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 颖
康熙在京西三所御园的活动
文 田 颖
康熙皇帝是一位英明君主,他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直至逝世,年年到京西御园,在此的理政时间年均为150天,刨去他北狩、南巡等京外活动的时间,在京西居住的时间要远超宫居的时间。京西三所御园在他的生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在的澄心园清音斋
京西因风景秀丽、水脉丰沛,自辽、金以来一直是北京的休闲游历之地,陆续建有园林和庙宇。清朝统治者入驻中原、定都北京后,更是倚重此地的自然优势,大力兴建园林,以避喧听政。有清一代,京西园林的修建肇始于康熙朝。至清朝中叶达到鼎盛,形成“三山五园”之园林群。
康熙帝在京西一带建有香山行宫、玉泉山澄心园(静明园)、畅春园三处御园。除北狩南巡外,康熙帝在京的一大部分时间是在京西三所御园内度过的。从康熙帝在御园的活动能看出皇家园林在清朝宫廷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功用。
本文拟以清帝为经,以五园为纬,初步爬梳出其人其地其事的线索,以期能从特殊的视角还原当年的历史场景,进而探索“三山五园”在京西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再现“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精髓,为当下“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设提供历史记忆和人文给养。
康熙帝在香山行宫的活动主要以游幸为主,一般很少涉及听政理事。在玉泉山行宫的园居时间因较短,理政以日常章奏、召见臣工、八旗阅兵为主。康熙帝大部分理政活动都是在畅春园。
皇家在畅春园的最早活动见于记载的是“康熙二十五年,设柴炭库于畅春园”。对照后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康熙帝从玉泉山移驻畅春园的大动作,可以猜测当时的“设柴炭库”主要是为了来年皇帝移居做准备。
随着康熙帝的移驻畅春园,皇帝的园居中心也从玉泉山转移到畅春园。而后随着皇帝在畅春园居住时间的增加,听政活动也较之前在玉泉山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听政地点最早在九经三事殿,后来主要在澹宁居前殿。
日常政务有选馆、引见、阅批折本、召见臣工、议事下旨。康熙帝在驻跸畅春园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在澹宁居听政理事,处理各类政务。例如,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六年第一次驻跸畅春园,在九天内三次“上御畅春园内门”即在九经三事殿内外上朝理政。再如:康熙三十年至三十六年前后,亲征准噶尔的好多政事都是在畅春园议定的。又如: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二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在御园居住十三天,有六天在澹宁居上朝,处理了几十件需要决定的事项。初一那天连续解决了九项迫切问题。最后一件是关于曹寅和李煦亏欠银两问题。
还有接见外国使节。例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接见罗马教廷特使多罗,免跪、赐座。并命人携朝廷礼物,往罗马答聘。次年中元节,康熙召罗马特使多罗入园赐食,观看灯火。五个月后还请多罗游畅春园。再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洋国(葡萄牙)使臣裴拉理来朝,玄烨在九经三事殿接见、赐茶。又如: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一个月内,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8次接见罗马教廷特使嘉禄,收教宗送来的礼物,赠送教宗及葡萄牙国王礼物。其间,还赏赐嘉禄貂褂、鼻烟壶、貂冠、青袍、珐琅碗等物并赐宴。
还有阅视武举。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起,康熙帝每逢大举之年,便于十月或十一月在畅春园内西厂阅视武举人骑射、技勇。有时亦在园内举行传胪典礼,颁布武状元等进士甲第。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康熙帝为阅试武举,来到畅春园西厂。领侍卫内大臣、读卷官、大学士松柱等,按位排列恭立,皇帝升坐。兵部侍郎觉和等进前,奏武举徐缓等170人分为11班,考试其骑射。皇帝命诸大臣落座。于是阅徐绶等,依次骑射,记其优者。阅试完毕后,皇上令诸皇子骑射。第二天,继续阅试,试以步射、挽硬功、舞刀、掇石。第三天,继续在西厂试射。从武举中选出15名最优者复射,分为等次。大臣们将入选15人内最前3人为一甲,另12人为二甲,其余俱为三甲,并将15人的卷子呈览。
康熙耕织图之耕图浸种
有清一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这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康熙一朝在畅春园试种御稻并大力推广。统治者也分外关注直接影响农业产量的降雨情况,在海淀一带进行求雨活动。
海淀作为京西泉水丰沛之地,种植水稻的传统由来已久。康熙初年清华园的园主显亲王丹臻曾将园子内的荷池改成稻田,年牟利可达上百两白银。康熙最早到西郊的活动就是观看京西水稻的长势。畅春园建设时,康熙帝更是在畅春园的西墙内单独辟出一块水稻田自己试验和培育优秀稻种。从无逸斋土山向北,直到位于园西北的大西门,约有上百亩田地,是康熙栽种御稻的“试验田”。据《康熙几暇格物编》记载,稻种则是由康熙亲自选种培育的早稻,命名“御稻米”。因其稻芒呈淡紫色,米谷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能一年两熟,又被称为“胭脂米”。这也是后来海淀区“京西稻”的鼻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玉泉山下的御稻发展到六百亩,再加上六郎庄、万泉庄、黑龙潭、高梁桥以及石景山、南苑等地,共有近万亩。御稻的种植范围不仅进一步扩大,而且面积也增加了数倍,并成为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为保证御用稻的生产,同年,内务府奉宸苑在青龙桥设立“稻田厂”,专门管理皇家稻田。稻田厂有廨宇六十四楹,既是官署,又有仓库和碾房。同时设官场两处,一在功德寺,一在六郎庄。《永宪录》谓:康熙时,“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昌平州物产,“稻处处有之,惟玉泉山抱榆泉更佳,膳米于是需焉”。《大清会典》也记载:“上方玉粒取诸玉泉山稻田。”
