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2015-01-08 11:14杜凡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列宁生态文明

杜凡

摘要: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辩证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合理计划分配资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主持制定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文件等等。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结合我国当前生态形势, 认真研究和贯彻这一思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列宁;生态文明;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體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倍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搞好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列宁生态文明思想梳理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在一些报告和讲话中对此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归纳起来,列宁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中明确指出过度放大自然力量是不科学的,以前原始人从自然界中无偿获取必需品是当时生产力决定的,对于现在来讲只是一个拙劣的童话,在那个时代,原始人生存条件很困难,需要跟自然作斗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存下来,面对野兽、自然灾害的伤害不得不采取措施,现在工人们所面对的环境比之前更糟糕,虽然自然界所带来的影响小多了,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受到的压迫也无法想像。不过他也肯定了自然环境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工人们的劳动是替代不了自然的,我们现在只能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借助机器和工具等减少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列宁在哲学笔记还有“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以及“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

1.2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对社会生产目的的要求相一致,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导致财富源泉的枯竭,导致农业中土地的枯竭和工业中工人的枯竭。”[]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大家的需要,还要能够给大家带来全面自由和充分福利,促进大家向前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产上,这是满足一切条件的基础,也是区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差别。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生产的目的,即意味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推进中需要摈弃过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列宁在《省苏维埃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列宁指出“把一切资源有组织地转到苏维埃共和国手中,并严格地有纪律地支配它们” []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道路自信,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

1.3提倡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阐述资源循环利用思想

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面临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困境,当时生产资料极度紧缺,人民吃不好穿不暖,整个社会陷入生活困难。列宁为了大家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观点,并表示在任何一个时期,国家政府机关都要做到精简,能节约的尽可能的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列宁针对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批判,认为要坚决同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斗争。

开源节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节流,但是更重要我们还要开源,循环经济就是我们生态资源开源的重要措施,列宁在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批判中对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阐述,他说道: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非常迫切的想逃离这个地方,只要有可能,都希望抛出城市去喝一口甘甜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列宁的话语中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厌恶,他从人造肥料的角度进一步从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为了合理地利用对于农业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别是人的粪便, 也要求消灭城乡的对立。”“十分明显, 人造肥料代替自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 的事实, 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自然肥料白白抛掉, 反而染污市郊和工厂附近的河流和空气, 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 在一些大城市周围也有一些土地利用城市的污水, 并且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好处, 但是这样能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为了反驳考茨基, 切尔诺夫先生恰恰选了这样的村庄做例子, 那里由于位置靠近城市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对农业进步的障碍。资本主义使农村日益荒凉, 使人口集中于城市, 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丧失了大量的自然肥料, 但是与此同时, 微不足道的市郊农民却依靠他们位置的优越而获得特殊的利益, 依靠多数人的贫困而发财致富。上面说的村庄, 每年用41 000马克向邻近3个城市的卫戍部队购买厩肥, 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购买污水……因此这种村庄有这样高的收成是不足为奇的。”[]

1.4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肯定科学技术在资源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在《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中认为:“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强调: “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在其论述中对劳动生产率表现出高度重视,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知识体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写到,当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拥有很多自然资源,比如在乌拉尔一带有很多矿石,在西西伯利亚储藏着很多煤,在东南部地区埋藏着很多石油,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等等。通过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挖掘它们肯定可以创造出很多财富,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性,他强调:“由国家动员一切农艺人才来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针对农业列宁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提出:要督促领导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检查农民土地情况,调整不合理的土地结构,清除零散土地现象,方便农民使用;帮助农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不科学使用耕地;给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和肥料,促进增产增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列宁在针对当时苏联类似状况时认为:“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

1.5推进自然保护立法,主张改善人居环境

前苏联成立后,列宁很早就看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为此签署的法令多达200 多件,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加下, 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就立即制定和通过了一批保护土地, 地下资源、森林、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和自然遗迹的法律及文件。1917年4月24—29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土地法、改良土壤发、卫生法等问题。[]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 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由列宁草拟的《土地法令》,《土地法令》乃是苏联自然保护立法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它首先废除了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私有制, 宣布其为全民所有的财产, 受到苏维埃国家的特殊保护。这样, 由于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国有化, 就为苏联的自然保护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列宁对国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状况高度重视,1918年4月9日列宁在接见从彼得格勒来的科学院院士谢·费·奥登堡等时同他们谈到科学院进行苏维埃俄国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决定以及科学院主持或制定的各种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同年5月11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法令,5月14日又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基本法》草案,随之于5月27日颁布了《森林法》, 開始对森林的保护和利用加以法律调整,1920年4月20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地下资源的法令草案,同年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地下资源的特别法令》。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气象站的法令》、《关于全国性疗养区管理的法令》和《关于自然遗迹、花园和公园的法令》。前苏联在成立初期非常困难的年代里,在饥荒蔓延和国内战争时依然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自然保护法体系,这些法律充分反映了列宁对生态自然的科学态度。

