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国生
当前学生军训工作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陶国生
学生军训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工程,是利国利民利军的百年大计,是党中央赋予政府和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充分认清学生军训工作地位作用,健全完善工作机构,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加强派遣军官队伍建设。
后备力量建设 学生军训 人才培养
作者:陶国生,宁夏军区副参谋长,大校
学生军训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工程,是利国利民利军的百年大计,是党中央赋予政府和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军训从1985年试点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30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特点规律、深入研究解决办法、努力推动工作发展。
当前,学生军训工作尚未完全纳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总体规划,“边缘”地位作用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工作、部队建设排不上“主业”,高校教学排不上“主课”,学生学业排不上“主科”,导致“形式上都在抓,实际上都不抓”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学生军训的质量效益。因此,必须着眼形势任务需要,充分认清学生军训工作的地位作用。
组织学生军训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主席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是国家的精英群体。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敌对势力更是加大思想侵蚀,与我争夺人心,尤其是争夺青少年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国防观念、爱党爱军意识弱化。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陆地和海洋领土资源纷争不断、国内“三股势力”活动愈加频繁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开展学生军训,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特别是国家安全意识尤显重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学生军训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组织军训有利于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素质教育中,国防意识、爱国情怀、军事素养的培养不可或缺。国家在学校实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适当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国家培养军事“潜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已逐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民主意识强,但一部分也存在着作风懒散、吃苦性差等不良习气。通过组织军训,有利于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组织军训的实质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根据我国的兵役制度,服兵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现役,一种为预备役。《兵役法》规定,经过兵役登记的应征公民,未被征集服现役的,服士兵预备役。预备役士兵的军事训练,在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或民兵组织中进行,或者采取其他组织形式进行。在校学生的军事训练,是“预备役训练”的组成部分,可见,组织军训实质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按照相关法规文件精神,军队及地方教育部门虽已建立学生军训机构,但因体制编制、隶属关系等原因,使现有军训机构面临诸多发展难题:专职协调管理的机构对军训管不到、够不着(如设在各军区动员部的军训办公室),业务指导的机构强制力弱(如设在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的军训办公室),教育行政部门更是顾不上管,或者管不到位(如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体卫艺处)。为此,应着力健全和完善学生军训工作机构。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组织学生军训是涉及军地两个方面和诸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全国现有高等学校2000多所、高级中学2.2万多所,年训学生1700多万人,有专门机构领导军训工作日渐迫切。当前,总参谋部、教育部学生军训工作领导机构,虽然对外都有名称,但对内仍然是挂靠某一单位,职能不专,导致工作组织统筹不实。因此,国家和军队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的、单列而不再兼职挂靠的学生军训领导机构,从顶层加强统筹规划。
二是完善工作机构。当前,各省市区的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大多挂靠在省军区司令部门,常以军地联席会议的方式开展工作,机构设置不够完善、领导关系不够明确,造成工作协调困难、工作效率低下。应将学生军训办公室并入省、地(市)、县(市、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统一领导,作为国动委一个办事机构,加强对辖区学生军训工作的计划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监管。
三是规范教学机构。目前,普通高校军训机构设置参差不齐:有的设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武装部;有的挂靠学生处或其他处室;有的就设在学生处;等等。这样设置的机构均属于一般行政机构,只能协调而不能组织学生基本军事技能训练,高校学生军训核心内容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就更难以落实了。因此,普通高校应成立名称、职能等相统一的学生军训机构,负责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
一要分类确定训练内容。现行两个《大纲》(《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在内容设置上基本一致,只是要求的课时不一样,应予以修订完善。要针对高中生和大学生两个不同群体,各有侧重地确定
训练内容。如,高中宜偏重队列训练,培养纪律意识,突出法规条令、应急避险和军事常识讲座等;大学宜偏重战术射击、综合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等,实现高中与大学训练内容规范有序和有效衔接。
二要妥善解决承训兵员不足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受训学生逐年增多,任务越来越重,帮训官兵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学生军训都集中在8、9月份进行,这个时期恰逢部队演习(练)、新兵入伍训练等大项工作展开之时,人员定岗定位,选派官兵帮训难以落实。因此,学校应落实全年安排,错峰分批轮训,避开部队工作任务高峰期;各部队训练主管部门要把派遣官兵帮训,作为年度训练任务纳入整体工作计划,预留承训兵力;学校也可以组织军事教师、辅导员、复退官兵,由军事部门进行1周以上的培训后,与部队派遣官兵共同承担学生军训任务,从长远解决承训兵员不足的问题。
三要合理调整训练时间。高中阶段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应区别对待,重点突出后者的学生军训。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技能训练时间累计以1周为宜,不提倡在开学之际集中训练,可穿插在体育课中组织实施,以便更多的兵员保障高校学生军训。当前,高校学生基本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一般安排2~3周,远少于新兵入伍训练的3个月时间,内容多与时间短的矛盾突出,学生在此期间很难掌握有关内容,导致军训质量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因此,普通高校不但要集中组织训练,而且还要适当增加训练时间:高职院校基本技能训练不应少于3周、本科院校基本技能训练不应少于1个月。
派遣军官是由部队派出担任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现役行政或专业技术军官,是组织学生军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派遣军官队伍建设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落实派遣军官编制。当前,部队军训机构和派遣军官还未纳入正式编制序列,员额和编配等级不明确、不统一。有些军区、省军区军训机构甚至还未单列。至于学生军训教研室,设在军队院校的能够较好发挥派遣军官作用,设在省军区教导大队的派遣军官编制则大多被挪作他用,基本上没有专职人员从事高校军事教学。因此,没有军队院校的省市区,应把编在教导大队的派遣军官收归省军区机关管理;有军队院校的省市区,除编在省军区军训办的派遣军官外,其余的收归属地军队院校管理,从根本上确保派遣军官专职专用。
二要评定派遣军官职称。现有派遣军官大多数占行政编制,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而院校教学评价制度中规定,没有教师资格的不能上讲台,致使没有职称的派遣军官处境尴尬。省军区教导大队的派遣军官,行政职务以营连级为主,而实践表明,一名合格的军事理论教员,至少需要3~5年历练。由于他们没有技术职称,晋升困难,往往是在即将成为教学骨干时就面临“被转业”。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派遣军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派遣军官队伍相对稳定。
三要适当增加派遣军官数量。派遣军官是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军仅有800多名,远不能满足需求,致使相当一部分高校难以按照上级要求开设课程,国家或省级军队系统和地方教育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规定,适当增加派遣军官数量,切实解决军事理论课教学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ISSN1002-4484(2015)03-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