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李继鸿
近年来,关于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的安全性和人性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于婴幼儿用药及药品包装的探索相对较少。0~3岁为婴幼儿时期,在生理上,婴幼儿免疫力薄弱,生病吃药是常事;在心理上,婴幼儿还无法理解“病了需要吃药”。因此,对于婴幼儿家长,在婴幼儿生病时,喂药就成为了一项重任。所以,如何从药品包装的角度减轻家长喂药的负担和婴幼儿服药的痛苦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当前婴幼儿药品及包装的不足之处,对婴幼儿药品包装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士对这一特殊群体用药及包装的重视和思考。
婴幼儿药品及包装的不足之处
1.片剂、颗粒及粉末状药剂
片剂药品使用时,医嘱用量一般都是1/3片、1/4片,但家长通常很难将药片均匀地分成几等份,而且药片分开后还必须研磨成粉状加水调匀,然后用小勺喂服,过程太过繁复。
颗粒及粉末状药剂比片剂要方便一些,但仍存在需要将一包药剂分几次服用的问题,在分配时难免不均匀,而且也需要加水调匀,有些粉末不完全溶于水,会沉在勺底,导致婴幼儿在服药时不能完全服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为满足婴幼儿的口感需求,药品表面都会有一层糖衣,而且颜色非常鲜艳,容易引起婴幼儿的好奇心,而药品包装一般为袋装,需要几次才能将内装药品完全服用完,因此当家长忙于分药时,稍不注意,婴幼儿就很有可能误食已经打开的包装中的药品,造成生命危险。
2.液体药剂
与片剂、颗粒及粉末状药剂相比,液体药剂在服用时方便得多,直接用小勺喂服即可,而且现在的液体药剂包装上一般都附有刻度,在用量方面能够把握得更加准确,只是在量取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无法一次性量取准确,量多了只能把多余的药剂倒掉,产生浪费,量少了又要增加喂药次数。对此,一些液体药剂包装做了改进,随药品包装附赠喂服量取功能合一的小滴管。这种滴管不仅可以准确量取药剂,还可以直接放入婴幼儿口中进行喂服,但仍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
(1)每次喂完药后,都需要将滴管洗净、晾干、收好,以防下次量取时污染药物。这就增加了喂药程序,在人手不够时,家长喂完药之后,往往因需要安抚婴幼儿情绪而忘记将滴管洗净晾干,或者没有将滴管放置在合适的地方,导致滴管无法再次使用。
(2)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有的已经开始长牙,用滴管喂药时,婴幼儿很有可能会咬住滴管,而滴管较为柔软,可能会被婴幼儿咬出缺口,存在使用隐患。
(3)婴幼儿行动能力增强后,喂完药后可能会将滴管拿来玩耍或者乱扔,导致滴管无法继续使用。
婴幼儿药品包装结构改进设计
1.具体改进设计方案
(1)单个药品包装容积设计减小至适合婴幼儿一次服用的药量。一般用于婴幼儿的药品,颗粒或粉末状药剂每次服用量为3~6g,液体药剂每次服用量为3~6ml,以此为参考,改进后的药品包装容积约为8ml,结构尺寸设计如图1所示。
(2)婴幼儿口腔生理结构及习惯特殊,其口腔容纳有限,而且吸吮动作明显,为满足婴幼儿特殊的服药需求,将婴幼儿药品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滴管胶囊状。目前,市面上的滴管胶囊式药品包装结构为直开口式,在喂药时,药剂会直接喷向婴幼儿的咽喉位置,在婴幼儿抗拒喂药时,容易发生呛药。为防止此类危险发生,在婴幼儿药品包装结构改进设计中,将直开口式改为侧开口式,挤压时药剂会喷向口腔两侧,不仅不会发生呛药,药剂也很容易喂入婴幼儿的口中,减少婴幼儿对喂药的抗拒,侧开口造型设计如图2所示。
(3)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为方便婴幼儿家长在喂药过程中拿取和挤压胶囊,将滴管胶囊尾部设计成下凹状结构(如图3所示)。
(4)整体药品包装采用儿童安全型泡罩包装。将泡罩板设计为别插开启式,并利用泡罩板自身的硬度和弹性特性,增加泡罩开启难度,避免婴幼儿用手抠开,且泡罩上部采用较厚的塑料膜,避免婴幼儿用牙齿咬开,从整体上增强了药品包装的安全性。
2.改进设计后的优势
(1)减少喂服步骤。不用拆分和剂量,每次一个滴管胶囊,不仅保证了合适的服药量,而且避免了药物污染。
(2)方便家长喂服。滴管胶囊尾部呈下凹状结构,方便家长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挤压而不产生滑脱。喂服结束后,胶囊壳直接丢弃,保证用药安全。
(3)提高喂服安全性。侧开口式药品包装能有效防止婴幼儿在喂药过程中发生呛药现象,保证药剂安全喂入;胶囊采用可食性、遇温水可融化的材料,即使婴儿在喂服过程中发生意外吞食,也不会产生危险;采用儿童安全型泡罩包装,有效防止婴幼儿误食药品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