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教授 佩德罗·艾利斯·奥利韦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欧洲大陆西海岸的一个小国,葡萄牙的立场始终如一,从1939年至1945年一直保持中立地位。如果不考虑葡属帝汶在1941年被英联邦军队占领,在1942年之后又被日军占领这一情况,可以说葡萄牙基本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葡萄牙在二战中保持中立状态,但并不表示它与二战无关,事实远非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葡萄牙的中立不是传统意义的中立,而是非交战状态下的中立。
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葡萄牙接受了相当数量的难民,帮助他们逃离了德军的魔掌。许多人能够通过葡萄牙逃往美洲,他们在里斯本和其它葡萄牙城市逗留,与当地人混居一处。里斯本在当时成为一个间谍中心,在这里,交战双方可以交换战俘,进行秘密交易。
战争给葡萄牙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战争所必需的矿产,比如钨矿得到快速发展。这使葡萄牙得以迅速积聚财富,外汇收入持续增加。美国参战后,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原材料,如橡胶、咖啡、糖、钻石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大大刺激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同时,但有一些危险的因素不能忽视,比如交战行动对原有商业路线的破坏、猖獗的黑市交易等。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葡萄牙在整个战争中的外交选择。
葡萄牙的领导人萨拉查,虽然是位独裁者。他所领导的政府,在当时也被视为法西斯政体。贴上了这个标签,可能会让人感到,二战中葡萄牙可能更加靠近轴心国而不是同盟国。但事实却是非常模糊不清的。法西斯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一种误导性的概念。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萨拉查的政体非常复杂,它虽然表现为独裁主义的方式,但有一定的民意空间和社会支撑力,能在共和自由主义、传统天主教教义、法西斯主义等不同的影响下保持某种微妙的平衡。这一政体的核心就是萨拉查本人,他是一位极度保守的政治家,出身乡下天主教家庭,生活非常简朴,他不仅对西方民主化生活非常仇视,实际上对同时代法西斯政体的特征也倍感不安,如大众组织的作用、歌颂暴力、种族主义、军国主义、无视传统宗教等等。总之,萨拉查在各种样的政治观点、法律规则的包围下,力图保持葡萄牙的独立性和社会平稳,这些使他与其他人们熟知的法西斯主义独裁者有着明显区别。
作为执政者,萨拉查认识到与英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必要。英国是欧洲强国,从14世纪开始,葡萄牙就与其结成同盟。英国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葡萄牙,它的海外殖民地令人敬畏。虽然德国和意大利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殖民扩张上有所斩获,但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经济优势在外交上有直接的转化,因此葡萄牙在一系列外交问题上唯英国马首是瞻。但萨拉查也很愿意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多样性为己所用,他既不会放弃将与英国的联盟作为葡萄牙对外政策的基石,但他又始终致力于提高自己对伦敦的影响力。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从冲突的早期,葡萄牙就一直支持佛朗哥叛乱分子,在英法提出多边不干涉政策时则不予以理会。
二战爆发后,萨拉查的举动更能说明问题。1939年9月1日,他在政府通告中宣布葡萄牙将保持中立。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葡萄牙在一战中的创伤记忆。一战对葡萄牙来说是灾难性的。当时的共和政体急于收获加入协约国的诸多好处,实际上却遭受了重大灾难。1939年,萨拉查决定避开这一政策的陷阱,因此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对于葡萄牙的中立,今天的历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从维护葡萄牙本身领土安全、经济稳定的角度看,萨拉查做了正确的选择。