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摘要】《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它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情节较易复述。与后面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共同探讨人类的起源。所以,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作为神话,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新课程教育理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确定“人”在当代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本案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落实了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女娲造人;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它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情节较易复述。根据这一特点,确定目标为: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在复述的基础上,感受文中关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3.想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求、研究的方法,自己感受,比较阅读作品,理解想象手法,运用想象手法。
2.通过阅读、讨论,明确文中关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课业活动中,激发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与他人合作探究,掌握想象的手法并运用。
(四)本文在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后文的关系
本文处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书中,是本册中的一篇神话故事。与后面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共同探讨人类的起源。所以,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作为神话,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大家喜欢不喜欢童话?
全班: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你知道哪些童话啊?
(生众说纷纭,涉及自己知道的各种童话故事。)
师:那大家喜欢不喜欢神话?
全班:喜欢。
师:很好!大家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神话呢?
(生争相把以前所知道的神话说出来。)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神话。在学习之前,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思维活动。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请针对屏幕上出示的“山楂和美女蛇”,展开你瑰丽的联想和想象。看看它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教师针对想象力和联想力,略评。)
(投影课题和作者。)
师:在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活跃着各色各样的人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他们从何而来?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说法,我们中华民族也有着我们的瑰丽奇异的说法:女娲造人 说。法国学者帕斯卡曾说:“人类所有才能中与神最接近的就是想象力。”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女神作一次亲密接触,共同研讨《女娲造人》。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哪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头脑中的女娲的形象?
生(1):美丽、善良、温柔,很漂亮。
生(2):是一个女子,长长的头发,很勤劳。
师:(笑)很符合中国人对美女的要求标准。可是有许多古书上是这样记载描绘女娲的(出示女娲人首蛇身的图片),很出人意料吧。不论女娲的形象如何,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中,她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全班:造人。
(二)速读课文,复述情节
师:对!那我们的竞赛就从这里开始。请大家速读课文,做好复述的准备。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全班速读课文。适当做标记)
(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师:真棒!已经有同学读完了。太神速了!
(学生纷纷举手)
师:咱班的学生太厉害了!(翘起大拇指)读的很快。可是阅读的效果如何?我们通过复述来检查一下。谁来?
(学生踊跃举手)
生(3):本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开始大地上有了鸟兽虫鱼等,可是仍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后来出现了一个女神,有一天她在小河旁,影子映到水里,她笑,影子笑;她假装生气,影子也生气。于是,她灵机一动,决定找一个和她类似的生物。于是她揉团黄土,捏成和她相似的小东西,神奇的是,这小东西一接触地面,就活蹦乱跳,并且喊“妈妈”。女娲非常高兴,给它取名叫“人”。女娲捏呀捏呀,人也越来越多,可大地太大了。女娲就用藤条放到泥水里搅动,然后一甩,落到地上的小泥点也成了人。不久,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可是人有生老病死,女娲就把人分成男女,让他们结合来繁衍后代。
师:非常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4):我来补充,就是女娲捏人,累了她就随便找个地方歇
歇,然后接着干。
师:哦,读得很仔细,这说明女娲怎么样?
全班:勤劳,喜欢捏泥人。
(三)整体感悟,探究品味
师:刚才大家就课文情节做了复述,下面我们针对屏幕上的题目分组展开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
投影出示合作探讨题: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2.女娲作为神的特点是什么?作为人的特点又是什么?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师:下面,带着我们的个性和理解,思考探讨屏幕上的几个题 目。
(学生讨论约八分钟)
师:好,请各组同学选一个题目,展示本组的答案。
生(5):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不是真的。之所以出现人是女娲造的这种说法,那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正确解释,只好用这种说法来解释了。阅读提示中就有。这是神话的写法。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还给我们点明他的答案的出处。这个题目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神话是虚构的,它有时是因为一些问题无法解释,像盘古开天辟地,有时是表明美好的愿望,像嫦娥奔月的传说。
生(6):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女娲作为神的特点是她能有70种变化,还能捏个泥人变成真人,甩出的泥点也能成人。作为人的特点是她有人的情绪和喜怒哀乐。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表现女娲喜怒哀乐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紧承着女娲的喜怒哀乐,我们来看最后一题: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哪组同学来回答?
