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的做法

2015-01-11 11:00赵超阳魏俊峰
国防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项目经理军民

赵超阳 魏俊峰 山 石

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的做法

赵超阳 魏俊峰 山 石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是美国国防科技创新的典范。其发展的典型特征是广泛依托全社会的创新人才、资源和活力,从规划立项、人员选任、项目竞争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大形势下,DARPA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国防科技 军民融合 美国 [DARPA]

作者:赵超阳、魏俊峰、山石,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是美国国防科技创新的典范,自1958年2月成立以来,先后孕育出互联网、GPS卫星以及隐身战斗机等重大成果,对世界军事、科技、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推进军民深度融合、集聚社会创新活力,是DARPA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一大要诀。

一、 军民协同参与规划立项过程

DARPA始终强调技术领先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其使命的定位是避免“外来技术突袭”和谋求“对敌技术突袭”。要履行这一使命,必须首先将着眼点置于未来军事需求与可行军事技术的有效结合上,即通过确立适合的研发项目,努力获得更为先进的军事技术,满足未来战场需求。

为了探寻研发方向、确立有效的需求项目,DARPA经常对行政部门及相关人员展开调研,与军地各部门不同级别的人员进行对话(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中央情报局等联邦机构首脑,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学院等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的专家,军事基地的作战与试验人员等),广泛了解未来军事能力发展方向和军事实力现状,由此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和重点。明确需求方向后,DARPA再开展各层次的专家调研,通过听取军地双方不同技术团体(如国防科学委员会、各军种科学委员会

等)、不同范围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汲取新理念、新思想,确定需要研究的具体项目。此外,DARPA近年还安排了很多横跨军民的优先项目,如网络空间安全、下一代制造等,以寻求政府和国会更有力的支持。

二、 用人机制灵活开放不拘军民

DARPA没有科研设施,也没有固定的科研团队,只是一个快速反应的科研管理机构,主要人员包括局长、技术办公室主任以及各个技术办公室中的项目经理,其中,最核心的是项目经理。DARPA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用人的成功,除局长需经国防部长任命外,其余人员均可自主决定并面向社会招聘,不分军民,择优选用。

一是面向全社会选任局长。在局长的人选上,国防部严格挑选具有丰富任职经历、成就卓著的技术专家或科学家,特别是在学术界或企业界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自成立以来,除第二任局长奥斯汀·W·贝茨来自军方外,其余19位局长大多有理工科背景,且与学术界、工业界关系密切,有承担国防项目的丰富经验,很多人甚至担任过政界、商界高管。

二是面向精英群体遴选项目经理。DARPA强调,在雇员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在最高行政领导和具体研究人员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项目经理。DARPA项目经理除少数来自现役部队外(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都面向社会精英团体招募。项目经理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新的概念或思想,全国范围遴选;另一种是直接将新概念或思想的提出人任命为项目经理。DARPA要求项目经理既要有突出的想象力和灵敏的科学嗅觉,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背景和技术深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卓越的组织能力。

三是为项目经理提供施展才华的最大空间。DARPA认为,技术“突袭”很少来自于“团体决策”。为此,DARPA赋予项目经理很大权力,可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在征求所在技术办公室主任和DARPA局长意见后可确定是否资助某个项目,可随时向局长报告工作,并负责领域内的所有研发活动,向全社会发布招标信息、启动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调整科研项目。

四是实行灵活的短期雇用制度。DARPA人员流动性强,办公室人员每年更新25%左右,项目经理的工作期限一般只有3~5年。有限任期中“人们更关心如何完成机构任务,而不是保住饭碗或者获得升迁”。

三、 广泛挖掘利用社会创新资源

DARPA强调在全社会深挖新思想、新概念。正因为注重捕捉新思想,DARPA对某些新技术的研究往往比其实际应用提前数十年。

为征集新思想、新方案,DARPA向全社会发布各类项目招标通告。同时还不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举行全球范围的方案征集活动,如无人汽车大赛、机器人挑战赛等。2013年,中国江苏无锡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就组建团队参加了DARPA组织的机器人挑战赛。

