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还原文本的必要性探究

2015-01-09 02:03:12何春霞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统一价值文本

何春霞

【摘要】还原文本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它是我们进行多元阅读的基础,是教师进行一堂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还原文本,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可以更接近作品的“内核”,以此来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作品、作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还原文本 对话a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03-0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体验、理解认识、奖赏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其实是一次多元对话:教师与文本(包括作品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也包括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最终三者达到相对统一的对话感悟和认识,这也就是一堂阅读课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成果。

一、还原文本,促进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走进文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引发情感共鸣,寻找文本内在价值所在。

1、还原文本,达到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统一

教师教学时,对文本的把握存在几种情况:一种是照本宣科,把书教死;一种是引导学生,把书教活;一种是放任学生,把书教偏。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教师仅仅只是走近了文本,而非走进文本;第三种情况是走进了文本,而又走出文本太远。第二种情况则是恰到好处地达到了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在还原文本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以求达到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统一。

2、还原文本,达到教学内容与文本价值的统一

在设身处地地去考虑问题还原文本时,教师会更容易把握住文本的特点和精髓,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的从文本中获取的价值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文本的特点和精髓体现在文本的价值上。教师在还原文本后,达到教学内容与文本价值统一,这才真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对话后的价值所在。

例如沪教版中《七根火柴》这篇课文,从多处当时的情景来看,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知识技能的价值:让学生体味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它的价值体现在课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价值:感受红军精神。所以我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围绕文本价值(感受认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的献身精神)所展开,以达到教学内容与文本价值的统一。

二、还原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要认真地去品读文本内容、去体味作者关键的语言文字、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还原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1、还原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语文新课程提倡在阅读中要“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这是从整体、全局去把握事物的方法,是一种从大处着意、总揽全局的思维方式。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还原文本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思路和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2、还原局部情景,体会人物性格

“情景”是课文经典内容片段所构成的画面。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推敲,学会鉴赏、内化和运用,因而绝不应该对特别精彩的语言片段和重点字词置之不理。但学生在缺乏一切具象化情境的引导下是难以深究文本中字词的重要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描述,生动的画面,精彩的视频等还原文本内容。让学生通过感官,犹如置身文本中,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3、还原生活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每一篇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必是带着作者创作意图的。而这种意图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曲解,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作品。所以,在阅读时,如果能还原当时生活时代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者是参考作者对于自己作品创作的解说,这对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接近作品核心所在是有极大意义的。

三、还原文本,促进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

在还原文本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作品、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应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

1、还原文本,落实教学目标

还原文本,促进教师、学生、文本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心灵对话,有助于我们把新课程的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如一篇小说,它对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能力是一个重要契机。在文本中也有相当多的情景,包括动作、语言等多种人物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都是用来塑造主人公无名战士的形象的。所以我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体味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设计以文本为基础

教学设计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教学程序。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主要就是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在教学设计中,可通过设计以下环节:“还原故事,理清思路”、“还原情景,品读人物”、“还原生活,理解主旨”来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以此来构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精神价值层面上的对话。

还原文本,读者才能充分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原文本,教师才能捕捉课堂闪现的灵动点。在还原文本的基础上,应真真切切做到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统一,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捕捉学生的灵动点,全面把握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正是促进教师、学生、文本这几者之间对话的一个最佳时期。若能达到文本价值与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也就到了最默契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教学价值:文本解读的语文教师视角》.上海三联书店,2011.

[2]李平.《东海与西海:比较视野中的文化解读与文本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统一价值文本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4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统一数量再比较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