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如何,人总是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在教材中挖掘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美丽的,这是个不容争议的定论,故不想再多废话。有广告曰:有实力才有魅力。我们要说,语言因其美丽才有魅力。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掌握母语的表达艺术,但要想让学生钟情于语言,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语文教师学好语言,那就必须得让他们充分品味和感受到语言的“美丽”。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经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如:《春》、《芦花荡》、《风筝》等小美文都以优美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句,散发着语言艺术的瑰丽光彩。童话、寓言、小说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诗歌、散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修辞、逻辑等方面的艺术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言艺术的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领悟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古人云:“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形象地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体验节奏美
我国古代《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也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过程。 明快流畅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同音乐的轻重缓急,绘画的浓淡疏密,借用到教学 上来,节奏是指课堂进程的缓急张驰,它是课堂教学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奏艺 术则是指课堂进程如何运用缓急张驰的艺术。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贯彻好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无疑必 定要狠抓课堂教学。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流畅的诗歌,一曲动 听的音乐,一幅精美的图画,处处富有层次,时时体现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美的同时, 产生无限的愉悦感,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从而奏出一曲曲优美的课堂交响曲。 明快和谐的课堂节奏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领悟意境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各种教学设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清人王国维谈到过构成意境的要素:“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因此,要使学生领会意境的想象美,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不断放飞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扶发幽微,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美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