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琳
摘要:“骨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是遵循自然规律的顺势而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功夫的具体体现。当代我们要继续和发扬“骨法”,创造更多“风骨盎然”的作品。
关键词:骨法用笔;中国画;自然规律;风骨
中国绘画“骨法用笔”已有1500余历史。流传下来并对后世产生有深刻影响的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很多美术家和史论家都以此作为自己的指导。长久以来,六法似一把标尺, 评价中国绘画的优劣,制衡中国美术的兴衰存亡,其中 尤为以“骨法用笔”对画家产生影响最大。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古人经历了艰辛的磨砺后,确认了线条可以表现出自然和生活中的一切东西,并且赋予线条或浑厚,或纤细,或修长的各种变化,称为“骨法用笔”。在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幅幅作品中,无疑都可以发现“骨法用笔”的踪影,如片叶子筋脉的变化等等。现在有些人把“骨法用笔”抛弃,视为糟粕,片面强调所谓的“意在笔先”,这种思想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稍做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意境存在于万事万物本身之中,过度宣扬意境不仅不能突出意境反而适得其反。美术作品毕竟遵循视觉美感审视最为重要。今天我们重拾“骨法用笔”,并不是复古守旧,相反是我们经过思考后认为要通过这种方式重拾应有的价值评判标准。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决定了中国画必须要注重“骨法用笔”。力量骨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神态,例如小草看似柔软,但是近观叶叶挺拔,骨感十足。历代贤达认同“骨法用笔”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是“骨法用笔”能抓住自然核心神态特征;第二是不同质感可以用柔软的毛笔表现出来,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用毛笔写字临写一帖,效果肯定各有不同,说明“骨法用笔”是个人特点习性自然表现的最佳方式。“骨法用笔”好比音乐“1234567”基本元素一样是根基,是永不衰老的,但是它又是无穷变化的,遵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一亘古哲学,我们祖先的高明之处也就在于此。
“骨法用笔”也是中国绘画功夫的具体体现。 透过绚丽,蕴含历史久远的色彩,来看《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以及宋元小品,都可以看到他的线条,在表现衣褶时的细如蚕丝,灵动飘逸,在表现家具时的浑厚凝重,刚劲有力。追朔历史,宋元时期就开始注重“骨法用笔”, 时期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在各种会展均会产生轰动效应,验证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之所在。退一步,设想没有“骨法用笔”,那这栩栩如生的经典之作如何支撑? 现在部分人对“骨法用笔”持不屑一顾,这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十年动乱中“骨法用笔”如垃圾一样被抛弃,因而中断了流传;其次功夫欠火候,毋庸置疑“骨法用笔”得来需要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养成的,而功夫的练车需要灵性、悟性、才气并用方可得,相反抛弃“骨法用笔”则可偷懒走捷径,一时蒙混过关,临时皆大欢喜,但殊不知失去的是民族精华啊。
“骨法用笔”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伟大创造,那是因为“骨法用笔”是符合自然规律同时又符合艺术规律的,只有继承这一宝贵文化财富,方能实现中国画的价值以艺术独特性、民族创造性的独特魅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画家在专注本身专业之外,还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达到刚正不移,内心完善,不因世风移而心生浮躁的境界,做到即使居闹市仍心安然,修炼至此,其画作必能散发传递出山水力量特有的骨气和骨力。
“骨法”在当代有什么意义呢?当代强调“生死刚正谓之骨”的原则就是“骨法”的延伸。这是因为在如此重视经济效益的发达商业社会,在书画艺术之外必然存在诸多诱惑,那一个清贫的艺术家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追求来坚守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节操以抵制外界诱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个人所能到达的艺术高度。我们的审美取向 受到“风骨”的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作品缺乏“骨”的支撑,那么其情感的表达就必然会显得空虚、软弱。诚然,每个画家因个性差异,对技法理解与把握会各有不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顺性但决不失风骨。所谓顺性,就是艺术创作者顺从自己内心独特个性,结合其多年来形成的自己特有人格特点,创作内心心性的所思和所想。“以不似之似似之”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所以艺术家要以自己独特的心性来随性创作,结合本文提倡的注重风骨,用作品内在之骨撑起作品之魂,得以实现“似之”的境界。画品即人品,类似书法中的“字如其人”,每一幅画都从侧面反映出创作者的修养、心胸和品格。书法和绘画同为中国传统艺术,因而他们间很多思想都是统一的,因而绘画和书法都讲究人品与画品的相通。因而现在我们重拾“风骨”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风骨盎然”的作品,这不仅可以留给后人宝贵的艺术作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品性风骨流传后世,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中国书画应再倡骨法用笔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教授徐怀玉,《光明日报》, 2011(12)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龙乐静.试论中国画的线条在人物画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
[4]刘天浩.中国山水画形式美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李宝林.谈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J].荣宝斋.2010(11)
[6]李可染.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之我见[J].联合日报,2014(0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