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雨》中历史话语的考察

2015-01-09 02:07汪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期

[摘 要]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井伏鳟二《黑雨》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主人公“重松”的《被爆日记》上面,由此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篇如实记录昭和20年广岛被爆事件的原爆纪实文学。

本文时刻关注文本复线展开的两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对作品文本和历史文本进行双重考察。文章从原爆症患者“重松”和“矢须子”遭受众人误解和歧视的问题着手,联系战时战后日本当局一系列政治举措以及对于战争死伤者的后续处理情况,引发对其隐藏在背后的日本当局逃避战争责任,漠视历史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我们发现,《黑雨》不仅仅是一篇单纯的原爆纪实文学,更是一篇重现战争历史,借以批判日本政治现状的文学力作。

[关键词] 被爆;黑雨;免责;忏悔

一、先行研究

二战以后,日本文坛兴起一批新的文学作品—原爆文学,其中井伏鳟二的《黑雨》被普遍认为是日本原爆文学的代表作。纵观目前人们对于《黑雨》的研究,无外乎以下几种。江藤淳,松原新一,河上澈太郎,大江健三郎等人认为《黑雨》是一篇以“平静心”“平常心”“恒心”记录原爆现实场景的纪实文学;德永洵也同样主张文中“不变的平民之心”;安岡章太郎坚持“漂流民”一说。可以看出:前人对于作品的研究始终局限于主人公“重松”的《被爆日记》之上,并由此而得出结论:《黑雨》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原爆纪实文学。长岡弘芳因此批判作品“整体缺乏连贯性,最终注定与政治无缘。”本文在此试图摈弃先前众家的“平常心”“平静心”之说,对于文本的文学真实性,作品结构等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

二、本论

1、重松与矢须子“被爆”

小说开头写到:主人公重松的侄女矢须子由于自己的婚事屡次不成而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原因在于矢须子所住的小岛村传言矢须子隐瞒自己在战时被征用到广岛市第二中学炊事班工作,实际上是一名原爆病患者的事实。重松为了辟谣,特地向男方出具了侄女的体检表。很遗憾,对方最终还是拒绝了这门亲事,矢须子的婚事最终也变得遥遥无期。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作品当中所提到的“原爆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为什么人人闻之而色变呢?

为澄清事实,重松整理了广岛原爆前后自己的行踪日记,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日本原爆前后的某些历史现实。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不断向中国大陆派驻部队。战线的不断拉长,致使日本本土兵力严重不足,当局也因此不断动员学生和工厂工人参军,而女性与儿童则被征用到军工厂生产军需品,矢须子与叔叔重松一起被安排在古市工厂工作。广岛原爆时升起的蘑菇云瞬间聚集成了“黑雨”,矢须子当时正是被这种饱含放射性物质的“黑雨”所淋到而成为一名原爆病患者,并因自己的“被爆”身份而长期困扰。叔叔重松作为小岛村为数不多存活下来的原爆病患者之一,同样受到周围人们的误解和歧视。

2、“大婶”的转变

事实上原爆病症当时没有任何有效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通过休息和不断补充营养来阻止病情恶化。对此同村“池本屋”的“大婶”直言他们“仗着自己被爆而不务正业,是一群有身份的人”,对于重松等原爆病患者的误解与偏见从中可见一斑。这样一位战后对于原爆病患者持有偏见的“大婶”,在重松战时的《被爆日记》中又以一位“战时国防妇女委员会会员”的形象再次登场。这是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普通妇女,她不辞劳苦地照顾原爆伤病员,为伤口化脓生蛆的伤病员清理包扎,陪着他们一起面对濒死前的孤独,无助与恐惧,很多人最后都死在“大婶“的臂弯之中。

然而仅仅时隔四年,“大婶”就已经忘了原爆时的焦土连天,尸横遍野,忘了当初自己对于原爆患者的同情和眼泪。在“大婶”眼中,现在他们是一群“整天无所事事,仗着自己的被爆身份而不务正业,吃白饭”的人,这种看法的转变实在让人痛心。

