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

2015-01-09 11:48窦春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2期

窦春敏

摘 要: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指示语时,我们会经常发现指示语的指示中心发生转移,即常说的指示映射现象,它在传统的语用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去解释。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我们学习了著名学者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并且发现在该理论的视角下可以更好地去解释指示语如何发生指示中心转移的这一现象,同时发现空间指示语的远近与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密切相关。

关键词:空间指示语;心理距离;心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252-02

一、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著名学者Fauconnier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心理空间(M)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他将其描述为小概念包,是人们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它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长期图示知识及特殊知识密切相关(Fauconnier& Turner,2002)。在他看来,每一个范畴都是一个心理空间域,而每一个心理空间域又是彼此相联的,一个域体可以衍生出新的域体 M或次结构(substructure);它主要为当下临时语言交际服务,有时可能仅仅是一种瞬间的知识。心智空间的形成可以有许多来源,包括概念域、 直接经验、 长期记忆中的结构等(王寅,2005)。他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在语篇理解中,将其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理解成为一个个相关联的心理空间。Lakoff(1987:542)认同Fauconnier的观点,同时他也做出了一些补充。他认为,心理空间不是言语本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或者语义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认识、 理解世界和自己的一种机制,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离开了这种认知方式就无法被表征,也无法被理解,这就影响了我们的交流和感知。心理空间某种程度上说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概念,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把意义定位于说话人的心理表征,并且把语言结构解释为促使说话人在指称结构里建立成分的线索。心理空间的各个成分只是把现实世界的物体间接地指称为说话人心理表征的物体,而不管该物体是否真实的存在。

二、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

1.空间指示语的物理距离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指示语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相对于指示中心、指示原点从而对事件中的其他事物或者人进行定位的。在我们日常交谈中,空间指示一般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就是以话语活动参与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作为指示原点,从而依据上下文语境对话语中所涉及的事物、人物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远近位置而进行定位。我们都知道,“this/that”“come/go”“here/there”“take/bring”这4对词语都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空间指示语。我们暂且把它们作为原型进行研究。这些词语在日常交际表达过程中的选用基本上都是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原点的,主要是表达一个物理距离。我们都知道,如果靠近说话人所处位置通常使用“here”,远离说话人所处位置通常使用“there”,指代离说话人所在位置近的事物用“this”,指代离说话人所在位置远的事物用“that”,朝着说话人方向靠近用“come”“take”,远离说话人方向用“go”“bring”。总结来说,就是这类词语的选用主要是以靠近或者远离说话人所在位置的物理距离所决定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词语,像“this”“come”“here”“take”属于近指词;“that”“go”“there”“bring”属于远指词。

2.空间指示语的心理距离以及指示映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指示语的选用并不符合“以说话人所处位置远近的物理距离为原则”。而是与说话人的心里态度与情感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距离。多数情况下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也近;物理距离远,心理距离也远。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心里距离与物理距离是相符合的,但是某些特殊场合下,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却是相悖的。我们要知道,如果出现不一致,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心理距离。举个例子来说,“那个人曾经借我的钱没还”(一个朋友指着相片中的人对妈妈说),在这个例子中,照片明明就在说话人旁边,靠近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而朋友却选择用了远指指示词“那个”而非近指指示词“这个”。其原因就在于朋友对于借钱不还人的厌恶与不满,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喜欢、有意拉开距离的现象。我们再看一个例子“I am coming”。我们知道,选用“come”是朝着说话人方向移动,但是一个人怎么能朝着自己移动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指示映射的现象,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为了让听话人产生心理认同感,把说话的中心转移到了听话人或其他事物上了。这也是在交谈会话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日常交际情境中,人们在使用空间指示语时有时经常使用近指的词语指代远处的事物,有时却用远指的词语指代近处的事物。著名学者Yule就举过这样的例子:说话人闻到一股香水味,但是他不喜欢这样的味道。因此,尽管香水就在其眼下,实际的物理距离很短,但是他仍选择这样去描述“I dont like that ”而非“I dont like this”。这就是由于心理上的厌恶从而选择了用远指的词语去描述眼下的事物。也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说话本人的心理状态。而在这个例子“她的妈妈病了许多年,但是这个女孩一直没有怨言的照顾(一个朋友指着很远处的女孩说)”中。事实上,女孩离说话人的空间距离非常远,但是说话人从心里对女孩表示一种认同和赞赏,因此用“这个”而非“那个”,从而达到缩短其心理距离的效果。看这个例子:1)This/That a woman I can believe 2)Here/There a woman I can believe.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在表示近距离(如this,here)和表示远距离(如that,there)的指示语均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前者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介入感和心理认同感。我们知道,心理距离的指示现象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拉近或者推远所针对的对象,从而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介入关系或者是引起听话对象的注意或者反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将说话中心发生转移的呢?指示映射的现象又该如何更好地去解释呢?我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很好地去解释这一现象。

