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弘 肖 敏 戴 蕾
农村财经新闻如何“接地气”
◎徐思弘 肖 敏 戴 蕾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地位正在日益提升。当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一半,农村新报作为定位服务 “三农”的报纸,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向农民传播各类致富发财的信息与知识。近几年,农村新报立足湖北农村实际,积极组织记者深入村镇,通过下基层捕捉“活鱼”,在农村财经报道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让农村经济新闻更“接地气”,让报道的领域更宽,让农村财经新闻更具深度和力度。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集“三农”。因政策变化、时间变迁,农村财经报道的热点和农民心理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而及时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掌握这种变化,适时、适当地改进自身的信息提供内容与方式,对于媒体提升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涉农媒体要想真正拥有受众,占领市场份额,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农村财经类报道就是要将实用信息及时、有效、规模化地传递给农民。
在对农村财经报道的过程中,围绕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种政策,梳理湖北农村经济工作亮点,找准报道的重点。在农村经历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每逢大事,农村新报从不缺位。针对国家出台全面取消农业税等大型热点,农村新报组织多次增刊发行或特刊,确保政策落地。
近年,农村新报一版开设的《新春走基层》、《记者走基层》栏目,组织报道组深入农业主产区及偏远农村,以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为主线,用最真实的事例展示农村的新面貌、新变化。
2013年,我们又结合“走转改”活动组织 《合作社风采》、《牵线搭桥》等贴进农村和读者的栏目,组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加强与农民朋友直接联系,报道他们的事迹,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通过本报《牵线搭桥》栏目,众多种植、养殖一线的农民与市场、公司等商家达成合作,为农民解决了市场难题,与商家共同推动农村市场的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农村群体关注的除媒体提供的政策、信息本身,更在于信息中的“干货”——其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因此,财经报道应紧密结合受众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要力求通过简洁、明晰的方式将它呈现给受众。
2012年起,农村新报对原科技版与信息版进行改造,开办了农村财富、致富宝典版,将农村财经新闻细化为种植、畜牧、水产等多个版面。定位于发现农村经济多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激发农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近年,如何提高种田的收益,成为农业从业者最关心的话题。
昔日红红火火的“打工热”转而形成了“返乡潮”,不少打工者、小老板纷纷回乡种地,甚至承包他人田地。据最新的湖北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湖北人均耕地只有1.3亩,这意味着,一个三口之家,平均只有4亩地,这4亩地的收益如果不能产生等同于进城打工的收益,就留不住农民。而如今,一个普工月收工都在2000以上,一年下来收入可达三万;4亩地种什么才能超过三万元呢?
事实上,在新形势下,农民种田也不再只有老三篇,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种法、新品种、新模式:宜城农民尝鲜“稻鳖共养”一亩收入过1万;阳新菜农藜蒿种得好,一家子人均年收入3万……
2014年,编辑部特推出“寻找亩产万元田”专栏,与农民朋友一起寻找这些“土地生金”的鲜活例子。《苞米改百合,一亩赚3万》、《小泥鳅翻“钱浪”,专养套养都能赚》等一批报道见报后,在农村引起强烈反响。
随着第四媒体的崛起,新闻的信息源日渐趋同,财经媒体由于信息的同质化更是如此。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财经报道不但要追求农村财经新闻的个性化,更要加强涉农财经信息的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涉农媒体具有崭新的价值观、发现基础和独特的判断与发现,从而与农村读者产生较大程度的共鸣。
信息的不可替代性,是指媒体要发现某一类独特的市场需求,并尽可能用最有特色的方式和内容满足它。涉农类财经报道在追求信息实用化的过程中,要细分市场和受众,通过符合农村实际的信息处理办法,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给农村读者提供与众不同的信息分享环境。
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本报与农村读者面对的共同问题,探求一种亲切而不失活力的表现方式,在众多栏目中探求满足读者需求的方式。
近年,农村新报财经版面推出的《新农夫传奇》、《致富宝典》等栏目,定位为向农民讲述“看得懂,用得上,学得会”的发财故事。以百姓视角解读身边的致富明星,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致富经验,提供农业知识的同时,告诉观众:财富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栏目推出后,大受农民欢迎。通过这些身边的致富典型,激励了许多农民的创业激情,带动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者投身让荆楚万山千水。
栏目内容选择上大多都是通过讲述小人物不同寻常的致富经历,分享他们的创业心得,以此来影响受众,引发读者思考:原来创业致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在推出的系列创业模式,创业典型中,有将汉水砂梨卖进省委大院的老河口农民杨遂胜,有把宜昌蜜橘卖进中南海的晓曦红合作社,有率先创立恩施蜂蜜品牌的80后小伙子姚俊……此类报道在读者群中都有较高的关注度,在同行业媒体中也有很高的转载率。
致富榜样的推出以及他们分享的创业经验和感情交流,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智慧和商机,加快读者创业致富的步伐,推动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在这里,媒体的责任、良知和热情,为农村百姓创业致富拓宽了道路。
(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