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纯朴民情
——探访张山头红军医院遗址

2015-01-09 02:33张珍秀
红土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闽北红土地山头

张珍秀

红土地上的纯朴民情
——探访张山头红军医院遗址

张珍秀

研究和义务讲解了十九年的武夷山革命史,在许多遗(旧)址上留下了我的足迹,但有些遗迹在高山上,想去寻访,并不容易,因此成了我心中念念不忘的走访计划。

2014年11月1日重阳节,尽管天气预报说会下雨,但我们一行七人仍按计划,上午从武夷山市区出行,来到海拔约345米的小浆连墩自然村,刚下车,正准备登山,刮来了冷风,飘了几滴雨点,但依旧阻止不了我们的脚步。

我们首先来到海拔409米的老区基点村——罗墩,这个村最早的住户姓虞,来自河南双溪府。当地退休干部杨学文带我们走进村里,一位大姐热情地迎了上来。当我们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老区村史和现状时,村民们都很热情,带我们去看游击战争时被国民党军烧毁留下的断墙。我问为什么看不到一栋旧房子?老人们说:在大规模的“移民并村”中,整村的房屋全被国民党军烧毁了。

张山头云景

告别热情的罗墩村民,我们前往目的地张山头。在不到一米宽的山路上跋涉,路陡极了,前面的人只能看见后面人的头顶,尽管一路气喘吁吁,但我们情绪高涨。随着海拔的升高,收入我们眼底的沿途景色显得更加悠远而宁静,美丽而脱俗。这可忙坏了同行的武夷山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方学军老师所率领的传媒与动漫学院的胡建红老师及在校生周志勇,他们一路用相机和摄影机不断拍摄着。他们三人是最辛苦的,要亲手拍下闽北老区百姓的生活现状及人与人、人与武夷民俗文化、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其现实与生活作个性化的思考和理解,揭示人性、彰显人文关怀等特色的课题研究。

在2010年开展的革命遗址普查中,洋庄乡约69处革命遗址的背景材料都是我去收集整理的,但惟独张山头这一处是由杨学文去完成的,因为他更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在途中凉亭休息时,杨学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31年秋,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学习中央苏区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经验,着眼于闽北革命战争需求,为使红军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将1928年上梅暴动后设在张山头村的红色医院改建为闽北红军医院(也称中医院)。该院为团级机构,由一个独立营担任保卫工作。医院内设办公区、门诊、内科、外科、住院部、西药房、中草药房、保卫部等。配备院长、政委、医务主任、中草药医、看护长等。1935年1月以来,敌人疯狂地进行“围剿”。红军派黄立贵的58团来协助掩护医院和其他机关随大安的闽北分区撤离。58团在张山头英勇地打了1天的“反围剿”伏击战,虽然赢得了撤离时间,使伤病员、医院各部门和其他各机关安全转移,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但团政委陈一同志却身负重伤牺牲了,医院建筑物大部分被敌烧毁。

带着对红土地的敬仰,我们一鼓作气,终于在11点半到达张山头村。一进村,让我们所有人特别感动的是:一位名叫张牵英的阿姨竟然在家门口放了三盆洗脸水,每个盆里各放一条新毛巾,旁边还提了两桶水放着。我们一到,她道声“辛苦”了,让我们洗洗脸。打水给客人洗脸,这是当地迎接客人的一种最高的礼节习俗,没有想到张山头人还保留着这样纯朴的礼节。久违的习俗,久违的礼节,久违的亲切,让我感动得忍不住与她合影留念。

张山头红军医院大门旧址

我们虽然都自备了干粮,但父母仍住在张山头的小浆村党支部书记吴福华已经先行到达,为我们煮好一桌饭菜,主人的热情和那一碗碗透出乡村风味的农家菜,诱惑着我们毫不客气地端起了碗。不仅那农家菜好吃,饭也炊得刚好,很有嚼劲。虽然桌上还坐得下,可书记的母亲无论怎么邀请,总是不肯上桌,我有些疑惑,于是杨学文解释说:“这里的传统习惯是:家中如果来了客人,妇女是不上桌吃饭的,一直等客人吃好了再吃。因此上了年纪的纯朴的妇女们,依然保留着这样传统风俗。”在这开放的时代,张山头的中老年妇女们还能这样坚守习俗,真是太朴实了。

