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摘要:公共艺术是当今城市中日趋重要的一种文化形式,将其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实施公共艺术规划设计是使公共艺术建设符合具体城市要求、形成完整和谐的城市空间景观体系的有效机制,也是公共艺术作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以构建城市特色形象为指南,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归依,可使公共艺术发挥最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助于塑造魅力独特的城市特质,改善环境空间和人的生活质量,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规划设计;城市发展;城市特质;公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Public Art Planning Design Viewed from Urban Development: Taking Hefei as an Example
SUN Xiao-ling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Hefei Teachers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09)
一、以构建城市特色形象为指南
(一)挖掘城市特质,展现独特城市文化
合肥具有20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在经济、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当今合肥影响较深的历史文化要素主要有“三国”,北宋包拯,清李鸿章“淮军”等文化影响。合肥是首批国家级“园林城市”之一,有着优良的城市环境,淝水穿城而过,环城公园似翡翠项链,逍遥古津、教弩梵钟、包河秀色、蜀山春晓,徜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合肥还具有科研和教育优势,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作为安徽省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合肥人文荟萃,道家、徽学、建安文学、桐城文派、徽剧、黄梅戏、花鼓戏、老庄文化、新安画派、新安医派、文房四宝、徽菜等安徽地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今天仍以各种形式在这里被传承发展。今天,合肥已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合肥的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分为8个部分,每个区域都有清晰的特色功能定位和发展要点,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依托科教、园林、省会等优势资源,把合肥建设成滨临巢湖的生态型现代化大城市,重点打造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合肥人文底蕴厚,科教气息浓,自然环境美,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合肥城充满活力,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历史文脉是城市发展的痕迹,自然所赐城市属性是城市天然的本质魅力,它们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地域环境及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个性。安徽地域文化对提升合肥特色,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影响力意义重大。科教园林,合肥当下发展,未来愿景……,规划部门应梳理挖掘这些城市固有文化特征,归纳提炼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结合当下合肥城市规划定位和区域功能特点,通过公共艺术题材选取的分类分层、分区分线,艺术品设置地点的分布,载体类型、数量、体量、材料等要素的控制,用艺术的语言、变化的风格形式创造具有丰富内涵和解读的公共空间环境,有序生动地展现合肥的历史文化、环境特色、当代新颖文化和未来理想文化。
(二)拓展公共艺术负载形式,塑造城市集合印象
目前,合肥市公共艺术载体形式单一,除少数公共空间设有雕塑、壁画、景观小品,城市公共环境的其他构成要素大多形式单调、贫庸甚至粗陋,难以形成整体的环境文化氛围。雕塑、壁画、景观小品往往可以形成人们视觉中心和话题,而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艺术化处理,不仅可以方便市民生活,促进信息沟通,还从细节上对环境和景观塑造做出有力补充。艺术化设施同样可以其文化内涵、美学设计所传输的信息,反映城市特质,塑造城市形象,人们会不知不觉中接受来自他们的影响。所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载体形式,城市里的电话亭、展示亭、汽车站、自行车停放处、公厕、洗手器、垃圾箱、座椅,路灯等讯息设施,交通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分隔设施,墙面、地面街区商铺建筑环境及其他城市构筑物设施,都可纳入公共艺术的规划管理范畴。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环境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化了的公共环境,合理界定公共艺术,拓展公共艺术表现载体,将城市文化与城市环境细节有机融合,能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塑造整体的城市意象和文化品位,利于城市形成鲜明的形象特色。
二、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归依
