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的成效及做法
李进学
(宁夏隆德县好水水利工作站,宁夏隆德 756300)
摘 要:隆德县张程项目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工程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水保发〔2010〕12)号文件的批复,于2010年6月进入一期建设阶段。通过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新增水平梯田1 733.33hm2,新增粮食112.5万kg,产值225万元;新增造林93.3hm2,产值10.56万元;新增人工草地66.6hm2,产值18.9万元;项目区各项措施新增总产值254.5万元。项目区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42.9%提高到2012年的51.5%,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6%提高到16.3%。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梯田建设;隆德县;成效及做法
中图分类号 S3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135-02
1 项目概况
张程项目区地处隆德县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项目区涉及隆德县张程乡、联财镇、神林乡、杨河乡、好水乡共1镇4乡,22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5°34′37″~35°42′57″,东经105°49′35″~106°06′10″之间。项目区面积213km2,共有农户7 536户,总人口37 462人,农业人口37 176人,农村劳动力17 101个,人口密度176人/km2。水土流失面积194.5km2,占总面积的91.3%。海拔高度介于1 725~2 342m,相对高差617m。年均土壤侵蚀模数4 000t/km2,年土壤侵蚀总量85.2万t。年平均降水量480mm,多年平均气温5.5℃,年均日照时数2 254.9h。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植被稀疏。人均耕地0.41hm2,年人均纯收入2 049.8元,属于贫困山区之一。截至2009年,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3.5km2,治理程度42.9%,其中基本农田5 719.4hm2,(高标准梯田、水浇地),造林2 800.8hm2,人工种草516.7hm2。在总耕地面积15 054.1hm2中,高标准梯田5 028.4hm2,低标准梯田7 037.9hm2,水浇地10 371hm2。人均占有水平梯田面积0.14hm2(不包括川水地和低标准梯田)、水浇地0.019hm2。
2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水保发〔2010〕12)号文件的批复精神,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新建梯田1 750hm2;配套建设地梗林93.3hm2;地埂草66.6hm2;配套田间道路92km2,新修小型水保工程185处。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1 是实现项目区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项目区经济欠发达,资源匮乏,人口过度膨胀对粮食的需求,是项目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限制项目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顽症。在这种基础上,大搞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行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1.2 是实现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业资源科学规划,改善农业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耕地和优化农业结构,建设“二高一优”高效农业,解决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粮食供需矛盾,是走以可持续农业生产发展支持项目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是解决项目区“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三农”问题是项目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基本农田建设是农业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的基础,基本农田建设将从最高层面解决项目区“三农”问题。
3.1.4 梯田建设是解放项目区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通过项目实施,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益,把农民从繁重的土地生产上解放出来,发展项目区农村多种经营,使农民走出去带进来,提高农民收入。
3.1.5 梯田建设是调整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需要 梯田建设通过土地整治和培肥过程,可提供优良的土地,可保证农业土地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推动项目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梯田建设更是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的重要工程措施,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一项开发性工程。
3.2 项目建设的迫切性 张程项目区农村经济薄弱,农业发展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长期的重用轻养、耕作粗放,土壤培肥能力差,保土保肥能力弱;二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作层土壤日益瘠薄,养分流失;三是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少而集中,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雨少,形成“十年九旱”的气候环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率,迎合了项目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项目区群众也渴望建设家园,对改善当地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
4 项目建设的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全面实施,项目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将有明显的改善。经测算,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项目区内坡面径流量的90%和泥沙量的80%被拦截。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二是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后农、林、牧和其他(包括荒地、水域、未利用、其它等)用地比例由11.1∶5.4∶1调整为11.9∶4.7∶1,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三是按照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有粮由现状年的349kg增加到438kg,人均纯收入由2 049.8元达到2 463.1元。四是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治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改变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了抗旱抗灾能力,合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培育了特色产业;土地产出率比治理前提高了50.8%。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农村。endprint
5 主要措施和做法
项目区在项目实施中,把农田基本建设看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农业基础,巩固扶贫成果的主要措施来抓。把水保工程建设与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群众收入、建设新农村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为奋斗目标,推动项目区工程建设优质、高效、健康发展。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以下几项措施的落实。
5.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保工程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程、发展农村经济的致富工程、造福人民的德政工程来抓,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区的组织、协调与领导,整体推进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并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形成上下配合、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水利水保部门组织成立了计划、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财务管理等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责任分明,绩效挂钩,确保项目实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有力地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5.2 统一思想,坚持农田建设不动摇 兴修水平梯田作为一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区已经形成了共识,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根本措施。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农业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多地少是项目区的基本情况,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的抗旱抗灾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选择以农田基本建设为突破口,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农民收入。
5.3 科学规划,注重质量 水保规划部门高度重视基本农田建设的规划工作,确立“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原则,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既立足于近期效益,又着眼于长远效益。实现农发水保项目“由一般治理向示范性治理转变”。
5.4 采取措施,综合治理 项目区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具体措施是:第一,把兴修水平梯田与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第二,把兴修水平梯田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第三,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第四,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推广运用科技,挖掘梯田潜力结合起来。第五,把兴修梯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
(责编:张长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