创业板,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产权交易中心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丰富金融工具和产品供给,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多样化融资方式,扩大了直接融资的比例。
3.货币市场基金加速推进
2013年6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开始了银行负债端真正意义上的脱媒。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做出如下所示的反映2013年1月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和占全部净值比例的图。可以看出,自2013年6月以来,货币基金呈高速扩张态势。2013年6月份货币基金净值为3039亿元,占比12.1%,到2014年3月底,规模出现数倍扩容,达14578亿元,占全部基金净值的42.0%。
图2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4.第三方支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职能扩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速崛起,并开始向金融领域伸出触角。2010年,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模式,银行卡与支付宝账户合二而一,付款无需再登录网银。另外,通过中国邮政、连锁便利店的拉卡拉终端、连连支付空中充值店购买支付宝充值码或为网上交易的订单直接付款同样跳过了网银环节。2013年2月18日,保监会正式批复由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等联手筹建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2014年4月3日,百度公司宣布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牌照正式为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提供基金第三方支付结算服务,成为2010年5月汇付数据拿到首张牌照以来第十五家为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涉足保险和基金的销售。
2012年11月1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施行《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证券公司代销多种金融产品正式开闸。
不仅如此,一些基金公司也开始搭建自己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如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华夏基金登陆微信推出“活期通”等。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其水平取决于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需求。流动性供给主要来源于存款和服务收入,流动性需求主要是客户的提款和合格贷款客户的信贷要求。
(一) 对流动性供给的影响
1.居民和企业存款遭分流
居民和企业存款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进行放贷的基础。金融脱媒的发展意味着经济活动中直接融资的增多。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增加了人们投资的渠道,一方面,大量资金流出商业银行进入市场选择更高的收益,加速银行存款的分流,削弱银行吸收资金的能力,流动性来源总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分散且相对稳定的存款的降低意味着商业银行流动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例,由图2 可以看出,自去年六月份以来,我国货币基金高速扩张,短短9个月,货币基金净值从3038.69亿元涨到了今年3月末的14577.92亿元,平均每天有近40亿的资金从银行存款变为货币基金。而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今年3月末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为6486.43亿元,加上按1.8%的超储率对1056770.74亿元的金融机构和居民存款求出的191021.87亿元超额准备金,银行可动用现金头寸约为25508.3亿元,同期的货币基金净值与之相比达到了57%。 货币市场基金分流出银行活期存款,然后通过同业业务再拆借给银行,这个过程使得原先沉淀在银行的高稳定性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被低稳定性高成本的同业存款替代,提高了成本并加剧了银行流动性不稳定的预期。
2.服务收入遭分食
银行服务性收入同样是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快了金融脱媒的步伐,第三方支付公司、基金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纷纷开始触动银行的奶酪,在转账汇款、代理业务上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之势,影响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流动性来源。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公司支付手续的简化和改进直接使银行从支付结算的服务前台退居为代理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资金清算的后台,丧失了对客户交易偏好的掌控,难以服务客户需求、开发相应产品从而获取收入。除此之外,支付宝我要付款等8项转账产品为客户提供一个低费用且安全快捷的转账平台,冲击了银行个人转账汇款等业务。随着网络汇款的普及,银行转账汇款结算手续费的收入也会出现下滑。另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涉足保险和基金的销售,同样会分食商业银行在代理保险和代理基金这方面的收入。
证券公司销售职能的日益强化会使银行在代理金融产品上的优势受到严峻挑战,相应的代理业务收入也会流失。
此外,互联网金融加速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平台纷纷销售基金,不仅降低了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上对银行的依赖度,而且威胁了银行占据七成以上的销售份额,以及削弱了在与基金公司谈判中对佣金分成绝对优势的话语权。
(二)对流动性需求的影响
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金融脱媒态势明显,不仅会降低银行流动性需求的总量,还会造成银行优质贷款业务的流失。
1.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
金融脱媒对大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优质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低成本的直接方式进行融资。第二,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相继建立财务公司,可以从资金富余的成员单位吸收存款,并以较银行贷款更为优惠的利率贷给缺少资金的成员单位,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且比银行更了解企业生产特点。第三,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使得大型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措数额较大的资金,对银行的贷款量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到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存量达14198.5亿元,占债券总规模的5%。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大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使银行核心客户的优质贷款被替代。
2.中小企业及个人的贷款需求减少
中小板和创业板推出,促进了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放宽了企业上市的条件,拓宽了融资渠道,进一步分流了银行对经营业绩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另外,P2P网络借贷的兴起,给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低门槛、高效率、便捷的筹资方式,资金绕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进入需求者手中,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
三、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
金融脱媒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投资方式,同时也拓宽了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渠道,银行融资中介的地位逐渐弱化。金融脱媒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和需求,还关系到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顺应形势变化,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
(一)加强流动性管理
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直接投资的提高降低了负债的稳定性,银行的短期资金可能不足以支撑长期贷款的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加大了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包括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并根据自身管理能力、风险偏好水平以及对风险因素变动的预期,及时对流动性和各类风险缺口的规模与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强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同时,还需配合“8号文件”,加强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的风险控制,整顿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梳理风险收益对应关系,分散投资期限,从而增强自身的风险测控和防范内力。
(二)扩大客户群体
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优秀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因被替代而有所下降,但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资源丰富,有很大发展潜力。大力拓展中小企业业务和发展零售业务以扩大客户群体,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重要选择。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需建立相应的信贷业务流程,既要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又要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为吸引客户还应及时了解不同企业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发
展抗周期性强、风险分散、回报率较高的零售业务,是扩大客
户群体的又一策略,商业银行应在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零售产品,扩大零售业务的品种和范围,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销售和服务渠道,实现降低成本、加强对客户群的渗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三)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此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经营中间业务不需动用自身的资金,是应对金融脱媒的一个重要策略。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报》——2012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结构图,银行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比高达64.9%,投资收益占19.8%,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13.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到40%,而目前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美国的花旗银行更是高达8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发明显不足,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减轻金融脱媒的冲击,需要转变经营策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充分利用自身营业网点广泛、客户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及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在不断完善支付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较能提高银行利润的品种,如投资银行业务、代理理财服务等,并通过产品创新,围绕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提升盈利能力,扩大收入来源,从而减轻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四)开展银行业资管
随着金融脱媒趋势增强,传统业务模式难以满足银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型步伐,开展银行业资管是应对新发展形势的又一关键。2013年10月22日,专供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投资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正式报价交易,有效地推动了银行业资管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借此契机,建立可靠高效的资产管理投研团队,规范理财产品,提供优质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高服务质量和营销能力,进一步减少银行理财通道环节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透明度降低风险,摆脱银行理财业务的刚性兑付减轻经营压力,从而适应形势变化,增强银行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06(7):11-16.
[2]李若愚.流动性紧张会不会再现[N].上海证券报,2014-3-11(A03).
[3]马晓霞.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27).
[4]王勇.中国银行业迎来资管新时代[N].上海金融报,2013-11-26(A07).
[5]王旭涛,范士爽,张晓斌.金融脱媒新趋势及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影响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4(1).
[6]巴曙松.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密码”[N].新金融观察,2014-2-1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