午饭过后,天阴了下来,但村里的大叔大伯们还是都来到了吴福华父母家中,给我们讲述着一代代传下来的红色故事,带我们观看当年红军医院留下的遗址,一座座无名烈士墓,给了两张记录着当年为红军医院伤病员洗衣服的“妇女名单”——名单上没有一个当年妇女的名字,这群为红军伤病员洗了几年衣服的妇女们,现在人们记住的只是:她们是某某人的奶奶或外婆了。当年的张山头是一个拥有500多人口的大村,伤病员的衣服都是村里妇女们洗的。有一年因痢疾被送到张山头红军医院的病人最多时有1000多人,原来的病房住不下,又加盖了一栋二层的病房,从现在留下的地基看,面积有几百平方米。村里的妇女来不及洗衣服,于是外村的妇女前来支援。我的外婆也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和村里的妇女从小浆的小溪村到张山头来洗衣服的。妇女们边洗衣服还边唱红军歌谣。说着,当年洗衣队队长吴龙珠的儿子杨朝福便唱了几句——曾听他母亲唱过的歌:勇敢的红军们,勇敢的红军们,你是我的哥,我是你的妹,送来干菜,送来香茶……

张山头红军医院旧址座落在张山头村东北侧,南北盆地直径500余米,面对大安的陈家垅。东有山路通往东村村,东北山路通往西际,西通现在的303省道,北有山路通往大安,距离均为10公里左右。

我发现此村是洋庄乡不可多得的村庄。从一些旧址上看,过去这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代表地方特点的古大门多处,许多房子的大门是用条石和砖雕垒成的,显示出当年的富有,所以后人有的在房屋重建时,仍沿用原来的旧门。从大门上依旧保留着的清晰八卦图看,这个村子的先人非常注重房子的朝向和房基地理位置的选择,难怪我们在沿途以及在张山头村,极目远眺,不仅美景尽收眼底,而且能看到闽北红色首府——大安村的陈家垅等地,视野开阔,这应该也是做人所要拥有的秉性吧。

现存的张山头红军医院遗址不多,但有一处大门依然傲立在风雨中几十年不倒,就好像是人的信仰。只要信仰在,灵魂就在!天公似乎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在这海拔758米的村子还有一个特点是云雾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发现整个村子被云雾笼罩,一眨眼功夫村子又显现在眼前,真是奇妙!我越发觉得这个村子很美,很有灵性,于是想到方志敏夫人——繆敏在《红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散记》中写到:“方政委是一贯关心同志的,特别是对伤病员更为关心。在打赤石街时,许多同志受了伤,方政委都亲自到他们身边去慰问,并告诉他们说,他们的宝贵鲜血是为苏维埃政权流的,上级会尽最大力量替他们医好。伤员们很为感激。当红十军决定回赣东北时,准备把伤员留下,于是方政委又随带公款和两挺花机关枪,前往医院慰问。当时我军的红色医院设在崇安张山头村,这是一座高山,周围是密密的树林,只有几十户人家,风景幽美,十分安静,是个疗养的好环境。……方志敏留了一个特务营在这里保护医院。”

我们本想用真诚的敬意去祭奠长眠在张山头村的烈士们,也许是我们的心意感动了天地吧!这时天下起了雨,我们只能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对着那片被芦苇覆盖的墓塚区表达敬意了。然而对红土地满怀深情的村民们,仍坚持帮助武夷学院方学军他们背着器材,冒雨带我们登上了海拔836米的缺子凹。这是红军58团团政委陈一牺牲前的阵地,也是前往闽北独立团第一任团长——谢春钱的牺牲地——洋庄乡西际村沙渠洋山岗的入口。在缺子凹口的两边,那近一米深的战壕依旧清晰地横卧在树丛中,留下了战争的记忆。雨越下越大,不知不觉已是下午4点多,我们只好先回村里。望着这些心怀红色印记的红土地村民的背影,我在想:为什么几乎所有在家的男性村民都能冒雨陪着我们去寻访红色遗迹?也许这就是红土地上人性的纯朴、可爱、善良,他们不愧为传承着传统习俗美德和红色精神的后人了。

尽管我在走访一些老区基点村时,都能感受到红土地上村民的热情与好客,但这是我走访中最感动的一次。它让我看到了红土地上闪光的传统美德和依旧熠熠生辉的红色精神。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呀,这也提醒了我,在我今后的对武夷山革命史的讲解过程中,我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老区的历史,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那铺陈革命历史底色的革命群众以及传承了红色精神的老区后人。内心的感动,让我觉得自己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尽管不时有人在雨中滑倒,但我却惊诧地感到,内心涌动着一股红色暗流力量的我,走得更加稳当,更有动力了。

张山头上的纯朴民情,为我今后在义务讲解革命史的道路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传递的感动。

(作者:武夷山市洋庄老区学校大安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闽北红土地山头
心中的红土地
风景独好的红土地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东山头遗址与岗子遗址
红土地的牵挂
领导干部要破除山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