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理由离婚”时代的来临,离婚变得异常简单,我的婚姻我做主,这不啻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然而,婚姻非儿戏,不是一家人,不走一家门,婚姻的神圣感不亚于生儿育女。虽说结婚、离婚自由被写入宪法,但过去国人离婚比结婚难多了,想离得经过单位层层调解,许多人怕丢人,只好将错就错凑合着过。实在过不下去了,也得弄个头破血流,砸得锅损碗碎,最好制造几起家庭暴力,如此组织才肯出面给你开据一纸调解无效的离婚证明,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那会儿,离婚虽然难,但离婚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小高峰。中国自古受累于政策,但也从未放弃过钻政策的空子。上山下乡中后期,出台过一项“身边留一个” 的政策,即所谓独子可以不下乡,和抓壮丁时期一样,独子可以免充军。不少家庭便开始琢磨如何应对这项“惠民政策”。惟有离婚,孩子每人带一个,这样就可以合理逃避被发配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下离婚容易得连筷子都不用摔就可以当天了结。据《北京青年报》报道,4月18日是南京市规定的小升初跨区借读生回原籍登记的第一天,在不允许跨区择公办学校的严规下,名校云集的鼓楼区,报名的人特别多。不少家长拿出了近期才办的离婚证,有的还是登记前一天才离的婚,带着孩子迁回住在名校学区房的父母家。这是有意在可怜天下父母心呢?还是无意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着实说不清,道不明。
资源的短缺和失衡,以及各项政策的随机性,导致人们放弃尊严,离婚不离家地钻政策的空子。为了合理避税,以离婚来应对,将名下的房一拆为二;为了出国而不影响另一方的仕途,以离婚来应对,你做你的官,我出我的国。国人在对付政策上无所不用其极,失去底线的婚姻走到这份上,有如一贴狗皮膏药,哪里需要往哪贴。
最让人困惑的是,如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无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无奈?已经失去衡量的标准,我们万事逐利的恶劣秉性已然渗透到了子孙后代的血液中,却沾沾自喜地自以为是。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