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生,吴涤
(特种作战学院 a.军事体育理论教研室,b.格斗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 训练心理
基于现有资源构建战斗心理训练内容体系研究
陈南生a,吴涤b
(特种作战学院 a.军事体育理论教研室,b.格斗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培养我军官兵能打胜仗的心理素质,必须构建紧贴部队、紧贴实战的战斗心理训练体系。通过对部队现有军事体育训练资源的系统分析,探讨从现有军事体育训练资源中剥离出战斗心理素质的训练元素,构建作战部队官兵战斗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为拓宽军事体育的训练功能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军事体育;训练资源;战斗心理训练;心理素质
现代信息化战争是陆、海、空、天、磁多维的立体战争,作战的突然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空前提高,对作战主体身心素质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作战主体将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负荷。因此为适应未来战争紧张、复杂、危险的环境,克服战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必须开展科学的心理训练,形成官兵有效的战争心理能力[1]。研究表明,提高军人的作战心理素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政治思想工作、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并不能直接提高军人的作战心理素质[2];必须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模拟实战复杂条件下进行专门化训练才能奏效。从我军部队心理训练现状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心理训练内容和方法体系[3]。本研究认为,人是身心的统一体,身体训练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训练元素,因此可以从军事体育身心训练的功效入手,立足部队现有军事体育训练资源,构建官兵战斗心理素质的训练体系。
全军各部队和院校在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军事训练资源,作为军事训练内容之一的军事体育也积淀了卓有成效的训练场地、器材和训练课目内容体系,形成了我军独有的、丰富的身体训练、体能训练等训练资源[4]。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军作战部队大多已建设了较完备的军事体育训练场、馆(室)等设施或设备,对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据统计,我军各作战部队目前都建设有军事障碍训练场、射击训练场、投弹训练场、攀登训练场、武装泅渡训练场、海练场、格斗训练场(器材)、器械训练馆(室)、渡海登岛训练场等军事体育训练的场地设施,还有各种体育辅助训练的场地和设施,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运动需要的训练场甚至橄榄球训练场。基于这些训练条件,长期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身体训练体系。当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训练资源对官兵开展战斗心理训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现代战争中官兵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胆怯、认知障碍、情绪失控、精神紊乱、行为失措、判断错误等战场心理障碍。因此,必须对部队官兵开展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然而,我军部队在目前建设高标准的心理训练场地设施显然不现实,因此可考虑从现有的军事体育训练资源中精选出下列几类军人的心理素质训练内容,并形成心理训练内容体系。
2.1在难险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斗勇气训练体系
美军的研究表明,恐惧是作战部队官兵在作战过程中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理异常表现,也是影响战斗力发挥和作战行动实施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6]。军事体育的难险类训练课目的训练内容带有较强的冒险性,具有帮助官兵克服战场恐慌、提高勇敢品质的训练效应。因此,在难险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设置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危险场景,对受训人员进行挑战自我训练,锻炼其勇敢精神,促使其超越自我。例如,攀登训练、高难度的单双杠练习、木马练习、高空跨越断桥训练、悬吊训练、水上求生训练、定向越野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在这些险难类训练课目中设置一些战斗刺激因子,构建官兵战斗勇气训练体系,培养对恐惧心理自我调适的心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官兵克服战场恐惧的心理能力,提高其战斗勇气和胆量[7],练就“浑身是胆”、勇往直前的心理品质。
2.2在极限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斗意志训练体系
外军的一些研究表明,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参战人员会产生情绪急躁、恐惧不安、倦怠消极等不良心理反应,造成认知障碍、意志衰退、力不从心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战斗意志的心理训练内容,就可能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充分发挥[8]。可充分利用极限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开展战斗意志力训练,比如,长距离的武装越野训练(5 km、10 km、20 km等武装越野跑)、长距离的武装泅渡训练、圆木训练、扛沙包等。在这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斗意志训练体系,可以有效训练官兵适应信息化战场的各种干扰因素和急剧多变的复杂情况,提高野战生存能力和战胜恶劣自然条件的意志品质,提高官兵在紧急关头正确判断、冷静处理的决断力。
2.3在灵敏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作战应变能力训练体系
现代信息化战场各种作战要素和过程瞬息万变,要求参加人员具备灵活机动、灵敏快捷的应变能力,在紧急情况如果总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就无法掌握战斗的主动权,因此需要在平时训练和培养官兵能够根据环境情况变化果断采取行动的随机应变的心理素质。在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有诸多内容可以开发成为训练官兵应变能力的训练课目,如,格斗训练、球类训练、应用射击训练、体操练习、蛇形跑训练等,这些训练课目除了训练身体的敏捷性外,还蕴含着心理灵敏反应与应变能力的训练内容。在这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作战心理的应变能力训练体系,可以有效训练官兵灵活寻找战机、克服困难、应付各种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操作能力。