列宁在革命最紧张的时期仍然对人民生活细节问题非常重视,1919年11月8日列宁主持工农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成立全俄卫生状况改善委员会,列宁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一文中说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卫生法和住宅法的问题,在该材料中,列宁认为应“颁布卫生法规,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中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并把卫生工作交由工人组织选出的卫生监督机构管理。同时配套住宅法规,并设置由工人组织选出的住宅检查机构(检查住宅卫生状况)。”[]1920 年5 月25 日, 列宁在《对正确分配劳动居民住宅的办法的法令草案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卫生状况的重要性: “应当责成各地方卫生局(+劳动人民委员部)①颁布必要的规章制度; ②对不讲清洁等行为加以惩罚, 拘留在一个月以内的和强制劳动在两个月以内的不用审判; ③对保持清洁组织群众性的监督( 通过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下设的特别队) 。”[]

1.6重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参与成立环保协会

近10年来,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1917年,列宁参与成立俄罗斯自然保护协会,提出要把环境保护看成是一种美学的、伦理的、文化的、爱国的努力和行为,并建议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给民间组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支持及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平台,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在当下的中国,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一个有着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的要求。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中国的生态文明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多元化生态文明治理主体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高,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才有可能建立,人民群众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力量,这其中包括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治理中所要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列宁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他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2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列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尽管由于列宁过早去世,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但是,列宁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对于今天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要上升到思想意识的系统理念高度,习近平曾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这不仅仅是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扭转我们思想观念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所以要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我国以开发和发展为名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所见,违规围湖造地、填湖造地,还有以“楼市化”偷换“城市化”的现象仍顽强地存在,2014年5月13日深圳暴雨后出现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458辆公交车运营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深圳机场累计取消进出港航班48个,广深线动车全部停运,深圳西站部分列车晚点;航班延误取消超200架次。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针对城市暴雨成涝的现象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种种现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为了顺利推进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目前社会有“新自然崇拜论”观点的存在,极端环保主义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这种极端理论的认为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的,是至上的,认为自然是不应该被利用和开发的,盲目的反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支持原生态、有机农业,把地球视为比人类更为重要的目的。这种极端的观点与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相驳,我们应警惕这种对自然力量过度放大的观点,避免陷入自然崇拜唯心论的泥沼之中。

2.2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措施

列寧关于生产目的和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思想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过去我们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我们以最大限度压榨自然资源能量为生产目的,只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漠视我们的粗放式生产和资源使用已经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构成了危害,目前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唯GDP论,要求我们全面制定资源分配和利用方面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按照根据制度来执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了。

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导致浪费严重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建立节约型与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大战略任务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关系到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从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性统筹性谋划,以调整转变产业结构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2014年5月13日新华社报道在广西柳州市新兴工业园一企业建设“楼顶田园”面积约3亩,种有水稻、蔬菜、荷花,养有荷花鱼、田螺等。酒厂产出的酒糟可作为作物的肥料得以高效使用,楼顶作物本身还调节了车间内的气温,利于该酒厂酒类的生产和储存。这种“楼顶田园”将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合理利用空间提升了效益,展现着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于绿色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2.4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利用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必然途径

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的必然途径,较低劳动生产率意味的是用高消耗来换取低收益,中国科学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这深刻的反映了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从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角度看,主要应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通过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依靠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样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5生态法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制度保障,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直接体现

生态文明写进我国《宪法》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生态文明立法规范人类文明活动,减少或摒弃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行为,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不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牵系全人类命运和延续的头等大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等有显著区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有理论思想、机构人员组成、法律规章制定、制度协作运行等相关要素组成一整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体系。[]而以往的相关概念只是具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当下应更加注重于生态文明治理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具体微观表现,人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我们必须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国情,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扶贫开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我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2.6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趋势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党方方面面,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纵向治理体系观点,传统纵向治理体系中的各部分各自为政,部门化倾向严重,无法实现整体协同化的治理格局,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构建必然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内在诸多要素相互关系的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通过各要素的互动和集合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会公报多次提到治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我们在生态治理中,由以前刚性的、强制的、单向性的运作模式开始转向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模式。意味着我们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

基于治理理论的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培育和壮大包括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非政府的主体,同时这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及公民个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作的建设体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倡导社会责任和培养公共人文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其他主体良好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营造成网络化治理环境,促进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供给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切实弥补政府在这块上的缺失。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绿色、低碳观念。增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逐步祛除“凡事找政府”的惯性思维,强化自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198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五、六、三十七卷

[2]列宁.列宁全集[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卷

[3]列宁.列宁全集[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三、五十五卷

[4]列宁.列宁全集[M].198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

[5]列宁.列宁全集[M].1987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十三卷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200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7]列宁.列宁文稿[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卷

[8]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M].第二版.彭卓吾译.北京:北京图书案出版社,2002年

[9]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2000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10]孙春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9.11

[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1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13]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10.27

[14]许耀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J].理论探索,2014(1)

[15]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6]田猛.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0.3

[17]王树义.苏联自然保护立法及立法体系研究[J].法学评论,1991.3

[19]朱京玉.列宁经济正以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列宁生态文明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