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松 陈 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29)
山西万泉旧县是今万荣县的前身之一,唐代初年置县,1954年同荣河县合并为万荣县,现为万泉镇。东岳庙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位于万荣县解店镇新城村西街北侧,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现存建筑分列在中轴线上,其中午门、南天殿、香亭、齐天大帝殿为元代建明代修,飞云楼建于明正德年间,寝宫建于清代,庙内保持有元明清历代修庙碑9道。
万泉县城池不是理想的选址,但自公元620年至1954年,一千多年间作为县治所没有变化,有他优越的因素。东岳庙具体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庙创建于汾阴郡设立时期,隋义宁元年(617),根据万泉县设县时间,及碑文中提及的贞观年间,此庙应始建于唐代初期。东岳庙最精华的建筑为飞云楼,坐落在山门和午门之间,而庙的最后为地下室式的十八层地狱,这种奇特的设计格局都要归因于地理和风水理念。
万泉置县于唐武德三年(620),“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村庄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1](清)何燊.万泉县志(卷 1)·沿革[M].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万泉县于贞观十七年(643)属解州,二十年(646年)改属蒲州。大顺二年(891)改属河中府。金代属荣州。元代至元三年(1266)省入猗氏县,十六年因户数过千而复置万泉县属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河中府为蒲州县隶属之。清代因袭。
万泉旧县城选址在孤峰山北麓,地势狭窄,古城东西都有深广的沟壑,并不是理想的城池选址之地。然而,万泉旧县城建城时,首先考虑的应是防御问题。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世家大族常常率宗族、聚流民,筑坞壁自保,万泉县城前身为薛通城,北魏天赐元年(404年),赫连勃勃入侵,汾阴人薛通率宗族十余家于汾阴城东八十里筑城自固,周围五里十三步,因名薛通城[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40)·山西三·万泉县[M].中华书局,2005.。薛通城在军事上有良好的防御优势,南倚孤峰山,城东有东涧,城西有西涧,地势南高北低。唐代置万泉县治于此,历代沿袭无改。城池“连山带峪,地物倾欹”“,立孤山之半,左右岩嵁还回其旁,分为东西二涧,岈而深。东西南三面多陡壁悬崖,而北亦斜茎隔绝。人不得肉薄,马不得并驰,且四乡多狭坡邃谷。秋冬之际,山高风烈,冰塗泥淖,蹄迹不交。虽无表里河山之固,亦可拟于铁瓮天成云”[2](清)何燊.万泉县志(卷首)·图说[M].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
另一个选址重要因素便是水源问题,万泉旧县自古缺乏水源,民间生活用水除了泉水外,多凿窖井储存雨雪。万泉旧县城选址在东涧和西涧之间,就是考虑有泉水资源“,城临山涧,地多涌泉,故曰万泉”。西涧泉水微弱,东涧在建城是有泉百余区,后多淤废,至民国时期,还有一泉供给城中居民,东涧“随地涌泉,城中多汲用之,又引渠灌蔬,为居民利,北流六里许入沙”[3](清)何燊.万泉县志(卷 1)·山川[M].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明清时期,城中人口增多,泉水已难以承载,便开凿了惠民池、穆公井和济民池等用水设施。
风水理论对古代城池的选址、布局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如《阳宅十书》中说:“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堂非窄势”,“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各种要素集合成理想的风水模式,穴位坐落处后有绵延的山峰,谓之祖山,附临宽阔的明堂,前有屈曲清流,左右有砂山护卫,外有案山、朝山拱揖相迎。
东岳即泰山,泰山是中国先民山岳崇拜的经典圣地,甲骨文中屡屡有在泰山祭祀的活动,如“宁雨□岳、梖”,“癸巳贞,其燎十山,雨”,“其燎二山,有大雨”,“祈年于岳”。王朝时代,泰山便进入了国家祭祀体系,除了历年的祭祀外,还有与国运相关的封禅。根据正史、东岳志书等文献记载,泰山自秦代至清代,皇帝亲至祭祀22次、皇帝望祭4次、遣官致祭192次,这样的地位其他名山是无法相比的。泰山实为天地灵气之所聚,“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居之府、东方之重镇也”[4]万荣东岳庙藏.河中府万泉县解店重修岱岳庙碑[Z].元大德七年(1302).。
泰山东岳庙是东岳庙的祖庭,创建于汉代,随着泰山信仰的传播,古人也为泰山神建立行祠。唐玄宗封禅后,全国开始兴建东岳庙;宋真宗封禅后,各地州县建设东岳庙的又一高潮;明代,全国州县的东岳行祠正式进入官方祭祀体系。泰山神地位不断提升,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封其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封其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封其为泰山之神。泰山之神掌人间生死,民间信仰也随之繁盛。
万泉旧县城的选址并不符合理想的风水模式,城基不够开阔,地势南高北低,背后没有靠山。为了修正这样的地理格局,古人便使用公共建筑进行弥补风水模式,万泉县则选择了东岳庙。民国《万泉县志》记载建有三座东岳庙,“一在城北百步许,一在解店镇,一在张甕村,规模弘敞,土木壮丽。相传邑治北下,鼎建三庙,以应孤山之势,理或然也”[1](清)何燊.万泉县志(卷 2)·祠祀[M].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这三座东岳庙就象征了三座泰山,一座在城北一百步,规模较小;一座在张甕村,规模最为宏大,占地百余亩;一座在解店镇(即今万荣东岳庙),占地20余亩。三座庙惟解店东岳庙保存完好,其余两座均已经拆毁。
