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误区及其校正修复——以苏州市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2015-01-08 12:23黄晓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苏州市苏州人力资源

黄晓梅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24)

1 人力资源的含义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这部经典著作中,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涵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具有一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人力资源还有与其他任何资源都不同的一点,对于自己要不要工作,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在1973年出版的《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这部著作中,提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设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

当前,在这个竞争激烈、急剧发展的社会中,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对促进经济进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及吴晓波对于“创新性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才创新的需求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源这一概念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但是人力资源能否有效地管理仍然是决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江泽民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曾经深刻指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物资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做支撑。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哈佛同样有句名言: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领导层和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努力成为善于开发人才资源的工程师。可见,人力资源建设的成败关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发展的成败。

尽管人们对人力资源的概念有不同侧重的理解,但对于人力资源内涵的认识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本;②作为一种资本,他与其他资源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主观能动性。

2 苏州市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苏州市政府逐渐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建设,把人才工作当作重要发展任务,始终把贯彻“人才强市”战略摆在实现“两个率先”的优先位置,苏州市目前越来越能够以其自身的城市优势,吸纳更多的人才为苏州的发展增添力量。苏州紧紧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方针,大力吸纳和聚集海内外的优秀创新性人才到苏州进行创新发展、优化创新环境,提高苏州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努力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己突破178万人,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10年保持在15%以上。苏州“双高”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引进人才14.2万人,其中博士795人,硕士9 562人,本科68 149人;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 463人,新增外国专家942人;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过1.38万人,2012年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2人,实现零的突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总数累计达到105人,继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苏州市已累计建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总数达到187个,在全国地级市列榜首;全市共引进博士后人才76名,累计引进博士后人才330名,现在站博士后180人。在“2011年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统计公报”中,苏州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列全省第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和市委关于 “打造创业新天堂”的要求,2013年底,苏州市政府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苏府[2013]261号)。苏州市人社局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办法》(苏人保就[2013]32号),做出新规定:非本市户籍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及身份证可以到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报名。①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http://www.jshrss.gov.cn/xwzx/gddt/t20130115-120092.htm。

3 苏州市人力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对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及人才市场信息的分析,并结合部分具有代表意义个例的具体分析,苏州市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力资源建设理论的缺乏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苏州市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未能够根据当地的人力及其他条件形成一定的理论,理论指导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实施各种人力资源建设的措施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3.2 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人才发展的理念落后

政府和企业虽然己经对人才发展问题有一定的重视,但重视的程度不够,政策措施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效力。在企业层面,许多用人单位重引进、轻开发,忽视人才资源长期性投资,人才“高消费”现象突出。还有部分企业单位吸引人才的意识较差,对待人才求全责备、论资排辈,无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2 吸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载体缺乏

从总体上看,苏州市缺乏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平且与本地区产业特点相匹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尽管苏州市吸引了相当规模的外资,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企业自有研发中心为数不多。同时本土化私营企业对三资企业的依附度较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偏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从事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本地占有量仅为6 0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8%。此外,苏州市科技研发经费、知识创新人员投入等指标水平与亚洲发达国家 (如韩国)相比较,差距较大。目前,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知识创新经费的投入、知识创新人员的投入、居民申请专利数等指标仅为韩国的25%~50%。

3.2.3 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导向力度还不够,人才开发工作尚处于以分散型、自发性为特征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的整体性人才开发体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人才管理与运行体系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尚未形成协调统一、运转高效、指导有力的人才工作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机制。人才评估的手段和方法仍较单一,尚未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和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3.2.4 人力资源市场化不充分

信息中介、创业支持、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化配置不充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依旧实行的是组织配置,做不到优胜劣汰。还有一些企业既不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应有的工作环境,又不放人才出来,形成了不少“人才花瓶”。

3.2.5 城市实力与产业优势不强

苏州与沿海一些城市相比,无论在城市服务功能是否有利于创业方面,还是在城市大气、水等综合环境是否有利于生活方面,都缺乏优势,这与城市规模偏小、城市自有实力弱不无关系。只有城市发展到具有相对优势的规模,才能较好地发挥出人才聚散效应,为人才留存、发展开辟足够的空间。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建设中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建设理论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正确地把握理论上的误区,实践问题便难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4 针对苏州市人力资源建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迅速提高人才凝聚能力,努力构筑一个与苏州国际国内地位相当,与苏州产业特点、人文特色相一致,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新平台,我们应实施以下四大战略:

(1)重点产业优势人才战略。围绕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外向度和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基地、以及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优关的旅游度假基地的口标,加快构筑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文教和卫生等重点产业人才优势。

(2)从引资到引智的方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加快留学生创业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提升苏州市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施行柔刚并举的招才引智方略,加快引进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力争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赢得发展。

(3)终身教育战略。实施人才终身教育战略加快苏州研究生城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提高苏州市自我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整合苏州市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适应不同人才继续教育需求的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网络体系。加快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促进培训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4)发展环境优化战略。根据本地实际实施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战略,实行有利于人才引进和稳定的相应政策,突破人才队伍建设中人为的和体制性的约束,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5 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市的人力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是影响苏州地区有效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会阻碍该地区的发展,因此,希望苏州市政府及领导者能够对于这些问题给予重视。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54.

[2]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M].英国:不详,1973.

[3]李忠民.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谭卫忠.国际化背景下的苏州科技创新人才现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5]童举希,施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6]陈岗.苏州市建立创新型城市与企业人才管理[D].苏州:苏州大学,2007.

[7]张厚和,方培华,孙伟,等.苏州市人才发展与GDP相关关系及行业人才需求研究 [J].苏州大学学报,2004(1).

[8]2006年度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R].苏州:苏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006.

[9]王建玲,刘思锋,邱广华,等.苏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及供给预测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11).

[10]81 人“千人计划”专家数苏州居地级市之首[N].苏州日报,2012-03-21.

猜你喜欢
苏州市苏州人力资源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苏州一光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十二忆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