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巧亭,才 红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信息学院,长春 130122)
在我国的高校学科构建历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22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率先设置,并一直引领学科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高校扩招,已有200多所本科、高职院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了大批相关人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市场应用率较低,反映了该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1]。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由高职高专占主力的民办高校应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专业建设,突出实操定位,以此带动课程、教学、师资等其他方面的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2]。
以上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解读,本科毕业生要达到的要求,就业面向的是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而多项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不难理解,民办高校毕业生与重点院校毕业生相比没有优势,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以及央企、国企岗位应聘上不具有竞争力。因此,把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中小型企业,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有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的素质需求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需要新人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他们更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像人资六大模块操作技能等,能够直接上手。
因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立足地方中小型企业需求,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主,以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为辅,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划、招聘录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人员测评、劳动关系等核心功能模块,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专才”,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明确培养目标之后,要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就业导向,落实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课程设置要在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实践方向。通过调研当地企业特点,依托当地用人单位需求,制定合理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基础课包括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必修课应包括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薪酬管理、社会保险、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人员素质测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语、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文案等。专业课应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增加实践内容的课时,开设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针对性强的课程。
此外,为了适应中小企业一人多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状以及对管理类人才专业“泛化”的现实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还需要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如口头语言表达技巧、职业礼仪等。需要强调的是,因部分企业重视职业资格证,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校课程知识和考证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证明学识的毕业证,又能取得证明职业能力的资格证,获得走向职场的第一块敲门砖。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民办院校一方面要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增加每位教师的实操经验,提升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利用产学合作的平台,与当地企业建立互赢稳定的关系,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互通互利,丰富师资结构。
教学评价要与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根据课程目标制定宏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务工作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等专项评估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大比例增加实用课程之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传统讲授法要将案例故事融入其中,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用人单位的情况,多采用本地化案例,增强生动性和参考价值。
从就业导向和实践需要出发,民办高校要建设好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出各类应用软件,创建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环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操作和决策,在实验室里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选拔、考核、评价、激励等工作,同时通过互动性的决策结果和效果反馈,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其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工具,具备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中,由于多数高校都有产学合作项目,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员应有先见,掌握当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地和他们建立联系,共同建设一个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训基地。此外,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除了学校定点基地外,要积极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寻找实训基地,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实务水平。
[1]罗帆,肖文娟,孙泽厚.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51.
[2]文祺,尚淑荣,张凤林,等.全国高校专业解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