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威慑

2015-01-10 23:54国防大学教授蔡仁照
军事历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威慑军事战争

国防大学教授 蔡仁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创巨痛深的一场浩劫。这场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持续几十年的冷战时期。冷战是基于二战后期横空出世的核武器的强大杀伤威力,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主要标志,以战后迅速发展的核力量为威慑利剑,是一种虚拟战争状态。军事斗争领域,战争与威慑就像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具有互联共鸣效应。战争力量是威慑的根基,战争艺术是威慑艺术的强化剂。军事威慑具有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强大功能,“不战而屈人”是军事斗争的高境界。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持续的冷战威慑,对遏制战争、维护和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对战后世界格局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雅尔塔体制使国际关系过渡到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点的两极格局时期,是冷战威慑的一个引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浓厚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雅尔塔体制,使国际关系过渡到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点的两极格局时期。以《北约》和《华约》为依托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激烈持久的对峙抗衡,军事威慑发展成为以斗争维持和平的新样式,对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冷战是一场虚拟战争。二战结束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信息化战争悄然登上军事斗争舞台,也催生了军事威慑的发展。军事威慑的基本规律是:强慑弱,大慑小,创新威慑保守,高精威慑平庸。威慑是理念,它谋划军事力量的运用时机。威慑是方法,它影响军事力量的运用方式。威慑的含义不像战争那样能够确切表达,却是心知肚明。威慑没有实际的编制体制,却有虚拟空间,威慑行动是发挥军事能量。军事斗争的实践表明,实现军事威慑要有一支能够制衡对手的力量,有一套运用军事力量的战略,有一些巧妙运用军事力量的策略。新形势下,军事威慑常态化,这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支撑。

军事威慑与潜在战略对手。和平大势下的军事威慑不同与冷战时期: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平发展时代,军事威慑的渗透更深远。军事威慑要充分考虑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威慑的实现是多元的,其根底是让人信服。19世纪,英国曾经是世界霸主。英国征服殖民地,不仅用军事力量与先进科技,还有依附在军事力量中的新观念、新体制。时间久了,就有威慑效应。要深度关注潜在战略对手,警惕被威慑。美军是二战的胜利者,也是二战后的强势者。分析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美军的例子。探索理论创新,提出海空一体战、太空作战,混合战争,还是美军的例子。这就要警惕被威慑。

军事威慑与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和危机,要善于积聚威慑能量。处理危机,彰显军事威慑谋略。“天安号”事件至今是一个迷。一艘军舰炸沉了,把日本、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国家都牵涉进去了。美韩动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依然是无解。应对危机,提升军事威慑效应。发生危机,国际社会的各类物资、装备援助的背后,政治道义上支持的背后,都有威慑效应。从这些角度思考战争与威慑,尤其需要关注周边形势,要善于谋划大威慑与小威慑,综合威慑与单一威慑,全面威慑与局部威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加强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推动战争艺术与威慑艺术不断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全球规模而空前激烈的战争,推动了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发展。战争实践表明,现代战争已远远超出武装斗争范围,指导现代战争的战略理论,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国家战略不断创新发展。军事行动在陆地、空中和海洋同时展开,诸军兵种战略协同作战理论逐步完善。这为实施军事威慑铺设了综合力量的基石。战争与威慑都是时代的产物。冷战时期,威慑一度被看作是霸权主义的特权。新形势下,善于把握战争与威慑的时代特征,切实提高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是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一把钥匙。

巧战慑止强敌。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华北平原的地雷战、地道战一度使疯狂“扫荡”的日军官兵闻风丧胆,举枪不敢迈步,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历史奇迹。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创造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法,用小胜积大胜,威慑强敌。蚂蚁啃骨头,结果是惊人的。坦克不是德国人先研究成功的,机械化战争理论也不是德国人先提出来的,但是,德军组建坦克集群,集中使用坦克,闪击战在一些战场上的成功,一度产生强烈的震慑效应。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军事威慑有时是示形不造势,因为威慑时间有限。威慑在一定的时段发生效力。随着时间变迁,威慑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威慑效果。