2.4在障碍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斗自信心训练体系
在军事研究领域,战斗自信属于“士气”的研究范畴,也是战斗精神研究的核心概念,它是军人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军有研究者甚至将战斗自信称为“战争中最重要的独立因素”[8]。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于战胜困难、克服障碍的能力。障碍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正蕴含着这种训练精神。例如,在军事体育的100 m、200 mm障碍等训练课目的练习过程中,受训战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可有效地强化其内在的战斗自信,“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良好战斗自信素质是官兵军事技能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这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斗自信心训练体系,可以有效强化官兵面对信息化战场的复杂性和作战条件的艰苦性时,对自己和作战环境持有积极的感受,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和应对战场各种压力,勇于接受自我并克服战场恐惧,表现出坚强的战斗勇气和战斗意志,打造敢打敢拼的拼搏精神,即亮剑精神。
2.5在对抗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斗抗挫折能力训练体系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艰苦性和战斗的严重毁伤效果,战斗进程的反复交替,很容易使参战人员产生挫折感,导致参战官兵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创伤。对抗类的军事体育训练课目,如格斗、刺杀、短距离搏击、摔跤、散打、拳击、跆拳道、捕俘等实地肉搏战的对抗性内容,很容易使官兵在短兵相接的对抗过程中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模拟官兵在作战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创伤,体验失败后的自信受损、心理磨难和失落情绪,并在挫折中不断调整自我心理状态,敢于向强手挑战,不怕失败的拼命精神。美军海军陆战队于2010年恢复了曾一度取消的刺杀训练课目[8],原因就在于通过调查发现刺杀课目本身不仅训练的是刺杀技术,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训练,它使对抗双方在拼杀过程中体验挫折和失败,在对抗训练过程中产生挫折,并训练官兵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心理调适能力,能迅速恢复正常的心理弹性能力;改善官兵在作战过程中因战场环境导致心理紧张,以自我调节扫除心理障碍的自调能力。因此,在对抗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抗挫折训练体系,可以有效强化官兵在心理活动中遭受损伤,出现心理慌乱、思维停滞、动作失控时,依靠自我力量平复心理创伤的心理自疗能力,提高官兵经得起逆境和艰苦的磨炼;通过对抗类军事体育课目中的险、危、变、难课目训练,以“败仗刺激”使官兵吃尽苦头、受尽折磨、拼尽全力中淬火加钢,锤炼官兵能打胜仗的心理素质。
2.6在集体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构建战场协作能力训练体系
战场协作能力训练是指战斗团队在遂行作战任务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合作和互补互助以达到最佳战斗效能的能力。集体类军事体育的训练课目,如在官兵之间开展的球类项目(篮球、足球、排球、橄榄球等)、拔河、集体跳绳、心理行为训练课目、战场身心适应力训练系统等对于培养官兵在战场上的相互协作、互补互助、默契合作等战斗行为训练具有其他训练课目不可替代的功效。在集体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因比赛场上角色的不同,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每个训练课目都有相应的规则和要求,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目标一致、心理相容、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军事体育训练课目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这与现代信息化战场团队协作的目标如出一辙。
我军作战部队官兵的心理训练虽然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在部队开展了心理训练的尝试,但总体来看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尚未形成有效的训练方法体系。为此,基于作战部队现有的军事体育训练资源,构建有效提高官兵战斗心理训练方法体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3.1官兵心理应激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的比赛训练法
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有大量的比赛内容,作战部队可以通过军事体育课目的比赛组织,构建官兵心理应激能力的训练方法体系。无论是一般身体训练课目(如体能训练、体质训练、基本的身体速度、力量和耐力等方面训练),还是长距离武装越野、格斗、泅渡、单双杠、球类等各种专项训练课目,都可以组织竞赛、比赛或比武。在比赛的情境之下,官兵处于心理的高应激状态,必须通过自我调整,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才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当前比赛压力。经常采取这种方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官兵控制应对突发事件和战斗情景的心理应激水平,对于训练军人适应实际战斗中危险复杂的行动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3.2官兵心理承受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的强度训练法
军事体育的各类训练课目在训练中都要求达到一定的训练强度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强度训练法是军事体育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强度训练法同样可以作为心理承受力的训练方法,有效提高官兵的战斗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类军事体育训练课目中合理地提高训练的强度,通过训练强度的梯次增强,逐渐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俯卧撑训练虽然很简单,但如果合理设置训练强度,逐渐提高训练强度要求,就能达到心理承受力的训练效果。
3.3官兵挑战自我的有效训练方法——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的难度训练法