3.心理空间理论对指示语的解释

指示语在使用过程中,指示中心并不总是以说话人为中心,有时也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情况是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人,但也不排除转移至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Lyons (1977)称这种现象为“指示映射”(deictic projection),Fillmore(1975)则称为“视点转换”(shifts inpoint of view)。我们用心理空间理论理解这一现象,看这个例子“III be coming at once.”。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coming”建构了一个合成空间,这个空间来自包括两个心理空间的成分。它们都有各自的时间、参与者、动作描述。一个是“at once”编码的空间,说话人向某个位置移动是“go”,但是受话人的解码动作却变成了“coming”;另一个仍然是“at once”编码的空间,受话者解码的动作是“coming”,但是说话人想一个位置移动却是“go”。这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各自的动作和人物事件描述。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获取相关成分,融合成新的概念,它是两个心理空间投射的结果。在这个合成空间中,说话人以听话人为视角,用“come”而没用“go”。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不仅仅与物理距离相关,更是与心理距离密不可分。在生活和交谈中,会经常发生指示中心发生转移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指示映射。结合所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用心理空间理论可以更好地去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Mental Spaces Aspec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Yule.G pragma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摘 要: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指示语时,我们会经常发现指示语的指示中心发生转移,即常说的指示映射现象,它在传统的语用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去解释。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我们学习了著名学者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并且发现在该理论的视角下可以更好地去解释指示语如何发生指示中心转移的这一现象,同时发现空间指示语的远近与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密切相关。

关键词:空间指示语;心理距离;心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252-02

一、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著名学者Fauconnier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心理空间(M)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他将其描述为小概念包,是人们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它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长期图示知识及特殊知识密切相关(Fauconnier& Turner,2002)。在他看来,每一个范畴都是一个心理空间域,而每一个心理空间域又是彼此相联的,一个域体可以衍生出新的域体 M或次结构(substructure);它主要为当下临时语言交际服务,有时可能仅仅是一种瞬间的知识。心智空间的形成可以有许多来源,包括概念域、 直接经验、 长期记忆中的结构等(王寅,2005)。他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在语篇理解中,将其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理解成为一个个相关联的心理空间。Lakoff(1987:542)认同Fauconnier的观点,同时他也做出了一些补充。他认为,心理空间不是言语本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或者语义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认识、 理解世界和自己的一种机制,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离开了这种认知方式就无法被表征,也无法被理解,这就影响了我们的交流和感知。心理空间某种程度上说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概念,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把意义定位于说话人的心理表征,并且把语言结构解释为促使说话人在指称结构里建立成分的线索。心理空间的各个成分只是把现实世界的物体间接地指称为说话人心理表征的物体,而不管该物体是否真实的存在。

二、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

1.空间指示语的物理距离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指示语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相对于指示中心、指示原点从而对事件中的其他事物或者人进行定位的。在我们日常交谈中,空间指示一般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就是以话语活动参与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作为指示原点,从而依据上下文语境对话语中所涉及的事物、人物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远近位置而进行定位。我们都知道,“this/that”“come/go”“here/there”“take/bring”这4对词语都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空间指示语。我们暂且把它们作为原型进行研究。这些词语在日常交际表达过程中的选用基本上都是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原点的,主要是表达一个物理距离。我们都知道,如果靠近说话人所处位置通常使用“here”,远离说话人所处位置通常使用“there”,指代离说话人所在位置近的事物用“this”,指代离说话人所在位置远的事物用“that”,朝着说话人方向靠近用“come”“take”,远离说话人方向用“go”“bring”。总结来说,就是这类词语的选用主要是以靠近或者远离说话人所在位置的物理距离所决定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词语,像“this”“come”“here”“take”属于近指词;“that”“go”“there”“bring”属于远指词。