能战方可言慑。战争检验国家的军事实力。二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从未停止。1961年至1975年期间发生的越南战争,美国先后派遣军队54万多人到越南战场,却有36万多人伤亡。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惨败,打破了美军的“常胜神话”,也促使美军进行大反思、大调整、大变革。威慑源于实战。实战能力有多大,威慑效应就有多强。一场名战,十年威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军事威慑有时先声不夺人,因为威慑目的有限。军事威慑只能达到某些目的。一次军事威慑,主要目的达到了,威慑基本成功了。军事力量建设发展,如果形式化多,实战性不够;陈腐理念多,时代性不够;老旧装备多,创新性不够,威慑效应就会减弱。

斩首强化威慑。一场机械化战争,歼灭战相对于击溃战,更有威慑作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的点穴打击、斩首行动,威慑作用往往大于实战。战争艺术的创新,必然提高威慑效应。民间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谚语,反映出受到某种攻击后的恐惧效应。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军事威慑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威慑手段有限,斩首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威慑手段与威慑力量、威慑对象密切相关,忽视威慑对象的变化,会失去应有的效力。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引起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军事威慑成为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并首次在战争中使用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威力,从而引起了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闪击战、大纵深作战、航母编队作战等作战样式发挥出巨大的威慑效应,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应运而生,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何能量都有相应的表现行式。战争是实战能力的体现,军事威慑也是实战能力的折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持续的冷战时期,是基于二战后期横空出世的核武器的强大杀伤威力。建立在机械化装备之上的战争样式,核力量是核威慑的基石。核威慑源于对核战争的恐惧和疑虑,又是对核战争的一种制约。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军事威慑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支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这个转变的主要标志是,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军事力量的作战样式由合同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这个转变的主要标志是,多维作战,空天主导,信息制胜。以信息为主导的局部战争,军事力量的实时化信息传输能力,全球化快速部署能力,精确化远程打击能力,都有显著提高。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不断深化军事改革,积极调整军事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力争掌握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战略主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军事威慑进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期。

强化信息威慑。信息转化为重要的战斗力,信息化局部战争造就信息威慑。信息威慑是运用信息的不同功能产生的威慑效应,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威慑领域广泛运用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斗争方式。信息威慑的基础是具有强大的信息攻击能力。信息是“战争之魂”。军事斗争领域,信息不仅仅是一种保障资源,而是战斗力资源。有人认为,信息攻击的威力可与核突击相类似,可以使受到攻击的城市、地区、行业、军队陷于瘫痪。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对信息的依赖更大。一支军队不能实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其有关能量就无法转化为战斗力。

创新战略威慑手段。战略威慑是为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通过显示战略力量和使用战略力量的决心,以迫使对方屈从的行动。冷战时期,核威慑是战略威慑。战略威慑最鲜明的特征是全局性和深刻性,具有全局性的深刻威慑,才能达成战略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对峙,实际上就是战略威慑的较量。对峙的激烈与缓和,反映出应用战略威慑的强度与力度。古巴导弹危机,即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战略威慑上的较量。战略威慑的应用不拘一格,关键在于决策者的战略智慧。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战略威慑,都要建立在相应的战略力量的基础上,虚张声势的威慑是难以持久的,往往也是无效的。1961年7月,西柏林危机期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迫使美国结束对西柏林的军事占领,曾向美国及其盟国发出不惜动用洲际导弹发射氢弹核武器最后通牒。但美国通过卫星侦察得知,苏联的SS-7和SS-8洲际导弹仍处于试验阶段,不具有实战能力。据此,美方迫使苏联撤销最后通牒。苏联由于虚假的战略能力而导致威慑失败,不得不在西柏林危机中作出让步。

猜你喜欢
威慑军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美丽与威慑
他们的战争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