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金 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知识产业而言,数字化技术正在彻底变革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伴随互联网技术逐步成熟,高校图书馆也正在通过现代网络技术,逐步改变传统图书情报信息的借阅与传递模式。借助于现代技术,高校图书馆正在逐步将分散与不同载体形式的图书文献资源转变为数字化模式,并将信息存储与传递,使其图书馆的传统借阅与传递功能得以充分外延[1]。
高校图书馆对馆藏传统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有利于用户高效、便捷地查找文献资源,充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尽管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是对信息存在形式的一种改变,目的是提高文献的合理利用率,并未生成新的数据资料。根据1999年国家版权局《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时,应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可以直接向被利用作品的著作权人取得许可,也可以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许可[2]。图书馆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将其提供给读者时,如文献资料仍在保护期内,需要标注文献著者以及作品的相关信息,否则可能侵犯著者的署名权、发表权、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权。因此,高校图书馆将其馆藏纸本文献数字化有可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
高校图书馆以馆藏纸本为主要文献资源,同时,依托学校信息资源平台的现有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采购全球范围内优秀学术期刊出版社的电子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库资源是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项重要补充,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有些读者会对数据库的专业文献进行系统、连续、大批量的集中下载。如此反复操作,将被数据库出版商视为违规使用数据库,数据库出版商禁止用户将数据文献用于任何商业或者其他盈利性用途[3]。高校图书馆在采购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数据库产品时,通常会与数据库出版商签订正式许可合同与相关备案说明,允许用户合理使用数据库信息资源,并针对其使用范围、权限做出合理的限定。
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现代化数字技术来实现文献传递的服务方式。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当读者提出需求时,可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向成员馆提出请求,实现馆际互借的文献传递服务。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做出有明确规定“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4]。高校图书馆利用馆际互借平台提供读者信息资源的服务过程中,若用户对文献资源使用不当,在未经著作人许可,对数据资料进行摘抄、修改或传播,使其成为新作品。此种行为将侵犯著作人的权益,从而引发图书馆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
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馆际互借服务过程中,可利用电子数据库的检索功能为读者提供文献查找与传递服务,利用数据库所提供的“关键词、著作”等字条完成文献信息高级检索功能。图书馆员可根据用户需求,方便、快捷地通过电子数据库查找相关的文献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把信息反馈给读者。同时,外地成员馆也可通过馆际互借联动建设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
在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中,应该组织馆员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在法律的合理范围内合理规避风险,通过法律与法规合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作品的保护期为50年,超过保护期的作品即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对于进入公有领域文献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不会侵犯其著作权。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我国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说明,并参考读者使用文献资源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编制《图书馆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知识产权相关说明》。通过《说明》告知读者如何合理利用电子资源方式来获取文献资料,以及这些文献资料的合理传播范围。用户在使用电子资源过程中,应该有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与义务。
[1]徐迈.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综述[J].数字图书馆技术论坛,2007,27(3):83-85.
[2]陈小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3):24-26.
[3]薛健.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版权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3-5.
[4]刘宇,李雪冰.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及其对策[J].情报探索,2009(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