生(7):我来。当小泥人落地就跳跃欢呼,并喊“妈妈”时,表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后文许多小泥人的跳跃欢呼也是。
生(8):还有!女娲的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也是的。还有女娲的日夜辛劳,都是的。
师:非常棒!泥人的跳跃欢呼体现了获得生命的喜悦,而女娲的表现则体现了创造的成就感及创造的喜悦感。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生(9):做出一道难题后,我就很高兴。
生(10):背出一篇文章后,我就很有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个性阐释
师: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的是不同的美妙的景致。所以,“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娲造人有的是捏的,有的是甩的。对不对?
全班:对!
师:我们上美术课做泥塑时有这样的体验,即精心做的东西和粗制滥造的东西,我们对它的感情有点不同。(学生笑,点头)那大家展开想象,女娲造的人和甩的人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讨论三分钟,然后进行你富有个性的阐述。
(学生激烈的讨论)
生(11):捏的人将来大富大贵,甩的人将来一辈子受穷。
生(12):捏的人因为是一个一个精心捏出来的,所以很强壮,但很自私。而甩的人因为是好几个或者是十几个一起出来,所以集体感很强,可体质不好。
生(13):我想接着他的说,就因为捏的强壮,有力量,甩的体质不好,要想抵抗捏的人,就得联合起来,就必须有集体感。
生(14):捏的人因为少,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就成了奴隶主、贵族等,而甩的人因为多,很普通,将来就成了奴隶、下等人。
生(15):捏的人和甩的人到了黄土地上的成了黄种人,到了黑土地上的成了黑种人,落到雪上的成了白种人。
(全班大笑)
师:这位同学不仅为我们黄种人想了来源,还为其他的人种做了解释。很富个性!有可能你还有更富个性的想象,那么,下课后相互交流,好不好?
全班:好!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没有诗歌,也可以没有童话,但是不能缺少(全班:想象),对!不能缺少想象。它就像我们的翅膀。用“奇思妙想”中的说法是(全班:让想象飞起来!)。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生活的花园里,飞翔在诗意的人生中,一路播洒快乐的歌声。
师:最后,留一份作业。请看屏幕。
(屏幕展示:假如女娲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个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环境和社会问题,诸如沙漠化、战争、贫富差异等问题时,她会怎样?请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
(学生读,然后急切讨论)
师:如果有精彩的想法,就用你手中的笔勾画出来。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三、案例分析
教育理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确定“人”在当代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运用无意注意参与学习的动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本节课开始就设置情境,让学生针对屏幕上的“山楂和美女蛇”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全身心投入文本的阅读和领悟。
本节课也不断拓展语文内涵,突出人文熏陶,即依照文学鉴赏的要求来改进语文教学,以文学化的方法来教文学作品。在不忽略语文工具性的前提下(对想象能力的培养),加大文学作品的人文性。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和愉悦的引导下、切身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从而从人本位的角度让学生增强作为人的自豪感,和作者达到共鸣。
(二)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以此为指针
首先让学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衔接,接着自主阅读,和文本对话。然后教师、学生、文本展开合作讨论进而探究文本的内涵和魅力。最后让学生再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写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自身的“读写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在于引入互动机制,改变师生关系。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过程“先生在创造学生,学生也在创造先生”,师生互动应成为教学的灵魂。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设计、课前准备,以及课堂教学上都充满创造性的人性化的乐趣,教师应和学生平视,与学生对话。
(三)“一节课一个重点,一节课一点提高。”
语文强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物声”的教学境界。可是,语文的范围是浩淼无边的,所以不可急功近利,而应循序渐进。本节课于是在目标设置上抓住一个重点,即“想象力的理解和应用”,并且以此为线索,逐一展开,贯穿始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想象的手法,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的能力。
(四)引入综合活动,并得以实施落实,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偷懒”,它是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本节课在问题的解决上,主要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交往。
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对文本不但要“倾听”,而且还要“言说”。既能够去感知文本,获得体验,还能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独立思考。这种境界的实现既离不开教师平等真诚的态度,也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感知和实践。只有通过“自主阅读、个体品味、细评感悟、交流解惑”,一节课的完整性才得以体现。
(编辑:陈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