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
人因思而远慕,形成欲望、心愿,这种急切期待、盼望将来的过程被称之为“虑”。害怕、担心将来发生的事情叫做“忧”。忧、虑都是将来时,而当最终的结果出现以后,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转变:也许喜出望外,也许心满意足,也许事与愿违,也许大失所望。怨恨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情绪和情感。
“怨”的意思就是在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以后出现的失望、不满的情绪。把这种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就是责怪、谴责、抱怨、埋怨。有这种情绪的人被称为怨妇、怨偶。长期不满的积累被称为积怨。“怨”的反义词是“恩”,也就是别人做了充分满足自己心愿的事。
“怨”与“愿”同音同源,愿说白了是人的妄想,而妄想能否变成实际,又取决于很多条件。从佛学理论来讲,心愿是因,客观条件具备是缘,因缘和合才会有果。可惜很多人都在真诚地发心许愿,却不去顺应自然规律与积极创造条件(结缘),而客观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会发生。等不如意的结果出现了,有怨天尤人的,也有自怨自艾的。
人生天地间,被父母抚养成人以后就当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能从精神、物质上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别人的帮助应该本着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的态度,这样期待值降下来,失望就少一些,怨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是,老子所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生活毕竟是不现实的。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注定要与别人发生关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所付出,就有所期待,有需求,也就会有不满。如果善于调节这种关系,就能化解怨恨,走向圆满。
从基本层面上来讲,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应当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理想和追求。饮食自不必说,饥就是胃中无食,是不饱不满,就是怨。男女之事是性欲、情欲相互满足,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免不了男旷女怨。
中国古代诗词有一类被称为闺怨诗,都是抒发居家妇女的性欲、情欲得不到满足的感情和情绪,代表作就是王昌龄所作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嫁娶之前了解、考虑好了,也就少些埋怨。
从中医诊断来讲,怨和哀一样都是虚症,应当用补法。急则治标的话,化解怨的方法就是去尽量满足人的欲望,虚则补之。但是有的怨源于心火、欲火过于亢进,与现实反差过大,从缓则治本的角度考虑,还是让我们降格以求,不要过于攀比、贪婪为好。
恨是遭受别人侵犯、伤害以后出现的想报复、反击的心理情绪。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被伤害、侵犯以后生恨,有的人会忍气吞声,有的人就恨不起来。也不是所有有恨的情绪的人都会付诸行动去反击、报复,有的人只能怀恨在心、隐忍不发。这与人的性情、气力以及外部环境都有密切关系。
“恨”的反义词是“爱”,都是付出,只是付出的内容不同。有趣的是爱恨情仇看似对立,却可以相互转化,交织难分。比如性交,可以是做爱,也可是强奸,一个是示爱,一个是泄愤,对立统一到了极点。
怨是不满,而恨是反弹。一虚一实,二者截然不同。恨是双刃剑,不发出去伤敌,就会留积伤害自己。化解恨的方法只能用泄法,也就是让恨释放出来,这样因怀恨在心而产生的恶毒的心境才会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反击、报复伤害侵犯自己的人。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的话,中医通过调理气血也能达到解恨的效果,比如中药合欢可以蠲愤,化解仇恨心态。宗教的说教也能达到类似的目的,比如耶稣教导信徒去爱自己的敌人,佛家教导众生消除嗔恚之心,等等。
用模拟的场景,使用假想敌,调整自己的情绪,运用想象融入发泄仇恨的情景氛围之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古代人们观看角斗士血腥厮杀,现代人观看拳击、斗牛、足球、橄榄球比赛,等等,都是疏泄仇恨的有效方法。日本的一些公司还建立了情绪发泄室,人们在屋子里摔盘砸碗,棒击仇人画像,等等,有效地缓解了员工的压力。
总的来讲,最高境界是不生恨,看开世事,不以被人伤害、侵犯为意。其次就是顺其自然,不与之较劲,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不应把自己的一生甚至子孙家族的一生陷在仇恨之中,而忘记了美好的生活。再次的选择就是怀恨在心,苦心经营,卧薪尝胆,一朝复仇泄恨。最坏的情况就是心怀恨意,终生不快,遗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