合肥的公共环境现状离市民对理想环境的需求有较大距离,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品不论是设置地点、数量、还是内容艺术水准都难让市民满意,充满情趣和艺术气息能让市民休闲、体验的公共环境少,市民觉得公共艺术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承载着“长官意识”“艺术家个性”,体量庞大,形态夸张,与普通人有距离感,难以欣赏亲近。艺术品数量少,老套单调,不好看,破旧脏,没人管。市民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提出具体设想,但他们是城市的主人,规划管理部门应引入民意调查和统计学方法, 重视数目与量化依据, 充分了解公众的感受, 了解他们对公共场所的使用和态度, 在城市居民这个层次上规划公共艺术。把握其内容、构思、形式感等等与当地市民的需求水乳交融,公共艺术尊重民意与地区公众有高度的契合,才能呈现更丰富的社会与人文性质,发挥最大的精神效应。
(一)多元化题材内容
公共艺术既要有文化精神上的引领作用同时又要尊重人性。公共空间人流穿息,面对复杂的人群构成,公共艺术体现恒常的理性和普遍的情怀,共同的审美心理或情感,才有可能与公众互动交流,产生共鸣。题材选取中,那些反映历史、宣传杰出人物、表现地域文化、反映城市精神特色具有纪念性、标志性的题材不仅塑造城市个性,也增强市民的自豪感。此外,那些适合城市人基调,贴近老百姓,反应市民的生活、风俗,小情小趣具有通俗性、实用性、小品性亲切感的题材也是公共艺术题材内容的重要组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反映市民文化的公共艺术与普通人的经验与期待相连,有互动、有共鸣。多元化题材内容提供公众一个艺术的平台来审视公众问题或实现自我表达,同时也造就公众感悟艺术品味文化的空间。endprint
(二)公平的地点设置
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 具共享性,能为普通人创造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机会。公共艺术只有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环境,为市民享用,才能实现服务公众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合肥城市公共艺术品大多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城市广场和公园,居民衣食住行环境中却少有艺术作品。公共艺术规划布局不能只关注城市的“面子”“政绩”, 居民社区、商业中心、街道、校园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也要塑造具有审美性的艺术化活动环境,设置公共艺术来丰富百姓的视觉审美,陶冶人的性情。
(三)开放丰富的艺术形式
城市中大至建筑、街道,小到一个路牌、一片地面铺装都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 他们的审美趣味也趋于丰富多样,显出开放的观念和包容的文化胸襟。合肥现有的公共艺术品中,雕塑壁画为主要形式,这其中写实雕塑占主体地位,艺术种类单调,表现语言陈旧。路灯、垃圾桶,座椅等城市公共设施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和美感,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和品位。今天的公共艺术不再是封闭传统的艺术概念,它可以是雕塑、绘画,也可以是灯光、新媒体艺术、装置、海报等;公共艺术也不再只是孤傲的被陈设观赏的艺术,而应展示出强烈的公共性特征,以开放的形式,提供公众与之互动交流的可能,公众参与过程中得到的那份喜悦和好奇已经使作品体现社会效应。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是观赏,还是实用,一组装置,一把公共座椅,一座喷泉,一段分割设施,只要能传递美感,让市民轻松愉快,感受乐趣体验回味的都是有价值的公共艺术。
现在政治的开明,公众意识的开放,文化环境的多元,新媒介和技术的多样与更新都为公共艺术发展创造提供良好的支撑,城市规划部门应通过管理细则,引导支持多种艺术流派和风格并存,支持创新材料、手段、工艺的运用,注重公共艺术与城市实际功能的结合,注重作品的功能性及参与性,将环境、功能、艺术、文化融为一体,以开放丰富的形式,多样化艺术风格满足公众多角度多层次审美需求、使用需求和文化需求,为大众创设更舒适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四)公平的参与机制
城市公共艺术因其“公共性”它的建设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文化建设部门,也包括城市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企业,更包括广大市民。目前合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模式多是政府或企业推动型,市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与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薄弱,对公共艺术关注程度低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政府没有给市民提供顺畅的参与渠道,缺少合理的参与机制。合肥老城区改造后的女人街, 街西入口的圆形入街小广场上设有标志性雕塑“金梳”,意在表现时尚女性风采,象征商业街的性质。雕塑中12根梳齿半遮半掩形成视觉屏障, 巧妙地规避了街道一览无余的直白无趣,创设了富有想象回味的空间,但由于雕塑对女性丰乳肥臀的过度夸张及色彩的怪异艳丽,大部分民众评价其“丑俗”。如果决策者和创作者在作品即成事实之前就能听到公众的声音,原先很好的创意就不至于功败垂成,这反映了整个建设过公众参与的缺失。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众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意愿和喜好,只有作品与公众高度契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精神效应。(责任编辑:帅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