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华等
[摘 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四大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做好社会服务是社会责任,更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履行好服务社会的职责,以优质服务求得自身发展,选择、探索和构建一种适宜模式很重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显著成果,得到社会认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社会 模式 选择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70-02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其他大学一样,社会服务是其四大职能之一,但相对于其他高校,此项职能更显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快速推进,职业教育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高职院校做好服务社会工作是国家需要,是社会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更是社会责任。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模式选择
(一)学校主体的一元服务模式
这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开展相应服务的模式。
1.以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鉴定为主的“岗证服务”模式。
利用高职院校较为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资源和较为齐备的实践教学条件,面向行业(产业)企业职工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培训。这种模式因服务项目相对单一,运作起来比较简单、快速、高效,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模式,我院也一样在应用。但此模式层次不高,贡献率不大。
2.以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产品开发为主的“技术(项目)研发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利用学校的技术力量和实验设施条件,以科研项目为主要方式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或产品开发,以及通过组建服务团队,就产业(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产品开发。这种模式能帮助企业解决些实际问题,深受社会欢迎。但此模式服务还是不够深入。
3.以提供文化服务为主的“文化服务”模式。
学校利用多年办学的积淀,为社会服务。这方面的服务可以通过对产业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宣传,参与地方(社区)、产业教育和建设。这种模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影响面广,值得挖掘和加强。
4.以为产业、政府提供产业发展建议的“参政参事”服务模式。
向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建议,或配合行业、地方开展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证、实施。
5.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口支援”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结合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主动到对口相关院校、地方、产业开展支援社会服务,或请对口单位教师、员工到校交流学习,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6.其他模式。利用学校场地、仪器设备、技术、资金开展的“在地在场”服务模式;利用校园网提供的“在线”服务模式。
(二)校企(政、研、地方)双主体的二元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上述模式基础上,依照互利共赢、开放多样、优质先进、长效机制的原则,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的模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实施的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资源、信息、成果的共享性,成效明显。目前主要有以下种类:
1.“项目化”服务模式
通过深度合作,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协议方式,为社会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或参与社会的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项目。
2.“实训基地共建”服务模式
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为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有效资源,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推广。
3.“共建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通过合作,共建服务产业、地方经济的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平台。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
(三)产教融合下,多方主导,产政学研用合作一体化共赢发展的多元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上述几种模式基础上,产教深度合作形成的模式。产教融合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融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科技研发、 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形式呈现多元化。
浙江工贸职院通过主动构筑“园区化”平台,以产业为先导、企业为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多年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制机制,如建立教学生产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构、专业队伍共建、校企利益共赢的一体化目标,探索了企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使该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成了品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由地方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引导、学校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的大学科技园模式,并将科技园逐步打造成科技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孵化和集聚基地、服务学生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以及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园区“产、学、研、创”一体化功能。在以上模式中,两所学校已实现了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社会职能,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类似的模式还有不少。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
(一) 提高认识,为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社会责任,是学校发展内在需要。学校一定要强化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两条腿走路的意识,树立“亲企(产)理念”,主动、深入地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寻找社会服务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链,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开展全方位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二)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为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1.建立健全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开通服务渠道。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期的有效管理机制,包括管理机构、制度的建立健全等。在这方面,不少院校已有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但要深入、持久开展,仍需不断总结和完善。另一方面要通过导向机制为专业、团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多元化社会服务科研平台,开通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渠道。在这方面,一定要建立将专业、团队、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纳入考核评价的制度,以引导教师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度,主动作为
可牵头组建职教联盟,构建资源、信息、成果、利益共建共享平台,建立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 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可通过校企联盟行动,动员组织学校各专业及研发团队与当地企业结对合作,实施科技服务;可以与外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体;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 建立各类科技基地和园区,开展服务社会工作。在当前,这项工作异常重要和紧迫。
(三)要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
首先,要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尤其是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做好服务社会的基础,也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服务社会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强服务工作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工作。只要学校主动融入产业,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主动作为,不断探索与完善,定能做好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三位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 参 考 文 献 ]
[1] 彭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 王寿斌.关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靠体制创新实现共赢[N].中国教育报,2014-6-16.
[3] 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4] 陈立军.主动服务构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维平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5]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