军事体育的各类训练课目中有很多训练课目都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训练方法就是设置一定的危险场景或条件,进行挑战自我的难度训练,让官兵独立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以增强其勇敢、果断、敢于冒险品质的心理训练。在未来战争中,敢于挑战自我,进行合理的冒险是军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
3.4官兵战场心理适应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的情景模拟训练法
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的情景模拟训练法就是以比赛的形式现实模拟贴近实战的情景,增强受训官兵的战斗心理适应能力,达到在非正常条件下的特殊性训练以及接近实战的模拟作战情景的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这种模拟情景下或特殊比武情况下的训练是锻炼官兵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使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意志得到充分的训练,有效地提高战场的心理适应能力。军事体育训练课目的模拟作战情景与一般的体育竞赛还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战斗情景,如400 m障碍、5 km武装越野、格斗、搏击等训练课目,在比武过程中模拟的心理过程包括恐惧、拼杀、应激、庆幸等心理过程,使官兵能够体验和感受到各种危险和紧张情景下的心理变化,体会到现代条件下指挥作战的心理状态及战斗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强化官兵心理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基于部队现有的军事体育训练资源,形成官兵战斗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内容和方法体系,通过军事体育训练整合官兵的体能、军事技能、心理素质训练的关系,可以克服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重技、战术训练,轻适应性与模拟训练;重基础训练,轻应用训练;重身体素质训练,轻心理素质训练;重正常条件下的训练,轻特殊情况下的训练;重常规训练,轻专项训练的倾向。以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将军事技能、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整合为整体的综合训练,构建素质训练和技术、战术以及实地演练完善的训练体系。同时抓好模拟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科学计划,合理分配训练时间,将心理素质训练与体能、技术、战术训练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让战斗心理素质训练贯穿于整个军事训练过程的始终,不断提高官兵整体素质,确保战斗力的有效提升。
[1] 苏亮.刺杀训练对军人心理素质作用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19 (3):29.
[2] 张黎. 转型中的军事教育与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3] 杜征.陆军建制团军人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训练模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4] 林建棣.军事体育(上)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5] 李之文.训练周期与战斗力生成[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 (4):53-56.
[6] 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5-37.
[7]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107.
[8] (美)托马斯·A.塔特科(Thomas A.Tutko),杰克·W.理查兹(Jack W.Richards).实用运动训练心理学[M]. 沈爱如,周象瑜,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9-31.
[9] 潘金宽,曹晓飞.美国陆军训练改革的启示[N].战士报,2010-10-31(03).
Study about Construction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Fight Psychological Training Contentand Methods System Based on the Existing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Resources
CHEN Nanshenga,WU Dib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a.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Sport Theory;b.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Combat,Guangzhou 510500,Chin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trai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of our army to win, a combat readiness of combat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must be built closely to the troop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of army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resources,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combat stripping out the elements from the existing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resourc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combat troops fighting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the article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to expand the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function.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resources;combat psychological training;psychological quality
16711300(2015)01006704
20150114
陈南生(1965—),男,四川大邑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军事体育训练心理研究、特种兵心理训练研究。
G804.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