但所有这些选择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缘战略条件。在广阔的地缘战略意义上,战争发展以及西方主要交战国的行为,对葡萄牙的中立总体上没有直接的威胁,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中期。这期间,唯一的一次危险在1940年末及1941年春,当时不列颠之战已然开始,希特勒企图将他的势力扩大到整个大西洋及地中海,为此德国人有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发动袭击的想法。1940年11月12号,希特勒下令执行代号为“菲利克斯”的行动,这可能是葡萄牙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为危险的时间,葡萄牙政府准备甚至撤至亚速尔群岛。同时,美国的政治家也作出声明,为保证美国的安全,美国将先发制人占领几处葡萄牙海外领土。但最终,德国人、美国人的这些行动都没有真正展开,因为1941年6月“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后,战争转向了东方。
这一时期,轴心国毫无疑问在欧洲占尽优势。葡萄牙对英国的关系也陷入紧张,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的状况描述为“几何中立”。当时,萨拉查对新的英俄关系给出恶意的评价,还坚持西方各国应与希特勒妥协以换取和平,这些都让英国政府很恼火。萨拉查执迷不悟的反共,以及葡萄牙精英阶层对希特勒的新秩序表现的着迷,让许多人认为葡萄牙更欢迎德国人取得胜利。在英国国内,对葡萄牙实施经济封锁的意见越来越多,英葡之间缔结新的商业协定的谈判久拖不决。1941年12月到1942年1月,英国以帮助加强葡属帝汶防御能力为借口,派遣一支由澳大利亚和荷兰部队组成的分队登陆并占领帝汶岛。这一行动几乎导致里斯本和伦敦断交。其连带的影响是,一年之后的1942年2月,日本又以澳大利亚、荷兰部队驻扎于“中立国家”为借口,出兵占领帝汶。
事实上,萨拉查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如果欧洲真的被一个大国统治,且统治者的信条与萨拉查本人保守的、有农村色彩的天主教观点不同的话,这样的前景一定不是萨拉查所希望的。进入1943年后,随着德国运气逐渐消失,英美登陆北非、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取得的胜利,萨拉查也在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战略形势。葡萄牙的中立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几何中立”转向“仁慈中立”,天平更加倾向于同盟国。
1943年6月,英国和葡萄牙缔结联盟,葡萄牙允许英国使用葡属亚速尔群岛的军事设施。与此同时,葡萄牙仍然维持了与德国的关系。在萨拉查看来,西方民主国家和德国没有明显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他还担心盟军压垮德国,不仅因为德国是扼制苏联布尔什维克扩张的堡垒,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葡萄牙战略物资的主要购买国。所以,不难理解萨拉查与柏林保持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一直持续到战争最后阶段,英美等国不得不施加巨大的外交压力,要里斯本保证不再向德国出口钨。当时甚至有传言说,盟军可能会支持在里斯本发动政变,把萨拉查赶下台,换上一个更听话的领导人。但这一情况并未发生。在整个战争期间,萨拉查赢得了乔治·凯南、弗兰克·罗伯茨等几位西方外交家的赞赏,他们很愿意为萨拉查在盟军面前说好话,以努力保证这位葡萄牙总理的存在。
萨拉查不仅是一个意志坚定的谈判家,一个难对话的对话者,此外他在马德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受他的影响,佛朗哥和西班牙也选择了置身大战之外。
众所周知,国与国打交道时,都倾向于稳定和可预见性。总之,萨拉查的葡萄牙在大战中保持了中立,挺过了浩劫,甚至还财源滚滚。葡萄牙在一战后经济衰退,欠英国大笔债务,但1945年时情况正好相反,在英格兰银行有8000万英磅的债权。唯一侵犯葡萄牙领土完整的就是帝汶的两次被占领,大战后期在美国的参与下得以解决,葡萄牙同意美国战后在亚速尔群岛保持军事存在,美国则帮助萨拉查收回了帝汶这个亚洲前哨。
极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个中立国在波茨坦会议被三巨头审视的时候,是斯大林拯救了萨拉查。斯大林区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情况,认为西班牙的政体有集权国家撑腰,但葡萄牙所谓的法西斯独裁有国内根源。斯大林观点无疑影响了另外两位巨头,这种对葡萄牙政体的判断后来也成为英美国家广泛持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