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格局变化下的中国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2015-01-12 06:01魏琪嘉
金融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农牧业发展

魏琪嘉

一、全球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一是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二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三化”趋势,即集群化、信息化、生态化。准确地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产业集群化大势所趋

产业集群化是指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地区产业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格局,是一种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产业集群化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实现集中化、专业化等现代产业发展目标,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空间上的高度集中。知名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集群内相关产业或相关企业在地理上临近,一个片区集中发展一个产业,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英国剑桥工业园。空间上的集聚能给集群企业带来资源及公共物品共享的便利,有利于企业间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

二是专业化分工。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可以围绕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实行分工合作,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企业,均可以脱离其他企业独立运行。

三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欧美国家的产业集群的载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使得集群在应对市场经济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及金融危机时更有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虽然小企业在抗击风险方面的能力不足,但是小规模企业“船小好掉头”,相对灵活,对市场变化能够作出快速反应。

产业集群化可以带来以下三类经济效应:第一,提高产业竞争力。随着分工协作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强强联合局面的日益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势必稳步提升,从而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次,有利于实现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的交流和共享。例如,一个地区出现一个盈利行业后,在同一地区的周围,厂商或潜在厂商最先获得行业盈利的信息,并能够接近快速接近该行业的信息源,同时专业猎头会寻找这一地区的拔尖人才,优质人力资源会在企业间自由流动。第三,加速企业创新。从事相同行业的企业处于一地,势必存在竞争的关系。“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通过竞争、合作,实现分工、协作的格局,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助推产业升级步伐加速。

2.产业融合化方兴未艾

产业融合化不再是一个陌生词,当前已经成为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融合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如以物流、电子商务、电子金融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实现了电子网络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并实现了产业的创新。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但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了冲击,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和压力。

二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新需求。以生态农业为例,生态农业往往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产业链条,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工业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的产业联系在一起,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促进产业创新。二是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业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产品,并逐渐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

3.产业生态化引领潮流

产业的生态化是循环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前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其作用和功能日益凸现:从宏观层次看,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法律制定要体现生态化;从中观层次区域看,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更要体现生态化;从微观层面看,在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当前国际上兴起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等就是产业生态化的体现。

产业生态化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循环性。产业体系具有循环性特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进行循环,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二是带动性。将传统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常能为传统产业改造找到出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三是增值性。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入股、期权激励、企业合作等形式成功实现了产业-生态共生系统,使系统内所有企业都得到好处,取得增值效应。

二、国家产业政策方向

当前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已明显从过去促进经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高”轨道上来,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容忍经济增速向正常区间回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

总体政策方向

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侧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为了保证当前应对危机的宏观调控举措能够真正发挥效力,也是立足长远,实现通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初衷,化危为机,最终使我国能够在未来新的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政策主攻方向有两个,首先,对现有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等手段,加快其产业优化与升级;其次,发展生物医学、新能源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是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激励政策,夯实了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我们发现,政策的主攻方向和特点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二是完善扶持政策,通过规划和政策两个维度发展绿色经济。自2007年以后国家已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能源相关政策、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政策等,预计未来5年绿色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是产业技术创新政策鼓励自主创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促进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技术创新寻找重要的驱动力。当前,我国部分新兴工业领域在规模上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产业技术基础仍然薄弱,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例如,在高端轴承、特种材料、机床数控系统、铸锻中道工艺等基础装备技术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依靠进口。因此,国家将在“十二五”时期围绕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四是继续推动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增长模式深度调整,我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环境。无论经济学上对于依靠内需有什么争论,扩大内需、依靠内需始终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出路,也是保持经济独立、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更何况我国人口众多,又处在人均GDP由3000美元到6000美元跃升阶段,有条件实现以内需为主的战略转型。因此,预计未来的产业政策势必在扩大内需方面有所体现。

三、重点产业政策方向

“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揭示了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对农牧业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四个方面都有新的政策提法和政策建议,揭示了未来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

1.农牧业产业

一是夯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田草原建设和保护开发工程,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打造农牧业支撑和保护体系是政策支持的重点。二是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维护粮食安全,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为丰富农业产出品种,大力发展畜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扶持龙头企业,挖掘品牌效应,发挥品牌优势对产业增加值的带动作用,实现农牧业的产业组织化经营。四是加快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惠农,依靠科技兴农,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五是加强农牧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草原保护,防止过度开发,遏制无序开发,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展循环农牧业。

2.能源原材料产业

着力推进精深加工,促进原材料工业平稳发展。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总量和结构的不匹配、不平衡。原材料工业总量已经到达较高水平,但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依靠进口,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低,产品单耗较大等问题突出。产业的结构性不合理需要得到切实的改变,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下功夫,把保增长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将两者统筹起来,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去探索和改进,而不是将调结构与行业发展对立起来,最终实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实现平稳过渡。

着力推进新材料的发展,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替代传统材料,是我国原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国家的产业政策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开发量大面广和国家重大工程亟需的高性能材料为突破口,重点支持解决关键生产工艺、装备,大幅度提高我国新材料装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具体体现为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产业化应用环境,重点研究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着力推进布局优化,促进原材料工业朝着基地化方向发展。以钢铁、石化工业为例,目前的政策思路是通过推进钢铁企业向沿海沿江地区集中,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政策的内涵是调整钢铁、石化工业布局,鼓励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同时,政策强调严格控制资源、能源的消耗速度,严格控制产能无序扩张,力争打造培育几个重点大型钢铁、有色和石化等原材料工业基地。

3.战略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方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宏观引导、政策支持、培育示范基地。

宏观引导方面,一是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强调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二是注重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三是注意加强市场信息预警与引导,对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等信息进行重点监测。

政策扶持方面,一是调整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结构,资金投入力求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避免资金投入过于分散。二是发挥政府采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拨款、金融贴息等多种方式,吸引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

培育产业示范基地方面,鼓励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4.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着力点落脚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三是扩大服务业开放程度。

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围绕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持为重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发展质量,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

生活性服务业方面,注重发挥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让中华文化名扬远播。注重发挥重大文化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力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一是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强化品牌效应,加快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培养他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知名品牌的知名度。二是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拓宽服务业中的杠杆作用。通过引导外商投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引入竞争,完善环境,惠及民众。三是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分类指导的方式,发挥国家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构建服务业走出去的发展平台。

猜你喜欢
农牧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