解店东岳庙现藏《重修飞云楼碑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也有相关记载:“据堪舆之理论之,乃为一邑之风脉攸关。以县治坐落孤峰山半,崇岗峻岭,形势陡隘。而东北一带地方最下,非有岳庙之巍峨,高楼之耸峙,无以培其岗脉,聚其风气。则庙之所系綦重,而楼之所关无不小也”[2]万荣东岳庙藏.重修飞云楼碑记[Z].清乾隆十一年(1746).。
(1)东岳庙三角形格局。
三座东岳庙在建造之前就已设计好,所以称为“鼎见三庙”,各庙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大约为15里,城北百步的东岳庙距离解店东岳庙约为15里,解店东岳庙距离张甕村东岳庙约为15里,张甕村东岳庙距离城北东岳庙也约为15里,正好形成一个非常稳固的等边三角形结构。而且,解店东岳庙中的飞云楼楼高50米,正好是15丈的高度,都应和了《洛书》中的15之数。
《洛书》也称龟书,通过术数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思想。相传《洛书》由神龟驮出洛书,其甲壳上有图形,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为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3](宋)陈抟.河洛真数(卷上)·起例[M].明万历刻本.。洛书中的横竖斜相加都等于15,阳数为主,位居四正,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五居中位,属土,为五行生数之祖。
图1 三座东岳庙的等边三角形格局
(2)龙脉之形。
除了按照《洛书》设计的三角形结构外,还有理想风水模式中的龙脉之形。所谓龙脉就是明堂之后有靠山,靠山之后有少祖山,少祖山之后有祖山,山山相依,连绵不断,像一条遨游的飞龙。
万泉旧县城中从北门拱极门至南门向明门之间有一高地,像一段龙脊一样,城池建造者将最高等级的建筑都安排在龙脊之上,包括万泉县衙、文庙、城隍庙。南北门之间是县城最主要干道,在这条干道上有四座牌坊、一座过街楼。在北门和过街楼之间的一段道路呈现向西弯的弧,也是为了防止漏气。拱极门外东侧即是城北的东岳庙,这个东岳庙应作为靠山。与城北东岳庙东北相望的就是解店东岳庙,解店东岳庙应作为少祖山。万泉县、稷山县以北的高山便成为祖山,孤峰山反而成为朝案山,这样就基本符合理想的风水模式了。
(3)坛庙相配。
古代县城有一套官方祭祀制度,包括社稷坛、山川坛等等,这些坛庙的位置也是有风水理念的。万泉旧县的社稷坛,在城外西北,明洪武八年(1375)建造。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外东南,明洪武八年(1375)建造。邑厉坛,在北门外,明洪武八年(1375)建造。城隍庙,在城中文庙右侧,明洪武二年(1369)建造。
禹王庙,在城南三里,元至元十七年(1280)修建。后稷庙有两座,一座在稷王山,一座在西薛里。关岳庙,在城北门外。风伯雨师庙,在孤峰山柏林峰巅。玉皇庙,在县城西北隅。真武庙有两座,一座在县城北门上,一座在张甕村东岳庙左侧。东岳庙有三座,不再赘述。后土庙,在城西三里许,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修建。介子祠,有两座,一座在孤峰山顶,一座在孤峰山东南隅。药王庙,在孤峰山顶介子祠右侧。文昌祠,有两座,一座在东门外,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建,一座在北门外东北百步许,明末修建。奎星阁,原建在县衙东南隅,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移建文庙东南。马神庙,在城中西街。龙神庙,在文庙东侧,清同治元年修建。
图2 万泉县城坛庙分布图
解店东岳庙的门、殿、楼等组成构件与全国其他东岳庙都大体相同,但在建筑物的布局上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普通庙宇中楼的建筑一般座落在庙后方,地狱一般布置在庙的两廊,而解店东岳庙的飞云楼建在山门和午门之间,地狱则以地下室方式座落在庙的后方。
这样布局的也是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特点,东岳庙的地势南高北低,从山门至地狱呈现向下的缓坡。在这个缓坡的高点修建一座楼,称为飞云楼,象征与天界相通的飞升之路,在缓坡最低点修建地下室,称为地狱。整个庙宇表达了一种从地狱到天界的意象空间,贯通了天地人三界,通过地形布局建筑向世人宣告东岳大帝掌握人间生死的威权。
飞云楼是整个东岳庙的精华建筑,也在万泉县的风水格局中有重要地位。古人也极度赞美“斯楼也,上接云衢,下临无地。层檐叠角,如革如飞。画栋雕梁,晖月而映星。东凌稷峰,西压秦岭,对姑射而引河汾。故一邑之雄图,三晋奇观也”[1]万荣东岳庙藏.重修飞云楼碑记[Z].清乾隆十一年(1746).。
1954年万泉县和荣河县合并为万荣县,以解店镇为政府所在地,至今县城建设有了很好的基础,今后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中城市文化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万泉旧县城文庙和东岳庙都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万泉旧县构建风水模式中的关键元素。在对文物单体保护的同时,还需要维护文物的周边环境,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关联度,发掘文物整体的文化内涵,以增强新城的文化厚重。
文化中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居民文化认同的基础,在物质环境中,文化中心会成为区域的地标,能够清晰地表达城市的形象,有效地提高城市的识别度。东岳庙周围已经有一定的文化条件,包括图书馆、电影院、后土广场、公园等等,将来新城的规划建设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万荣县文化中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城市客厅”是集城市历史、现状、未来密集融汇的公共空间,可以为城市居民和过往来客提供游憩休闲、释放情怀、提升文化素养的人文景观。万荣县城可以东岳庙为核心的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集中展现城市的特色文脉、城市精神,城市软实力。在旅游发展战略中,构建游客集散中心区和游憩商业区,增强万荣县城的区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