2.空间指示语的心理距离以及指示映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指示语的选用并不符合“以说话人所处位置远近的物理距离为原则”。而是与说话人的心里态度与情感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距离。多数情况下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也近;物理距离远,心理距离也远。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心里距离与物理距离是相符合的,但是某些特殊场合下,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却是相悖的。我们要知道,如果出现不一致,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心理距离。举个例子来说,“那个人曾经借我的钱没还”(一个朋友指着相片中的人对妈妈说),在这个例子中,照片明明就在说话人旁边,靠近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而朋友却选择用了远指指示词“那个”而非近指指示词“这个”。其原因就在于朋友对于借钱不还人的厌恶与不满,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喜欢、有意拉开距离的现象。我们再看一个例子“I am coming”。我们知道,选用“come”是朝着说话人方向移动,但是一个人怎么能朝着自己移动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指示映射的现象,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为了让听话人产生心理认同感,把说话的中心转移到了听话人或其他事物上了。这也是在交谈会话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日常交际情境中,人们在使用空间指示语时有时经常使用近指的词语指代远处的事物,有时却用远指的词语指代近处的事物。著名学者Yule就举过这样的例子:说话人闻到一股香水味,但是他不喜欢这样的味道。因此,尽管香水就在其眼下,实际的物理距离很短,但是他仍选择这样去描述“I dont like that ”而非“I dont like this”。这就是由于心理上的厌恶从而选择了用远指的词语去描述眼下的事物。也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说话本人的心理状态。而在这个例子“她的妈妈病了许多年,但是这个女孩一直没有怨言的照顾(一个朋友指着很远处的女孩说)”中。事实上,女孩离说话人的空间距离非常远,但是说话人从心里对女孩表示一种认同和赞赏,因此用“这个”而非“那个”,从而达到缩短其心理距离的效果。看这个例子:1)This/That a woman I can believe 2)Here/There a woman I can believe.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在表示近距离(如this,here)和表示远距离(如that,there)的指示语均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前者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介入感和心理认同感。我们知道,心理距离的指示现象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拉近或者推远所针对的对象,从而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介入关系或者是引起听话对象的注意或者反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将说话中心发生转移的呢?指示映射的现象又该如何更好地去解释呢?我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很好地去解释这一现象。

3.心理空间理论对指示语的解释

指示语在使用过程中,指示中心并不总是以说话人为中心,有时也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情况是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人,但也不排除转移至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Lyons (1977)称这种现象为“指示映射”(deictic projection),Fillmore(1975)则称为“视点转换”(shifts inpoint of view)。我们用心理空间理论理解这一现象,看这个例子“III be coming at once.”。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coming”建构了一个合成空间,这个空间来自包括两个心理空间的成分。它们都有各自的时间、参与者、动作描述。一个是“at once”编码的空间,说话人向某个位置移动是“go”,但是受话人的解码动作却变成了“coming”;另一个仍然是“at once”编码的空间,受话者解码的动作是“coming”,但是说话人想一个位置移动却是“go”。这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各自的动作和人物事件描述。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获取相关成分,融合成新的概念,它是两个心理空间投射的结果。在这个合成空间中,说话人以听话人为视角,用“come”而没用“go”。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不仅仅与物理距离相关,更是与心理距离密不可分。在生活和交谈中,会经常发生指示中心发生转移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指示映射。结合所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用心理空间理论可以更好地去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Mental Spaces Aspec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Yule.G pragma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摘 要: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指示语时,我们会经常发现指示语的指示中心发生转移,即常说的指示映射现象,它在传统的语用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去解释。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我们学习了著名学者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并且发现在该理论的视角下可以更好地去解释指示语如何发生指示中心转移的这一现象,同时发现空间指示语的远近与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密切相关。

关键词:空间指示语;心理距离;心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252-02

一、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著名学者Fauconnier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心理空间(M)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他将其描述为小概念包,是人们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它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长期图示知识及特殊知识密切相关(Fauconnier& Turner,2002)。在他看来,每一个范畴都是一个心理空间域,而每一个心理空间域又是彼此相联的,一个域体可以衍生出新的域体 M或次结构(substructure);它主要为当下临时语言交际服务,有时可能仅仅是一种瞬间的知识。心智空间的形成可以有许多来源,包括概念域、 直接经验、 长期记忆中的结构等(王寅,2005)。他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在语篇理解中,将其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理解成为一个个相关联的心理空间。Lakoff(1987:542)认同Fauconnier的观点,同时他也做出了一些补充。他认为,心理空间不是言语本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或者语义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认识、 理解世界和自己的一种机制,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离开了这种认知方式就无法被表征,也无法被理解,这就影响了我们的交流和感知。心理空间某种程度上说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概念,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把意义定位于说话人的心理表征,并且把语言结构解释为促使说话人在指称结构里建立成分的线索。心理空间的各个成分只是把现实世界的物体间接地指称为说话人心理表征的物体,而不管该物体是否真实的存在。

