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08上海总部联合评选出“2014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大事件”:1.国内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开建,集疏运体系进一步优化;2.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中海环球”轮首航上海港;3.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 000万人次;4.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亚太中心、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功能性机构接连落沪;5.启运港退税试点扩围,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业务实施;6.海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齐头并进;7.自贸试验区推动港航业扩大开放,首批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在沪成立;8.航运金融加速跑,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航运保险协会条款相继推出;9.邮轮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吴淞邮轮码头二期工程获批;1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首次发布,上海排名第七。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巡视员李青平近日在交通运输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北斗系统的精确度达到10 m左右,速度的精度达到0.7 m/s,精度非常高。按照国家计划,将在2020年完成全部30多颗星的发射,现在已经有了16颗星。李青平介绍,海事卫星要成为国际性的定位导航系统,在国际上有具体的要求,需要经过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我国北斗系统是在2014年11月第94次海安会上,按照国际海事组织2011年的标准,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大会讨论、批准,成为可以用于国际定位导航的海事卫星系统。李青平说,北斗系统通过国际认可后,可以加装在商用民船上,用于导航和定位。由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其他国家的船舶也可以使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有着完全的自主产权,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斗系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一个巨大进步。
2015年1月22日,七○一所“小型无人水下航行器样机”等3项UUV背景研发基金项目顺利完成了结题验收,具备了自主开发研制水下无人航行器的能力。该项目是七○一所为抢占市场先机、开拓新领域、培养设计团队而开展的研究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的研究概念、原理及方法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七○一所项目组从零起步,认真筹划,论证、研究,结合无人水下产品的特点,攻克了无人控制、模型试验及总体集成等关键技术,历经2年,成功完成了实物样机的研制。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服务平台近日正式上线运行,社会公众可通过登录互联网网页或下载注册移动客户端免费使用该平台,了解和掌握航行于我国沿海和内河水域船舶实时动态数据。据了解,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可提供我国及全球部分水域的船舶交通实况的综合服务。初步估算,社会公众可掌握日均船舶数量3.5万艘的动态数据,了解和掌握船舶交通流密度,并可按需以单船或组合方式查询船舶相关信息,包括船的实际位置、航速和船名、船舶尺度等。同时,平台还集成了船舶劳氏数据信息、港口基本信息、潮汐预测信息、气象信息等综合数据,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该信息服务平台首创了陆海图叠加技术实现陆域和水域的平滑融合,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自组船队进行跟踪管理,并将用户关注的船舶动态自动以邮件或短信方式发送提醒服务。该平台还开发了方便、快捷的船舶及港口信息和船舶历史轨迹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功能,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统计报表。该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沿海及内河船舶实时动态权威数据正式对社会开放,是大数据时代加强政府管理和提供社会数据服务的一次实践,其在航运经济、水上交通安全、海洋开发与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全国将实施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为做好从船舶进出港签证到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的衔接工作,中国海事局发文要求于2015年2月10日起,所有国内航行海船以及珠江内河船舶,将按照《国内航行海船电子签证试运行实施方案》(海船舶〔2013〕872号)的工作要求,开展电子签证的注册、申报,全面实施电子签证。
从“交通运输部2014年中国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新闻发布会”获悉,2014年中国共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共2 014次,搜救成功率达96.6 %。2014年是中国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来的第十个年头。全年2014次搜救行动共协调飞机297架次、各类船艇7 477艘次,在中国搜救责任区成功参与搜救1 484艘船舶、15 387名遇险人员,搜救成功率达到96.6 %。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智广路透露,去年搜救中心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妥善处理了马航MH370客机搜寻、接回我国在越南同胞等重特大海上突发事件。2.研究出台了部际联席会议5项工作制度,推进了国家相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一案三制”建设稳步推进。3.积极推进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向社会力量颁发804万元搜索奖励专项资金,能力装备水平持续提升。4.及时更新了国家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库,积极推进中国海上溢油信息共享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北斗的中国海上搜救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等建设项目,指挥体系不断完善。5.积极与东盟国家展开海上搜救的双边、多边合作,成功举办了“2014年海峡两岸海上联合搜救演练”,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突破。
日前,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设计的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出征远洋,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海洋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域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科学考察任务。作为目前国际深海探测研究的热点,本次科考将填补我国在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深海海洋科学的研究空白。
据了解,“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7年7月立项,由七○八所设计、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该船长99.8 m,宽17.8 m,总吨位为4 711 t,续航能力5 000 n mile,自持力60 d,最大航速为15.86 kn,于201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被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作为一艘综合调查船,“科学”号具备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5大功能,自2012年9月交付使用后,至今已经航行逾50 000 n 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