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晔
摘 要:研究生就业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较强自主性和较高自由度的特点,对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及就业地域分布的平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为例,通过对该系近几年应届毕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数据的统计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103-03
一、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和趋势
2014年,精仪系毕业研究生中共68人选择就业,就业地域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到华北地区就业的人数最多,共计34人;其次是华南和华东地区,分别为11人和9人。
图1 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人数统计
从就业地域的人数比例来看,华北地区占比50%,华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16%和13%。显然,精仪系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地域集中在华北地区,主要为北京和天津两市;其次是华南和华东地区,主要是上海和广东地区。总体来看,就业集中地区仍为“北上广”,到其他地区就业的人数和比例偏低。
总体来看,精仪系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的主要特点如下。
1.华北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区,一方面,受到学校处于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人才聚集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与精仪系专业对口的重点单位(大型国企、科研院所、九大军工集团等)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这成为影响精仪系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
图2 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比例
2.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沿海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就业区域。从分布比例来看,以上海市和广东省为首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就业比例共计也达到了29%,成为北京地区之外就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3.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较少。在广大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只有西安、成都和重庆等个别城市成为研究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多的地区,但总体比例仍然偏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和现实问题的束缚,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对于毕业研究生的凝聚力较小;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缺少与精仪系专业对口的重点单位,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或科研单位。选择到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以回生源地工作的情况居多[1]。
二、就业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1.就业机会因素
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地区,无疑首先关注的是该地区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就业单位的分布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生存及发展空间极为重要[2]。根据2013年《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3],该排行榜覆盖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外上市的所有中国公司,根据企业总部的地理位置作图3。由图可见,若排除香港地区,则北京市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往往能够提供明显更多的岗位,为求职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必然成为许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
图3 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以公司总部所在地为准,不含香港)
2.年龄因素
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往往分布比较均匀,而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分布却相当迥异,这成为分析其就业地域分布成因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4]。为此,根据2014年精仪系研究生就业数据,按照1977—1985年出生和1986—1990年出生的两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年龄段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
整体来看,北京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群体的首选就业地区,但同时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年龄较小的毕业生往往倾向于前往发达城市和地区闯荡,所以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以及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而年龄稍大一些的毕业生,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家庭因素视为选择就业地区的重点考虑范围,因此除北京地区外,在湖北、四川、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区也呈现比较均匀的分布。
3.学科因素
毕业生择业除了就业机会和年龄因素,往往还比较关注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这对于毕业生在以后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至关重要。精仪系包含“仪器科学与技术”及“光学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我们对2014年这两个学科的就业地域分布分别进行统计,如图5所示。
图5 2014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及光学工程两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由图5可见,毕业于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地域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受到国内仪器行业和光学行业涉及到的主要就业地区范围影响。如图5所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相对宽泛一些,除“北上广”发达地区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分布也呈现均匀分布;而光学工程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京、湖北、福建和四川等地。
4.学历因素
众所周知,在毕业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将2012—2014年精仪系就业数据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不同学历的统计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精仪系2012—201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
如图6所示,近3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趋势差别较小。但倘若划分不同的学历,可见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西部主要在四川(成都),其他地区分布很少;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除大量分布在北京地区外,国内其他城市及地区分布相对均衡。
进一步分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入手[5],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endprint
图7 精仪系201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
显然,在与精密仪器系专业领域对口的几大行业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制造业、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行业,人数差异相对较小;而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则选择到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等学术单位进行就业。同时,制造业及信息技术行业主要覆盖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所以硕士研究生就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上广地区;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则覆盖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也呈现相应的均衡特点。
5.生源地因素
俗话说,人对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往往有着自己的考虑,这说明要分析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仍不能忽视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为调查毕业生生源地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从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中随机抽样选取了50个样本,追踪每个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结果如图8所示。图中蓝色正方形为生源地,红色三角形为就业地。
图8 生源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的影响
(省份编号: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庆;5—广东;6—浙江;7—江苏;8—四川;9—湖北;10—山东;11—安徽;12—陕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龙江;17—辽宁;18—福建;19—山西;20—广西;21—湖南;22—江西;23—内蒙古;24—宁夏;25—新疆。编号顺序中发达地区编号较小。)
图中的生源地(蓝色)几乎都在上方,而就业地(红色)几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在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基本选择前往比生源地更加发达的地区就业。图中也有少数红色与蓝色重叠的地方(显示为红色),表示该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一致,可见也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报效家乡。
6.学校地域因素
毕业生选择就业时,往往在学校所在地区生活了很多年,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费时间熟悉一个新的城市而选择留下来就业。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往往毕业年龄均比较大,除了考虑自己,就业时常常考虑伴侣的就业情况。比如两人从外地来到学校所在城市求学,相识恋爱的恋人,毕业生往往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为此,我们尝试对学校地域这个因素进行分析,对2014年精仪系北京与深圳两个校区的毕业生人数及留在本校区所在地就业的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学校地域分布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
由表可见,校区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自己较熟悉的城市就业,如在北京地区和深圳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近六成均来自于本校区。
三、结论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学历人才日益增长、就业压力倍增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群体成为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北京地区仍然是就业的首选城市,而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广东省等也成为就业的主要潜在地区,而广大内地及西部地区仍然是就业的薄弱地区。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就业机会、年龄、学科、学历、生源地和学校地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结论,将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鹏.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28-129.
