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军
徐森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小伙,朴实憨厚,真诚直率,从老家山东滕州到上海同济大学再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歌唱道路越走越宽,人也愈加成熟和自信。在著名歌剧《阿依达》中成功塑造男主角拉达梅斯,他实现了艺术人生的一大跨越。
姐姐帮他走上声乐道路
地处鲁中南地区的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徐森的父亲是一名柳琴戏(山东地方戏)演员,自身的从艺经历让他感到当演员的辛苦,一年到头在外演出奔波,不能顾家,他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从小并没有培养徐森学习艺术。但是徐森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高一时,学习大提琴且对声乐颇感兴趣的姐姐,带他找到了滕州二中的朱衡老师。朱老师认为徐森的嗓音条件很好,便收下他和自己学习声乐。当时虽然上的是一所实验高中,但到了高三,徐森还是听从本校音乐老师的建议准备参加艺考,为此他还到曲阜的一个艺考培训中心补习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
2006年7月到11月,徐森突击学习了四个月。在培训中心,徐森还认识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济宁学院音乐系樊民宁副教授,并跟随他学习声乐。樊老师认为徐森是搞声乐的料,问他想不想到更好的地方学习,当然花费也会比较大。徐森回家和父母商量后决定试一试,通过樊老师介绍,拜上海音乐学院的顾平为师。2007年2月参加艺考,徐森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又回山东济南报考了西安音乐学院,其中除上海音乐学院复试没有通过,其他几所大学都给他发了文考通知。填报志愿时,他本想再复读一年,后来还是决定上同济,因为当时同济的专业成绩排在第一,比较有把握,而且同济的师资也很不错,专业老师大都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考入同济大学后,徐森师从男高音歌唱家李巍。李老师当时在上海歌剧院工作,被聘担任同济大学声乐专业教师(现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因为一直活跃在声乐和歌剧舞台上,李老师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声乐理念比较先进,而且很注重教学的实用和实效性,大学四年,他对徐森的影响很大。“他的责任心很强,对声音、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帮我把
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还解决了我在高音上的问题。过去我只能唱到G,跟他学以后能唱到降B了,音域宽了很多。”在大学期间,徐森曾获得“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协杯”声乐比赛美声组三等奖。
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从同济毕业以后,徐森随女朋友一起来到北京,准备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该院声歌系马洪海教授。与当年考大学的经历有些相似,这次考研依然准备得比较仓促。原本暑假就想和马老师上课,但马老师假期早已有其他安排,只是让他听了一次课,就让他先去合伴奏,直到9月份开学才正式给他上课。
一开始徐森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11月份专业考试顺利通过以后,他才准备和声、曲式、音乐史等音乐基础课和文化课。“考研对我来说挺难的,虽然这些音乐基础课在同济也学过,但两边的教学体系和讲课内容有很大不同,另外最难的还是英语。”徐森说他属于白天上课总是犯困,而一到晚上就来精神的那种人,而且是晚上十二点到凌晨三点记忆力最好。考试前两三个月,他的生物钟和别人比是颠倒的,为了考研,他竭尽全力。同时,徐森认为自己也非常幸运,“英语考试估分三十五分,最后竟真考了这么多。”其实,最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这么多好老师,一个接着一个,就像接力一样,出现在他人生的转折点上。直到今天,徐森还记得李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是站在老师们肩膀上往前走,我们走过的弯路,你就不用再走了。”
马洪海老师在声音概念上与李巍老师很相似,都强调头腔的共鸣,也就是用气息吹着声带尽量往前唱,往高的位置唱,这样唱起来整个状态都比较松弛。另外,马老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很全面,从声音、气息、语言到对音乐的处理以及对人物的理解,都打磨得非常仔细。最重要的是,他会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对演唱的正确认识:“不是唱得高、嗓门大就好,要适合自己才可以。不要为了飙高音就扯着嗓子唱,而是在对作品有深入理解后,用情绪来带动声音。”马老师经常和徐森一起探讨什么样的声音最好,推荐给他适合演唱的歌曲,以及能够给他带来启发和帮助的歌唱家。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徐森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用头脑唱歌,他不会刻意模仿那些他喜欢的歌唱家,而是细心琢磨他们为什么能唱得这么好。他总结大师们的演唱让人感觉不到在用技术、用方法,非常自然和放松,当然,他认为有了正确的观念,还要敢于去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徐森唱highC已经没有问题了,徐森说能把高音唱好很不容易,偶尔碰一下可能还好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真正放开嗓子唱高音,人的身体会有很多不适的感觉,比如头晕、血压高等。另外,嗓子是比较敏感的一个器官,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身体的不舒服都会影响到嗓子,而且男高音很难像其他声部那样扛过去。舞台上一个音唱破了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有人形容男高音是高危职业,这样说也不无道理。
