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华
摘 要: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是在不影响下茬作物适时播种的前提下,充分延长玉米灌浆时间,从而增加粒重并提高玉米品质的一项省工、省时、简便易行、增产效果显著的技术措施。该技术是当前安阳市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措施。该文系统阐述了安阳市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以及进一步推广的对策建议,对全面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成效;主要措施;建议;安阳市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45-02
1 安阳市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取得的成效
玉米是安阳市第二大粮食作物,生产地位仅次于小麦,据统计部门数据,2013年全市玉米收获面积23.39万hm2,总产152.6万t,平均单产434.8kg/667m2,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市粮食的40%,在安阳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全面提升玉米产量,充分挖掘安阳市玉米增产增收的潜力,2008年起安阳市开始示范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2014年应用该技术的玉米田达到14.93万hm2,占全市玉米总收获面积18.67万hm2的80%左右,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实现全市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1.1 玉米生产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安阳市玉米生产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中期持续阴雨,灌浆期低温寡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较好地推广了玉米适时晚收增产技术,全市玉米收获高峰平均推迟5~7d,实现了“促灌浆、增粒重、保丰收”的阶段目标。从安阳市近几年不同收获期试验数据来看,全市夏玉米每推迟收获1d,千粒重可增加3g左右,晚收7d千粒重可增加20g左右,每667m2可增产30kg以上。2013年,全市共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14.93万hm2,总计增产6.72万t,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市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奠定了基础。
1.2 玉米产量构成好于往年 由于玉米适时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后期光热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玉米子粒成熟度显著提高,灌浆程度明显好于往年。从玉米产量构成来看,产量三要素特征2013年与上年相比表现为“三项全增”,即667m2穗数4 144.5穗,较上年增加89.5穗,增幅2.2%;穗粒数429.2粒,较上年增加8.4粒,增幅2.0%,百粒重33.4g,较上年增加1.6g,增幅5.0%。从分析情况看,在产量三要素中,百粒重增幅较大,对产量贡献也最大,是安阳市玉米增产的关键。
1.3 玉米增收效果显著 玉米适当晚收不但可以延长子粒灌浆时间,提高玉米产量,而且可以增加蛋白质、氨基酸数量,提高商品质量。此外,适期收获的玉米子粒饱满充实,子粒比较均匀,小粒、秕粒明显减少,子粒含水量较低,便于脱粒和储放,商品质量会有明显提高。按照当前玉米价格折算,2013年安阳市玉米平均增收63元/667m2,总计增收1.41亿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在保证玉米灌浆时间,提高产量水平的同时,也有效推迟了小麦播期,较好地解决了小麦早播问题,对统筹全市夏秋茬口,实现夏秋双丰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安阳市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主要措施
2.1 通过强化技术指导,增强推广的科学性 在全市开展了以“迟收十天秋,多打百斤粮”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围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实行专家服务团包县(市)、高级技术人员包乡(镇)、市县农技人员包村(户)的技术责任制,指导群众科学掌握收获技术要领,切实做到适时晚收。同时,全市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活动,大力推进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推广普及。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三秋”期间,全市出动各类技术宣传车200余辆,印发技术明白纸10万余份、技术模式图2 000份、技术手册1万册以上,开展各类技术指导培训4 500场次以上。
2.2 通过样板示范带动,增强推广的积极性 为充分发挥玉米高产创建和高产攻关示范体系的样板和引领作用,安阳市把适时晚收作为玉米后期增产的关键技术纳入对全市项目县(市)的考核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对全市55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展示田”和“十亩高产(超高产)攻关田”进行分包,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做到玉米适时晚收,有效推动了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全市55个示范方基本做到了100%适时晚收,收获时间普遍推迟至9月底至国庆节期间,较常年推迟7d以上,有效克服了后期低温寡照和熟期推迟等不利因素影响。据农技部门测产调查,2013年安阳市共承建了11个农业部和河南省下达的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任务,11个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758.9kg/667m2,全部完成单产700kg/667m2的预定产量指标,其中,内黄县张龙乡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802.5kg/667m2,突破800kgg/667m2大关。
2.3 通过强化涉农部门配合,增强推广的协调性 为加强部门配合,确保各项职责落实到位,“三秋”期间,安阳市农业局积极主动加强与气象、农机、水利等相关部门的协作联系,及时通报信息,并编制玉米适时晚收技术要点和技术提醒信息,通过气象短信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指导群众抓好落实。同时,还主动联系农机部门,结合玉米高产创建和高产攻关竞赛活动,组织农机农资专业合作社,按照适时晚收技术要求和当地秋收进度统筹安排机收作业,通过提高集中作业时间和进度,为适时晚收技术的开展创造条件。
2.4 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增强推广的广泛性 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确保宣传有深度、有广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播途径,对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重要意义和技术要领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与报导。与安阳日报和安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门合作策划了“玉米晚收能增产”系列专题报道,全力助推玉米晚收技术普及和推广,并先后开辟了“玉米晚收能增产,干群协力来实现”、“不投工、不投钱,玉米晚收能增产”和种粮大户谈玉米晚收成功经验等系列报导。在玉米成熟收获期,播出“不忙收、不抢种,玉米增加千粒重”的专家访谈。同时,还与电视台、电台、安阳网、手机报等诸多新闻媒体进行协作,就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同期宣传报导。endprint
3 进一步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看,由于气象因素复杂多变、耕地面积扩大接近极限、玉米品种更新较慢等诸多因素影响,短时间内玉米产量不会大幅提升。而不用增加任何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仅通过延长玉米生长期、增加玉米灌浆时间的适时晚收技术,将是当前增加玉米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3.1 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在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推广中,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是关键。这是由于一方面农民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受“粮价低”的影响,部分农民认为晚收推迟外出打工时间不划算,存在早收割、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的思想,这影响了全市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推广。因此,要建立组织专家讲师团进村入户讲解,向农民宣传晚收的好处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他们的观念,让农民自觉应用晚收技术;同时,要继续加大对粮食高科创建工作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项目的投入力度,把新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纳入考核评奖指标,强化高产创建的示范引领功能,切实提高这项技术的推广普及率。
3.2 加强技术指导,广泛宣传 要充分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既要制定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技术方案、生产指导等活动,又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培训,通过座谈交流、现场示范等,手把手讲解玉米早收“杀青”的危害及玉米成熟的标志,让农户直观了解玉米适当晚收增产技术。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覆盖范围全、导向作用强、受众群体广、影响力量大的优势,打破推广瓶颈,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现场指导、印发明白纸等多种有效途径,切实把技术措施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上。力争用3~5a时间,实现超高产攻关有新突破,大面积均衡增产再上新台阶,带动全市再就业单产突破500kg/667m2,总产跃上160万t大关。
3.3 强化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最强的工作,部门协调配合很关键。因此,应建立农业、农机、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统筹规划,共同推动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在生产上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推进全市夏玉米栽培与耕作制度改革,实现夏秋一体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粮食生产领域的土地流转、土地代管(托管)和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加快建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对“耕、种、管、收、储、加、销”全过覆盖和全方位服务,着力推动安阳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转型。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