[2] 廖建桥,黄书毅等.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经济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刘萍.年龄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平等就业的理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5]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
图7 精仪系201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
显然,在与精密仪器系专业领域对口的几大行业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制造业、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行业,人数差异相对较小;而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则选择到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等学术单位进行就业。同时,制造业及信息技术行业主要覆盖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所以硕士研究生就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上广地区;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则覆盖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也呈现相应的均衡特点。
5.生源地因素
俗话说,人对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往往有着自己的考虑,这说明要分析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仍不能忽视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为调查毕业生生源地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从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中随机抽样选取了50个样本,追踪每个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结果如图8所示。图中蓝色正方形为生源地,红色三角形为就业地。
图8 生源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的影响
(省份编号: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庆;5—广东;6—浙江;7—江苏;8—四川;9—湖北;10—山东;11—安徽;12—陕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龙江;17—辽宁;18—福建;19—山西;20—广西;21—湖南;22—江西;23—内蒙古;24—宁夏;25—新疆。编号顺序中发达地区编号较小。)
图中的生源地(蓝色)几乎都在上方,而就业地(红色)几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在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基本选择前往比生源地更加发达的地区就业。图中也有少数红色与蓝色重叠的地方(显示为红色),表示该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一致,可见也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报效家乡。
6.学校地域因素
毕业生选择就业时,往往在学校所在地区生活了很多年,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费时间熟悉一个新的城市而选择留下来就业。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往往毕业年龄均比较大,除了考虑自己,就业时常常考虑伴侣的就业情况。比如两人从外地来到学校所在城市求学,相识恋爱的恋人,毕业生往往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为此,我们尝试对学校地域这个因素进行分析,对2014年精仪系北京与深圳两个校区的毕业生人数及留在本校区所在地就业的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学校地域分布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
由表可见,校区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自己较熟悉的城市就业,如在北京地区和深圳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近六成均来自于本校区。
三、结论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学历人才日益增长、就业压力倍增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群体成为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北京地区仍然是就业的首选城市,而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广东省等也成为就业的主要潜在地区,而广大内地及西部地区仍然是就业的薄弱地区。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就业机会、年龄、学科、学历、生源地和学校地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结论,将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鹏.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28-129.
[2] 廖建桥,黄书毅等.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经济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刘萍.年龄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平等就业的理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5]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
图7 精仪系201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
显然,在与精密仪器系专业领域对口的几大行业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制造业、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行业,人数差异相对较小;而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则选择到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等学术单位进行就业。同时,制造业及信息技术行业主要覆盖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所以硕士研究生就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上广地区;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则覆盖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也呈现相应的均衡特点。
5.生源地因素
俗话说,人对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往往有着自己的考虑,这说明要分析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仍不能忽视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为调查毕业生生源地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从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中随机抽样选取了50个样本,追踪每个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结果如图8所示。图中蓝色正方形为生源地,红色三角形为就业地。
图8 生源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的影响
(省份编号: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庆;5—广东;6—浙江;7—江苏;8—四川;9—湖北;10—山东;11—安徽;12—陕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龙江;17—辽宁;18—福建;19—山西;20—广西;21—湖南;22—江西;23—内蒙古;24—宁夏;25—新疆。编号顺序中发达地区编号较小。)
图中的生源地(蓝色)几乎都在上方,而就业地(红色)几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在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基本选择前往比生源地更加发达的地区就业。图中也有少数红色与蓝色重叠的地方(显示为红色),表示该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一致,可见也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报效家乡。
6.学校地域因素
毕业生选择就业时,往往在学校所在地区生活了很多年,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费时间熟悉一个新的城市而选择留下来就业。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往往毕业年龄均比较大,除了考虑自己,就业时常常考虑伴侣的就业情况。比如两人从外地来到学校所在城市求学,相识恋爱的恋人,毕业生往往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为此,我们尝试对学校地域这个因素进行分析,对2014年精仪系北京与深圳两个校区的毕业生人数及留在本校区所在地就业的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学校地域分布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
由表可见,校区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自己较熟悉的城市就业,如在北京地区和深圳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近六成均来自于本校区。
三、结论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学历人才日益增长、就业压力倍增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群体成为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北京地区仍然是就业的首选城市,而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广东省等也成为就业的主要潜在地区,而广大内地及西部地区仍然是就业的薄弱地区。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就业机会、年龄、学科、学历、生源地和学校地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结论,将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鹏.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28-129.
[2] 廖建桥,黄书毅等.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经济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刘萍.年龄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平等就业的理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5]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