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广宏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投入方式不尽合理和支出资金效益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投入总量,改革补贴方式,加强综合服务,不断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068-02
目前,我国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因此,必须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1.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农业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政策,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新增财力要向农业倾斜。建议国家财政每年新增财力分配要划出10%~15%的份额用于农业,这是强化农业投入的一条重要措施。要认真搞好农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利用国债资金,争取国家投资支持。
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事权。在投资责任方面,总的原则是按照项目规模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凡属地方项目或中央补助投资的地方性项目,其投资、建设、管理和职责完全下放给地方;属于中央项目的,其投资、建设和管理均由中央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也可通过某种方式委托地方建设或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3.理顺农业投入管理体制,提高投入效率。打破现行多部门分散管理的体制,重新整合资金管理部门,按资金使用类别适当集中,统一事权和财政,尽可能减少同一项目多头投入的局面,利用有限财力对农业进行高效率的支持和保护。
二、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
1.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为了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吸引力,需要通过发挥农业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业信贷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速度,增加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入。组织落实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的加工、贮藏、运输等售后服务项目,特别是兴办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各项专项贷款,并根据农业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和利润高低,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
3.政府可以通过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以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继续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
4.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以及在税收、土地、信贷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等政策和办法,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
三、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提高政府财政支农效率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快骨干河道、堤防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运动”,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通过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方式,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组织和发动亿万农民投身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的事业中来。加快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造林绿化、生态农业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绿色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科技投入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财政投入的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比私人投资更为有效。因此,政府应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尤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是加强县级推广部门建设,构建起“以县为主”的基层体系,充分发挥县级站承上启下的作用。
3.增加对教育等公共事业投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明确政府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的范围。省、市、县财政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文化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公平、合理、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4.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抓好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较为完善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整合资金,合理布局,加快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速测站建设,尽快建成专业齐全、分工明确、方便快捷的检验检测网络,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搞好宣传培训和认证服务,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企业申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切实搞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四、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机制
1.增加对农民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减少政策调整给农民带来损失,政府不再通过对农产品收购进行间接的价格补贴,而应探索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易行、收益面广、公开透明、政策成本较低等特点。当前,对农民的补贴,要以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政策目标,重点对粮食主产区种植粮食、对社会提供商品粮食的农户实施补贴,避免按地亩补。切实增加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性补贴,包括:良种推广补贴、标准化生产补贴、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生产贷款贴息、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补贴等。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运行补贴。增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补贴,加大农业机械更新、动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生产性补贴。endprint
2.应当着眼于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大“绿箱政策”支持力度。“绿箱政策”是WTO《农业协议》中免于减让承诺的各种不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扭曲的支持政策,包括政府的一般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储备设施、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民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农业环保补贴、地区援助补贴,共12大项,有几百条细类。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几年来充分运用“绿箱政策”,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绿箱”支持属于农业公共投资。我国“绿箱”支持水平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但在12大项“绿箱政策”中才使用了6项,而且6项中的许多细类也未用全,这是我国农业竞争力未能显著提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退货频频,皆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标准低、化学物质残留高有关,这些都是亟待“绿箱”支持解决的迫切问题。
3.建立有效的“黄箱政策”保护机制,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黄箱政策”是WTO《农业协议》限制使用的政府对本国农业的保护性补贴,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品的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因其会对农产品贸易造成扭曲性影响,因此WTO多边贸易协议中加以限制,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逐步削减。发达国家的“黄箱”补贴最多只能占1986—1988年基期平均每年农业总产值的5%,发展中国家可占10%。我国在“入世”谈判中,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争取到8.5%。而在事实上,我国“黄箱”补贴的水平是相当低的。据有关研究表明,WTO认可我国在基期(1986—1988年)的综合支持量为294亿元,在扣除农业税费负担1200亿元后,为-900多亿元,国内“黄箱”补贴水平为-5%。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黄箱”补贴有所上升,但补贴的空间仍很大。
4.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因此目前国内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这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政府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应采取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户投保费构成,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并实行免税政策。
参考文献:
[1] 申学锋.部分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与经验借鉴[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5,(26).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李广.我国农业扶持政策的选择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5,(5).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