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李云霄+范玉
摘要: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一门隐性课程是对幼儿进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是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环境,彰显幼儿园的独特风格,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喜爱;而且能扩大幼儿眼界,使幼儿在环境创设的潜移默化下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民族审美观,培养一定的民族情怀,对幼儿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中基于中华文化视野将中华民俗节日、中华饮食文化、中华民俗礼仪、中华艺术、中华人物神话故事和环境创设相结合,以期使幼儿达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感的目的。
关键词:中华文化;幼儿园;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创设;民俗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美轮美奂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形式多样的民族节日、天人合一的民族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认知。并以极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包容性成为抵御外来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幼儿期是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在幼儿园传播中华文化应尽可能以幼儿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让幼儿尽早、更多地接触到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正是这样一种“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一、中华文化视野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园环境创设要考虑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底蕴、气候条件。”[1]中国科学院杨雄院士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意义非凡。
那么,如何把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意境高远的中华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布置结合起来,让幼儿能够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内涵美,继而萌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研究一下基于中华文化视野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以提供策略上的导向性。
(一)体现民族性
中华文化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特点与传统。中华文化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包容性成为民族融合的黏合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存发展的依托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载体。
中华文化精彩纷呈,内容多样,包罗万象。绚丽多彩的民族工艺、雄伟独特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意境高远的艺术作品、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在这些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情。因此基于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着眼于民族性,以此为出发点将中华文化的诸多要素融入到环境创设中。民族性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要选择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内容,重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如对联、工艺美术、汉字书法、诗词歌赋、剪纸刺绣、山水花鸟画作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中华文化教育资源,如剪纸、印染、粘贴、编穿、泥塑、立体穿插、立体纸雕、折纸等形式创设幼儿园民族环境,体现民族性就是要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在内容选择上选择适宜性的、经典的民族文化内容,集中凸显民族精神,抒发民族情怀。如“快快乐乐过新年”主题课程环境创设就可以选择年画《财神到》,渗透中华文化,悬挂鞭炮,张贴对联、门笺,以缀新年。给孩子讲述关于“春节”的习俗,“年”的故事等。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室内外环境、区角环境,以及幼儿园的墙饰等,广播、DVD等播放《春节序曲》,在民乐伴奏下,欣赏剪纸、花灯,品尝民族美食,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各个地区过年的习俗,展示其中的服饰和道具,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自己操作。建构多维的立体的民族民俗环境。
(二)坚持适宜性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有机体通过刺激做出反应,以此来达到适应”。[2]从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通过有机体的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有选择性地融入民族因素能使幼儿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在与墙壁的对话中,在与山水挂图的接触中,在古典诗词歌赋的氤氲中,在与周围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文化环境创设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创设与中华文化教育相适应的大环境,发挥其中的价值,更有必要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中华文化环境创设,尊重幼儿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次和实际需要创设中华文化环境。如:在墙面的设计上,幼儿园的墙面布置要与幼儿的身高适宜,与视线平行。幼儿园环境除了从整体上按理筑魂体现中华文化氛围外,各个年龄也要多彩纷呈,循序渐进,由简入难,和而不同。如幼儿园各班的主墙可以采用民族故事的形式:小班采用体现民族仁义美德的“三个和尚”;中班采用体现民族文明礼貌的“孔融让梨”;大班选用体现民族诚信美德的“九色鹿”。又如在环境创设中融入民间美术,小班可以侧重用纸团、毛线、手指、棉花蘸取颜色染纸;中班可以学习二方连续、简单地对折剪纸;大班侧重于能用几种国画颜色进行简单的造型、构图,表现简单的动物、植物等。再如中华民族有很多的民族故事、神话传说,幼儿对其中的神话人物津津乐道,拍手叫绝:聪明的阿凡提,文明礼貌的孔融,机智勇敢的司马光,舍己为人的海力布等。在环境创设中幼儿园可以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张贴在每个年龄班里,作为每个年级的特色标志。小班用孙悟空的形象代替,中班用哪吒,大班用葫芦娃。幼儿通过了解这些故事人物不断地了解民族故事、传说,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进一步进行探究,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知识,在幼儿欣赏、阅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endprint