3、“被掩藏”的历史记忆

事实上,“大婶”对于原爆病人看法的转变,绝不是个例。从矢须子的“婚事难”问题上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后日本社会民众对于原爆患者的误解与歧视是如何之深。短短几年之间,日本民众已经完全失去了原爆的历史记忆,对于“被爆”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理解与同情,有的只是谈“原爆”而色变,敬而远之。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日本民众如此快的集体失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一九四五年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其中关于战争死伤人员这样写到:朕每念那些战死沙场,以身殉职的帝国臣工而五内俱焚,对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死伤民众深感痛心。为告慰这些为“帝国和平安宁”而以身殉职的“国之英灵”,战后他们被永久供奉在靖国神社,享受后世的香火和顶礼膜拜。然而这场由日本政府单方面所挑起的侵略战争最终该由谁来负责?在八月二十六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首相东久邇对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做出了如下解释:一是日本国内战斗力的急速衰退;二是原子弹的出现和苏联的退出;三是日本国内不适用的政治体制;四是国民道德的低下。因此而提出:日本全国人民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并为之而忏悔,即所谓的“一亿总忏悔”。在这份“全民忏悔录”中,东久邇提出:全体日本民众都要为自己在战争中的素质低下,道德败坏的不良表现而忏悔,为天皇不得已做出“停战圣断”所造成的困扰忏悔,为以身殉职,为国捐躯的无数英灵而忏悔。毋庸置疑,东久邇的这种“全民忏悔”理论,完全漠视甚至刻意回避了日本政府在这场侵略战中的主体加害责任,无形中在全国民众与天皇之间构筑了一种共犯关系,结果是日本政府的这场侵略战争责任最终已经完全被转嫁到了普通民众身上。事实上,早在日本接受“波兹坦公告”进行磋商协谈之初,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无条件投降”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保留日本现行的天皇制度,“天皇”作为“现人神”被永久神格化。当然,日本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只是整个日本统治阶层的形象代言人,将天皇神格化的用意就在于战后为自己的终极权益保留一席话语权。得益于此,战后日本政府在世界人民申讨反法西斯战争的舆论声中仍然可以成功逃避自己的战争责任,以神话天皇之名,而行免除自己战争责任之实。毫无疑问,日本政府的这种“全民忏悔”理论对于本国人民的愚化教育是很成功的。普通民众对于自己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深感自责,而像“重松”这样“不能自食其力,整天无所事事”的原爆病患者的存活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结果矢须子的悲剧就成为一种必然。在长期背负“苟活”的心理压力之下,矢须子被身边众人所误解与歧视,最终病情复发了。

小说最后写到矢须子的病情复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日本本土的战争虽然结束了,然而原爆后遗症仍在继续。二是战后日本政界“黑雨”风暴的再次回旋。一九五五年广岛召开了“禁止原爆世界大会”,大会成立了日本禁爆协会。遗憾的是,这项原爆反对运动,最终由于党派之争而解散,使得日本国内右翼分子极力拥护的核试验活动变得更加有恃无恐。矢须子的病情复发,正是昭示着日本政坛新一轮“黑雨”的再次降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解读小说文本的过程当中,除了了解到原爆投下的各种即时惨状之外,更是可以清楚地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即战后日本政府的集体免责行径造成了所有原爆症患者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黑雨》并不仅仅是一篇如实记录广岛被爆场景的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对于战后日本政府集体免责行径的强烈申讨力作。从上世纪的日本教科书问题,到今天愈演愈烈的靖国参拜,再到近年来日本与东亚诸国的领土争端,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后日本当局对于某些历史问题的集体漠视,逃避,造成了今天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重新抬头。不把有关历史认识的“毒瘤”彻底剜除,根植于日本民众中的“帝国臣民”意识将永远得不到清除。联系今天中日两国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之争,可以说,对于小说《黑雨》的研究,直至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畿贝英夫《井伏鳟二研究》[M],溪水社,1984年.

[2]石原千秋,小森阳一《解读理论》[M],世織书房,1999年.

[3]河上澈太郎《〈黑雨〉解说》[M],新潮文库,1970年.

[4]小森阳一《天皇的玉音放送》[M],五月书房,2003年.

作者简介:汪艳(1983—),女,硕士,安徽省合肥市,助教,现就职于广州私立华联大学,东语系日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