二、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

1.空间指示语的物理距离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指示语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相对于指示中心、指示原点从而对事件中的其他事物或者人进行定位的。在我们日常交谈中,空间指示一般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就是以话语活动参与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作为指示原点,从而依据上下文语境对话语中所涉及的事物、人物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远近位置而进行定位。我们都知道,“this/that”“come/go”“here/there”“take/bring”这4对词语都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空间指示语。我们暂且把它们作为原型进行研究。这些词语在日常交际表达过程中的选用基本上都是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原点的,主要是表达一个物理距离。我们都知道,如果靠近说话人所处位置通常使用“here”,远离说话人所处位置通常使用“there”,指代离说话人所在位置近的事物用“this”,指代离说话人所在位置远的事物用“that”,朝着说话人方向靠近用“come”“take”,远离说话人方向用“go”“bring”。总结来说,就是这类词语的选用主要是以靠近或者远离说话人所在位置的物理距离所决定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词语,像“this”“come”“here”“take”属于近指词;“that”“go”“there”“bring”属于远指词。

2.空间指示语的心理距离以及指示映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指示语的选用并不符合“以说话人所处位置远近的物理距离为原则”。而是与说话人的心里态度与情感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距离。多数情况下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也近;物理距离远,心理距离也远。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心里距离与物理距离是相符合的,但是某些特殊场合下,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却是相悖的。我们要知道,如果出现不一致,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心理距离。举个例子来说,“那个人曾经借我的钱没还”(一个朋友指着相片中的人对妈妈说),在这个例子中,照片明明就在说话人旁边,靠近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而朋友却选择用了远指指示词“那个”而非近指指示词“这个”。其原因就在于朋友对于借钱不还人的厌恶与不满,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喜欢、有意拉开距离的现象。我们再看一个例子“I am coming”。我们知道,选用“come”是朝着说话人方向移动,但是一个人怎么能朝着自己移动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指示映射的现象,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为了让听话人产生心理认同感,把说话的中心转移到了听话人或其他事物上了。这也是在交谈会话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日常交际情境中,人们在使用空间指示语时有时经常使用近指的词语指代远处的事物,有时却用远指的词语指代近处的事物。著名学者Yule就举过这样的例子:说话人闻到一股香水味,但是他不喜欢这样的味道。因此,尽管香水就在其眼下,实际的物理距离很短,但是他仍选择这样去描述“I dont like that ”而非“I dont like this”。这就是由于心理上的厌恶从而选择了用远指的词语去描述眼下的事物。也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说话本人的心理状态。而在这个例子“她的妈妈病了许多年,但是这个女孩一直没有怨言的照顾(一个朋友指着很远处的女孩说)”中。事实上,女孩离说话人的空间距离非常远,但是说话人从心里对女孩表示一种认同和赞赏,因此用“这个”而非“那个”,从而达到缩短其心理距离的效果。看这个例子:1)This/That a woman I can believe 2)Here/There a woman I can believe.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在表示近距离(如this,here)和表示远距离(如that,there)的指示语均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前者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介入感和心理认同感。我们知道,心理距离的指示现象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拉近或者推远所针对的对象,从而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介入关系或者是引起听话对象的注意或者反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将说话中心发生转移的呢?指示映射的现象又该如何更好地去解释呢?我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很好地去解释这一现象。

3.心理空间理论对指示语的解释

指示语在使用过程中,指示中心并不总是以说话人为中心,有时也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情况是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人,但也不排除转移至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Lyons (1977)称这种现象为“指示映射”(deictic projection),Fillmore(1975)则称为“视点转换”(shifts inpoint of view)。我们用心理空间理论理解这一现象,看这个例子“III be coming at once.”。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coming”建构了一个合成空间,这个空间来自包括两个心理空间的成分。它们都有各自的时间、参与者、动作描述。一个是“at once”编码的空间,说话人向某个位置移动是“go”,但是受话人的解码动作却变成了“coming”;另一个仍然是“at once”编码的空间,受话者解码的动作是“coming”,但是说话人想一个位置移动却是“go”。这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各自的动作和人物事件描述。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获取相关成分,融合成新的概念,它是两个心理空间投射的结果。在这个合成空间中,说话人以听话人为视角,用“come”而没用“go”。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空间指示语的远近距离不仅仅与物理距离相关,更是与心理距离密不可分。在生活和交谈中,会经常发生指示中心发生转移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指示映射。结合所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用心理空间理论可以更好地去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Mental Spaces Aspec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Yule.G pragma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