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本林
(安乡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600)
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谭本林
(安乡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600)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小肠淋巴瘤患者与小肠腺癌患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与鉴别,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以及2种疾病的好发部位和范围。结果两组患者病灶位于回肠、十二指肠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静脉期和动脉期的增强扫描中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鉴别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体层摄像术,螺旋计算机; 小肠/放射摄影术; 淋巴瘤; 腺癌; 诊断,鉴别
小肠淋巴瘤多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中的淋巴组织,当病变沿着肠壁并纵向发展时,向外可侵入浆膜层,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向内侧浸润黏膜,从而使黏膜的皱襞变平和、僵硬[1]。小肠腺瘤的发生与结肠癌的腺瘤-腺癌序列相似,其发病起因目前还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胆汁中的某些胆酸,例如原胆酸、脱氧胆酸等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或许与致癌作用相关[2-3]。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2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均不明显,常表现为腹部钝痛、便血、发热等,而且早期症状较轻,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从而导致早期的诊断率较低,预后效果不佳等。本研究主要探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治疗的小肠淋巴瘤患者与小肠腺癌患者各20例,其中小肠淋巴瘤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4~62岁,平均(52.0±8.3)岁;小肠腺癌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51.5±9.1)岁。两组患者均有腹部钝痛、消瘦、便血、发热等临床症状,且均无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病史、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型号为PHILIPS Brilliance16p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诊断,扫描参数:螺距为 1.5,电流为 150 mA,速度为每圈 0.5 s,准直0.5 mm×16.0 mm×16.0 mm[1]。在进行CT检查的前1天,所有患者均食用流质食物,在扫描检查前均保持空腹6 h以上,且在扫描诊断前的30 min开始服用含5%甘露醇的纯净水,分3次饮用,每次间隔15 min,每次饮用量为1 000~1 500 mL,患者的小肠均得到充盈后开始进行CT扫描检查[4]。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需要扫描检查的区域,两组患者均按照上述的扫描参数进行平扫检查,然后再进行增强CT扫描,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取欧乃派克(碘海醇)注射液经肘前静脉给予患者进行高压注射,注射量在80~100 mL,注射速度为2.5~ 3.0 mL/s,在注射25~30 s时进行动脉期增强螺旋扫描,在注射65~80 s时进行门脉期的增强螺旋扫描[5]。最后由3个或以上专科医生对CT扫描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好发部位和病变范围,以及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好发部位和病变范围比较 两组患者病灶位于回肠、十二指肠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比较 两组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诊断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平扫中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静脉期和动脉期的增强扫描中的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好发部位和病变范围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比较(±s,HU)
表2 两组患者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比较(±s,HU)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n 平扫 增强扫描动脉期 静脉期小肠淋巴瘤组小肠腺癌组43.0±7.9 42.1±8.0 0.358>0.05 20 20 t P --46.1±8.9 106.1±9.0 21.199<0.05 69.2±8.1 96.3±8.9 10.071<0.05
随着小肠腺癌和小肠淋巴瘤的发病率增高,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对这2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本组共有12例患者均属于回肠病变,占60%,而小肠腺癌则好发于十二指肠,本组共有12例患者均属于十二指肠病变,占60.0%,两组患者病灶位于回肠、十二指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发现,其中小肠恶性淋巴瘤在多层螺旋CT中主要有肠壁增厚,肠腔内、外软组织可见明显的肿块,肠腔变形,肠管狭窄或扩张,肠壁可见弥漫性浸润或节段性浸润等,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和肠套叠;而小肠腺癌在多层螺旋CT中则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密度不均匀、出血,在小肠腔内则可见菜花状的软组织及阴影,大部分患者的肿块均呈现为浸润性生长,一般均在腔内生长,在CT扫描中可见具有较大的肿块向腔外隆突,根据扫描发现部分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肠壁呈现为不规则的环状增厚现象,且厚薄不均匀,内缘不光滑,且具有僵硬的现象,这种生长状态会使患者的病灶相应的肠腔变得狭窄、僵硬,从而出现肠梗阻的现象[6]。两组患者在平扫中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进行增强扫描时,小肠淋巴瘤组患者在动脉期中的表现几乎呈现为平稳的状态,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0~5 HU,到静脉期时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10~25 HU,可见小肠淋巴瘤在增强CT扫描中表现为“缓慢上升”的状态。而小肠腺癌在动脉期时具有明显的强化现象,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50~65 HU,在静脉期时,也有明显的强化现象,但是没有动脉期明显,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40~50 HU,可见小肠腺癌在增强CT扫描中表现为“快速上升-平台”的状态[7],两组患者在增强扫描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不断提高,16层螺旋CT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多平面、曲面重建图像技术达到各向同性,还可以有效地通过曲面重建图像图、矢状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直接观察到患者的病变位置和肿块的形态、大小,以及肿块与其周围的组织结构的关系,对小肠腺癌和小肠淋巴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相关研究报道,不仅可以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对小肠腺癌和小肠淋巴瘤进行鉴别,还可以通过淋巴结、胆管、转移现象等辅助鉴别[8]。经研究发现,小肠淋巴瘤患者常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现象,而小肠腺癌患者则常伴有胆管扩张、胰腺侵犯、肝脏转移等现象[9]。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的成像技术较完善,可提供完整的三维图像及其相关信息,还可以详细地观察到患者的病变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提供诊断的依据,还能有效地鉴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曹沛伟.在肠梗阻诊断中比较CT和X线检查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131-2132.
[2]朱先杰.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407-409.
[3]张晓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173-2174.
[4]娄启田,钱海峰.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4):4553-4555.
[5]杨俊飞.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98-199.
[6]徐峰,高平,李光,等.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1):80-81.
[7]李皖生,徐小辉,陈华彬,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526-527.
[8]王智宏.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2):1202-1203.
[9]李波,方芳,张京平,等.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消化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5):523-52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6.039
:B
:1009-5519(2015)06-0898-02
2014-09-04
2014-10-22)
谭本林(1979-),男,湖南安乡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CT影像技术研究;E-mail:tanbenlin@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