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桥 金 雅 黄磊瑛 赵 青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丙类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高,近年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部分病例在1 w内痊愈,预后良好,少数病例进展迅速,可发生肺水肿、肺出血、脑膜炎、脑干脑炎、循环障碍等,危及生命[1],影响儿童健康。手足口病目前临床尚无高度特异性、疗效显著的抗病毒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2-3]。因此,本次研究中,选取2010 年1 月1 日~2014 年11 月31 日期间我院的140 例手足口病患者,并对其早期应用甘露醇进行了集中分析,初步效果较为理想,现整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 年1 月1 日~2014 年11 月31 日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40 例手足口病(第2 期及第3 期)患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 例)和实验组(100 例)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龄6 个月~4 岁,平均(30.9 ±4.8)个月;实验组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龄7 个月~5 岁,平均(30.5 ±4.5)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病至入院天数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符合研究标准。纳入标准要求如下[3]:(1)诊断标准及临床分类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确诊手足口病患儿;(2)具有以下早期识别特征者: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③呼吸、心率增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所有患者根据黄立民2002 年分期法,患儿均为2 期。(3)排除非脑型手口足患儿及基础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糖尿病、肺发育不良等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被给予常规治疗,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每次10 ~15 mg),并配合一般治疗,包括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充足休息、饮食清淡、皮肤和口腔护理,结合患者的体温、内环境状态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甘露醇治疗(每次0.5 ~1.0 g/kg,4 ~8 h一次)。实验组中,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每次0.1 ~0.25 mg/kg,12 h 一次)。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于治疗3 d 后停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并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两组患儿,若进展成危重型时加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呼吸机机械通气,强心等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疗效指标主要分为临床指标和治疗结果两方面,临床指标包括: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高血糖好转时间。治疗结果包括:进展成3A 期或3B 期率及死亡率、住院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5.0 软件,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均以(%)表示,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消失时间,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病情进展率、死亡率分别为4%、2%,低于对照组,治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症状相关指标消失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儿症状相关指标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例数神经系统症状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血糖白细胞退热时间对照组403.5 ±0.822.9 ±0.714.5 ±0.584.8 ±0.674.2 ±0.42实验组1001.70 ±0.751.1 ±0.582.9 ±0.593.3 ±0.432.7±0.16
表2 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s,n(%)]
表2 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s,n(%)]
组别例数进展成3A 期或3B 期住院时间/d 治愈死亡对照组406(15.0)8.2 ±3.628(70.0)8(20.0)实验组1004(4.0)7.5 ±3.594(94.0)2(2.0)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为10%(4/40),实验组的不良反应为12%(6/50),P >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在短期内可造成大面积流行,其中最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 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 型(Enterovirus 71,EV71),以发热和手、足、臀等部位的皮疹及口腔溃疡性疱疹为主要特征。EV71 有明显的嗜神经性,主要侵犯脑干,神经系统受累比例较高,少数病例发病急,进展快,可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及脑干脑炎等,病死率高[4-5]。2011 年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 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 年版)》,将EV71 感染分为5期:第1 期为手足口出疹期,第2 期为神经系统受累期,第3期为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 期为心肺功能衰竭期,第5 期为恢复期[5-6]。手足口病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一旦出现危重症,死亡率极高,如何阻止手足口病由重症发展成危征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从第2 期发展到第3 期多在1 d 以内,从第3 期发展到第4 期有时仅为数小时[6],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治疗极为重要[7-9]。有证据证明,EV71 可通过直接感染和免疫损伤机制导致脑干、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损伤,激活中枢交感神经通道,引起儿茶酚胺短时间内大量释放,造成心肌损伤、内分泌变化、血液系统变化及肺水肿,出现心肺功能衰竭[10]。回顾5 年来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自2013 年以来,一旦出现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识别特征,立即尽早应用甘露醇治疗。可能与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阻断交感神经通道,阻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有关。
在戚丽等[11]的联合报道中,重症手足口病经地塞米松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后也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甘露醇可有效消除颅内水肿,从而降低颅高压,且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高热症状,并保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同时免疫抑制和避免脱髓鞘反应均可帮助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此外,地塞米松因具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和组织半衰期,从而确保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从早期阶段向重症期平稳过渡,临床效果明显。刘晟等[12]也报道,采取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积极联合干预治疗,能有效阻止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向危重症发展,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是正向的。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高热、肢体抖动、惊跳、呕吐、高血糖、高血压)明显较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患儿缩短,且进展成危重症的患儿和死亡率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地塞米松不仅对发热有很好的控制,并且有抗炎症、改善神经传导之功效,有效降低颅内压、消除水肿,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减轻病情[13-14]。
综上所述,对于手足口病的患者早期使用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能够起到很好的疗效,能促进患儿症状尽早缓解,防止病情向危重方向进展,可于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以提高手足口病抢救的成功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 -1474.
[2] 李 萍,何培安.探讨小剂量甘露醇在手足口病恢复期出现易惊时的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8):156.
[3] 朱 海. 重症手足口病89 例治疗体会[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7):395.
[4] 尤海章,储 矗,季 伟,等.手足口病139 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4):4469 -4470.
[5] 吴娴波,钟艳云,曹宇娟,等. 广东EV71 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6):999 -100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 肠道病毒71 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 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578 -1313.
[7] 张玉榕,史继利,周梅青,等.肠道病毒71 型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179 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8):881-883.
[8] 陈 颖.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322 -323.
[9] 郭耿龙,吴令杰,陈瑞烈,等.358 例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系统损伤临床特征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5):2289 -2291.
[10] 何颜霞,付 丹,操德智,等. 重症手足口病分组监护治疗80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38 -343.
[11] 戚 丽,路 中,孙广洪,等. 重症手足口病108 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23):71 -72.
[12] 刘 晟,潜丽俊,蔡海芳,等.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895 -2896.
[13] 陈健青,蔡 清,夏国波,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观察[J]. 现代医院,2014,14(12):51 -53.
[14] 陈建欣,谢 城.高渗盐水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作用[J].现代医院,2014,14(8):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