康熙统治的后期,社会稳定,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康熙对这种人口膨胀深感忧虑:“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人口的过快增长、掠夺性开发给京畿周边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水旱灾害的爆发开始频繁。所以康熙统治的中后期皇帝对晴雨更加关心,各种见诸史料的文字渐多。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六月廿五日,康熙帝北巡之时,皇三子胤祉等请皇帝安,并专门奏京城一带阴雨情况:“目下京城一带、畅春园、西尔哈营等地,近来雨甚足。谕:此处雨亦足了。”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龙神祈雨、祈晴信仰在康熙朝也得到保持,祈雨活动作为抵御灾害所采取的最普遍措施得到康熙帝的重视,被列入国家祀典。建畅春园时,康熙就在园内建有龙王庙,作为专门的祈雨之地。遇到天旱,康熙常亲自或派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大臣等至龙王庙祈雨。每次祈雨仪式十分隆重,并有既定的程序。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五月十三日,皇三子胤祉等奉旨:在畅春园龙王庙,照皇十二子祈雨例祈雨。
明清之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也称第一次西学东渐。此时期康熙帝接触到一些熟知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教士,他开始对西方科技发生浓厚的兴趣。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在书中回忆道:“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此时的康熙帝已经朦胧地意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他为培养专门从事天文观测、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才以及编纂大型科技著作,在畅春园设立蒙养斋算学馆。这被法国传教士称为“皇家科学院”。
康熙帝学习十分用功,知识面相当广博,对人文地理、律历、算术、诸子百家、医学、自然科学、佛教、经论道书,无不涉猎,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康熙的知识来源有三块:一是满族文化。作为满族的皇帝,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是基本的素养,康熙跟着满族的师傅说满语、学满文,练习骑射。二是汉族文化。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要获得汉人的认可,康熙又师从汉族师傅熟读儒家经典,阅读大量史书,通晓儒家的“帝王之学”,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三是西方科技。欧洲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入华传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康熙帝虚心向学,多次召张诚、白晋等人至畅春园讲授西方的科学:数学,天文学,工程学,测绘学、医学甚至人体解剖学。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初八日,康熙帝召法国传教士张诚至畅春园清溪书屋教授几何学等。寻张诚复多次入园讲授。
蒙养斋算学馆的成立时间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月初二日。《清圣祖实录》明确记载,六月丁丑“谕和硕诚亲王胤祉……即于行宫内,立馆修辑”。但是蒙养斋的研究范围不局限于数学,还有历法和音乐。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康熙帝再次颁旨:“谕和硕诚亲王胤祉等,修辑律吕算法诸书,著于蒙养斋立馆,并考定坛庙宫殿乐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月,命蒙养斋举人王阑生修《正音韵图》。
蒙养斋算学馆翻译了《几何原本》《比例规解》《测量高远仪器用法》《八线表根》《勾股相求之法》《借根方算法节要》《西镜录》等十几部满汉数学书籍,还完成了《律历渊源》等著作,也培养了梅珏成、明安图、何国宗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还对全国的历书、地理测绘起到了促进作用。
早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初一日,康熙帝就“谕皇三子和硕诚亲王胤祉等:北极高度、黄赤距度于历法最为紧要,著于澹宁居后每日测量”。并马上得到几个皇子回奏。同年十一月,应诚亲王胤祉奏请,向广东、云南、四川、陕西、河南、江南、浙江七省派专人测绘。
遗憾的是,康熙帝出于统治的需要,只在宫廷等小范围内招收蒙养斋算学馆的学员,没有在民间普及,西方先进的科技未能在整个国家范围中起到应发挥的作用。随着康熙朝的结束,这种中西交流的学习也随之终止,中国错失了一次科技鼎新的历史机遇。
古文渊鉴
康熙不仅爱看书,也爱编书。可以说编纂颁行图书是康熙文治一大特色,康熙尤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他在京西园林居住时主持或者组织编修了很多丛书,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修圣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初十日,康熙驻跸玉泉山时,批准了福建道御史戴王缙纂修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训的奏请,并认为:“太祖、太宗、世祖圣训,垂法万世,关系重大,理应纂修。”康熙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陆续告成。
渊鉴斋是畅春园内康熙帝倡导和指导编纂浩瀚典籍的地方。在这里,康熙帝令徐乾学编注《御选古文渊鉴》,又组织张英、王士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渊鉴类函》。
《御选古文渊鉴》是一部古文选集。其中收录自春秋至宋代近800名作者的1300多篇文章。每篇文章书眉之上刊刻诸臣附论。而每篇文章之首都有玄烨的御批,篇篇有皇上对文章的介绍和评论。书前有玄烨亲撰序言。
佩文斋是康熙帝收藏古今典籍名画法书的殿堂,是他读书、鉴赏书画和学书练字的书画室,也是他编纂书画典籍和画谱的工作间。康熙帝以佩文斋为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诗文书画的编纂工作。其中以“佩文斋”冠名的书籍就有《佩文斋咏物诗选》《佩文斋广群芳谱》《佩文斋书画谱》《佩文韵府》。
除此之外,康熙帝在京西三所御园的活动还有年节同庆、宴赏赐食,树范天下、奉亲教子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逝世,享年69岁。给后人留下了雍正登基的历史谜题。康熙皇帝是一位英明君主,他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直至逝世,年年到京西御园,在此的理政时间年均为150天,刨去他北狩、南巡等京外活动的时间,在京西居住的时间要远超宫居的时间。京西三所御园在他的生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海淀区史志办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