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5-01-08 02:43宁丽新樊东霞袁春兰
企业导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微博思政课高校

宁丽新+樊东霞+袁春兰

摘  要:微博时代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有其独特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临挑战和机遇中,提高网络素养、合理利用媒介信息,加强校园网络立体化格局建设,开通教学微博,注重师生微博互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政课

一、微博及其特点

微博,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它允许用户以简短文字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微博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终端来获取、更新和发布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用户依然以高学历人群为主,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70.8%,而从用户的行业数据分析看出学校(学生)几乎是微博用户最大的职业群体。[2]可见,微博更能迎合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所以把握微博自身特点对于思政课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注册及操作简易。网民只需填写电子邮件地址,设置登陆密码即可成为微博用户。发布微博实行低门槛制,不需高端电子设备,只要会发短信和一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用户就可以发布个人微博。只要不作特殊设置,所有用户都可以查看。

(二)原创个性较强。 微博的简易操作和低门槛进入制,吸引了众多的草根民众。个人强烈的表达欲望在简易操作和随性记录中被催生出来,使得大量原创性、个性化的内容几乎无限制的发布,丰富了百姓生活。

(三)传播迅速即时。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记录者、发布者。所以在对突发事件报道上,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四)转发功能强大。 微博设有转发功能,即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进行转发,该用户的所有关注者都可以看到这条消息。如:用户A 是B的粉丝,A转发B的某条微博,那么A的所有关注者都可以看到B发出来的这条消息。可见,当用户A的关注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转发功能会使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式增长。

二、微博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积极作用。(1)微博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丰富而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微博以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便捷低成本的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这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及时传送平台,充分发挥微博所具有的“时间、技术、群体”等等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90后学生的交流需求,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大大便利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2)微博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多样性的教学内容。高校师生通过微博、特别是手机微博就能迅速了解时事热点、获得新闻资讯,提高了师生的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而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微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可以选择更多适合课程特点的内容来作为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焦点或典型,对其进行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方面的教育。(3)微博为思政课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微博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更加平等快捷畅通,把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转变为间接交流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微博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全面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提供了监测窗口,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有的放矢,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消极影响。(1)微博信息多元化冲击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微博形式新颖、开放,信息包罗万象,垃圾信息、低俗信息、骚扰信息,甚至一些歪曲事实诈骗信息也会进行传播和扩散,危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负面影响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带来不小的冲击,进而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2)微博交流自由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导性地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校园媒体等形式进行。相对于此,微博能够赋予大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进而更能迎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这将大大的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导性作用,降低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3)微博用户虚拟性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微博空间里,微博用户数量庞大,个体匿名,即个人基本信息,像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都可以在微博环境中被隐匿和变更,微博用户的行为变得相对“虚拟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微博空间就是个相对失控的空间。那么,微博的这一特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占领微博阵地、引导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但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三、面对微博时代的到来,我们只能顺势而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高校思政课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深受大学生喜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中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是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微博时代的到来,学校要从政策、法规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多开展些针对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方面的讲座。而作为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媒介认知和媒介技能,争取教学相长。

(二)加强以校园微博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建设。每个微博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目前,微博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而教育者对微博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高校思政课呈现出弱势地位。笔者认为,大学应该活用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筑以学校官方微博为龙头,社团微博、个人微博、微博协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网络立体化格局,特别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个人微博的建设。这样的微博互动可以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将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

(三)思政课教师注册教学微博,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知道,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受限于工具的表达属性,微博则不同,它应用的便捷性,时间的自由性使其能够成为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班级,并拥有管理员的权限,利用微博发布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下随时随地获取讲授内容。微博时代,时间的碎片化特征明显,学生可以最大化利用零散时间实现有效学习、讨论、交流。这种互动性、群体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将其应用在思政课的学习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微博的特殊功能,善于海选大量有效正面的信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微博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已经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它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往、沟通方式,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养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同时注意利用和发挥好微博的优势,注重微博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微博时代的教学实效,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博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