在中央音乐学院,徐森不仅得到了马洪海老师的精心指导,还受到了浓郁音乐氛围的熏陶。这里每天都有各种音乐会、讲座、大师班,徐森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唱了很多,不仅曲目量扩大,眼界更加开阔,而且他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也愈加深入。他深深感到一位优秀歌唱家不仅需要良好的嗓音条件、娴熟的演唱技术,还要有清晰的头脑和丰富的文化修养,而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一部歌剧让他迅速成长
2013年,也是徐森研究生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为了纪念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诞辰二百周年,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特别排演了世界著名歌剧《阿依达》,两组主要角色分别由青年教师和学生担任。徐森有幸成为学生组的男一号,扮演剧中的男主角拉达梅斯。拉达梅斯是一位富于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其唱段演唱起来有较大难度,特别是第一幕第一场中的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和第三幕、第四幕中与阿依达的几段二重唱都特别难唱。“在拉达梅斯的唱段中,高音特别多,我数了一下,高音降B有几十处,而且很多都是长音。”扮演这个角色,是马老师把徐森推荐给歌剧中心艺术总监郭淑珍教授的,但是能否把这个角色唱下来,徐森自己并没有把握,这是他第一次在歌剧中担任角色,而且一上来就是这么难唱的一个人物、这么重的一部大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我这样的年龄就能演出这样一部大戏、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这都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困难面前只有加倍努力,从练习唱段到导演排戏,再到与乐队、合唱队的合排,以及最后借用中央歌剧院小剧场联排和彩排,徐森整部戏的排练用了大约半年。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他所有的排练都是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的。endprint
第一次演歌剧,对徐森来讲一切都是新鲜和陌生的,无论语言、表演、合乐队,徐森都是弱项,“我从来都没演过戏,一上舞台手脚都不会动,表情也是僵硬的,自己觉得特别别扭,以致刚开始合乐队时找不到点,也不太会看指挥的手势。”正因为此,徐森表现出超乎于其他同学的好学刻苦,最后被公认为学生组中最勤奋也是进步最快的一个。“不会就要多学习,多练习。”徐森说,他特别感谢郭淑珍教授能够给他如此难得的机会,也很感谢剧组请来的外籍导演达蒙·普鲁米斯、音乐艺术指导埃琳娜·皮耶里尼、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宝仪教授,以及所有给予他莫大帮助的老师们。
2013年10月,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青年艺术节上,《阿依达》由指挥系林涛教授执棒,首次以音乐会形式亮相(第一、二幕),徐森的第一次登台经受住了考验。紧接着,剧组进入南下正式歌剧演出前的联排彩排,十多天的排练,从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到逐渐在舞台上表演自如,徐森在每天用功的排练中,收获了成长与技艺的成熟。11月21日晚,他带着兴奋和紧张的心情,不负众望地出色完成了在宁波逸夫剧院的首场演出,当时激动的一刻让他永生难忘:马老师第一时间电话祝贺;曾经在上海歌剧院演过这部歌剧,并且和徐森扮演同一角色的李巍老师也在第一时间向他表示祝贺;很多上音的声乐同行看了演出后,对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的表现赞叹不已。“后来,我和马老师一起看录像,马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声音,和平时上课时完全不一样,声音不但放出来了,而且很有戏剧性。”
宁波首站告捷之后,剧组又在福州、深圳进行了巡演。经过一场场演出的锻炼,徐森对自己越发有信心,感觉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不再紧张,而且敢于表演了,开始享受舞台上的感觉,享受演出后得到的鲜花和掌声。把压力变为动力,把挑战视为机遇,徐森通过这部歌剧实现了自己艺术人生的一次飞跃。“我在语音、音乐、表演、舞台掌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艺术的潜力被激发出来,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于自己的演唱技术,我心里更有底了。”徐森说。
时间转到2014年,徐森即将研究生毕业,《阿依达》给他带来的好运还在持续发酵。2014年4月,《阿依达》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学院把这场演出当作徐森等声歌系同学的毕业考试,邀请了除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外的不少在京著名音乐家、歌唱家到现场观看,其中包括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兼指挥俞峰教授。因为这场演出,两个月以后,徐森顺利考入中央歌剧院歌剧团,而他们这一届同学中,获得这一职位的只有两人。“《阿依达》为我的歌剧表演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也为我的艺术事业铺平了道路,它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徐森对此感慨万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