DARPA面向全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政府实验室等招募顶级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每个项目经理都会选择项目所涉领域最优秀的专家组建研发团队:近年流行的“众包”方式使DARPA的研发队伍扩展至全世界。由于DARPA自身不设实验室、没有任何实验设备,它还在研发中资助或广泛利用外部科研设施和实验室。

除资助研究项目外,DARPA项目经理还积极寻求全社会对研究方向的认可,并鼓励有能力的机构资助开展后续研究。很多美国研究人员认为,

DARPA开启了某些研究的大门。在DARPA提供资助后,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等研究机构才开始跟进。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在完成DARPA项目后继续申请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

四、 项目研发过程注重充分竞争

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和研发全程的良性竞争为DARPA注入了持久的创新活力。

一是全程信息透明。长期以来,DARPA与社会的信息资源机构(如各类政府机构、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等)间建立了完备的信息交流渠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DARPA坚持向所有潜在参与者提供同等信息,其全方位立体透明的信息环境,成为维护研发全程竞争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是全程实行竞争。在研发方案选定后,项目经理就一个研究主题会选择多家单位或团队竞争开展研究。DARPA项目一般每周一次内部研讨会、每月一次分系统碰头汇报会、每季度一次联席会议。通过研讨交流,不仅促进研究人员间的知识流动,同时还强化了不同团队间的竞争。不同的技术团体可凭实力加入项目研发进程,好的方案随时可以替代原有方案,项目始终处于永不停止的创新和重塑过程。DARPA平均每年约有20%的技术方案被取代。

例如,DARPA发现两位科学家同时攻克同一问题,但采取技术路线不同,会对他们分别给予资助。如果两人中只有一人拿到了DARPA后续阶段的资助,双方都必须在DARPA组织的研讨会上分享研究思路与工作进展。通过这种方式,DARPA培育出多个技术团体。DARPA项目产生的工具、技能和技术团体,在其投资结束之后仍能长久发挥效益,并推动团体成员间的协调配合,因而提高了整体科研效率。

五、军民全程沟通推动成果转化

DARPA把“转化”贯穿于项目始终。在研发管理期间,DARPA重视与军方用户、国会、工业部门以及研发团队之间的沟通,通过举办演示日等活动,把产业链中的角色聚集在一起,为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营造好的产业转化环境。DARPA通过聘请现役军官作为“作战联络员”等策略,推动大学或工业界开发的新技术向军方转化。“作战联络员”通常具有较高军衔和较深资历且与军种有密切联系,DARPA可以通过他们加强与各军种的联系,使技术更好地满足军种需求。目前,美国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都在DARPA派驻了“作战联络员”。此外,DARPA还向特种作战司令部派遣自己的联络员,以促进新技术向美军特种部队转化。

在实践中,DARPA构建了不同的成果转化链,对元件和基础级技术、部件和小系统级技术、大型综合系统级技术分别采用不同的成果转化模式。如,DARPA开发出的新材料或微型芯片技术,在军方没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技术成果先转化至工业部门,由主承包商将技术应用到装备系统,由此直接到达作战部队。这种技术转化是由主承包商及子承包商决定,无需军种采办部门参与决策。另如“全球鹰”战略侦察无人机这样的综合系统,DARPA通过制造样机的方法进行先期技术演示,降低新系统的研制风险,使作战部门确信能够得到一种经济有效的新作战能力。一旦某军种确信需要这个系统,DARPA就与其商谈确定技术转移策略,把样机转移给军种,由后者拨款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制工作。

(责任编辑:何 荷)

E139

A

ISSN1002-4484(2015)03-0044-03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项目经理军民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项目经理从优秀到卓越的四大进阶能力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项目管理中没有“我”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项目经理人格魅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