(三)贯彻渗透性
在幼儿园中进行中华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渗透的过程。幼儿从早上八点钟入园,到下午四点多离园,在这八个多小时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环境打交道。在幼儿园中创设与中华文化经典内容相关联的环境,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贯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幼儿的入园、离园、就餐、睡眠、洗漱、户外活动、上课中渗透中华文化。对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使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如幼儿园的大厅、走廊,可以选择句式工整、语句简练、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图片、文字,了解其中的小故事并将此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渗透;在操作区张贴展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使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美;在幼儿就餐前的准备时间,教师和幼儿可以传唱民族童谣,手工折纸或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传统儿歌故事如“孔融让梨”、“王二小放牛”、“三个和尚”等;在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幼儿园的墙饰文化,共同欣赏墙饰的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等;午睡醒来的时间又可以和幼儿共同欣赏幼儿园的布艺脸谱、喜庆夺目的民族灯笼、中国结等民族悬挂物,使幼儿在多种感官刺激下,通过听、说、问、闻、望多种形式将艺术的萌芽慢慢渗透到幼儿的心里。
二、中华文化视野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途径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基于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环境创设需选取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脍炙人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情景,在环境创设的潜移默化下使幼儿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让幼儿自然地流露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探索幼儿园利用中华文化创设富有民族文化氛围的环境。在创设时可以将中华节日、中华饮食、中华礼仪、中华艺术、中华人物、神话故事等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加以利用。
(一)环境创设与中华民俗节日文化相结合
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民俗传统等,更是家人团聚体现浓浓亲情的节日,可以说中华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可行的教育契机,以中华节日文化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幼儿园中以节日文化为主题开展环境创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族节日,如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一类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元宵节闹元宵、赏花灯、放焰火、耍龙灯、扭秧歌,体现了中国人的狂欢精神;还有龙舟竞渡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月圆人圆、喜庆丰收的中秋节,登高野游、佩插茱萸的重阳节等等。并且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在所有的节日中又以农历新年最为独特而浓郁。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打扫居室,家人团聚。此外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年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节日抓住有利的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元宵节的时候,幼儿园可以布置成灯会,全园的幼儿、职工参与其中,教师、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角色扮演,逛灯会的人、各种叫卖的人、耍龙踩高跷扭秧歌的人,将幼儿园布置一番,悬挂灯笼、中国结等悬挂物,陈列各种工艺品,搜集关于元宵节的图片资料向幼儿讲解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传统、民间传说。还可以让幼儿和家长进行有奖猜灯谜活动,请面点师傅教授幼儿怎样制作汤圆,家长和幼儿动手制作汤圆。在传统民歌《卖汤圆》中大家一起吃元宵、挂彩灯、放烟火。灯会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学习有关“元宵节”的节日传统、历史渊源,引导幼儿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反映灯会的热闹场景,将幼儿的绘画作品或手工制作品进行展出,使幼儿在民间节日文化环境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国民间节日的欢乐,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了解到节日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环境创设与中华饮食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饮食的民族,在饮食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几乎在每个节日中,都有特定的“吃”的习俗。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春节辞岁吃饺子等等,都是我国节日饮食方面特有的礼俗。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更是讲究色、香、味、型。还有各地的特色小吃,如北京烤鸭、上海的南翔小笼馒头、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太原的刀削面、无锡的糖醋排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特色风味食品,如满族的萨其玛、蒙古族的奶茶、回族的油塔子、藏族人的糌粑、酥油茶等。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十分值得传承。
我国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而一日三餐,是幼儿每天必须要面对的。利用中华饮食文化进行环境创设既取材方便、操作便捷,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利用“粽子”这一传统的饮食为主题创设环境。幼儿园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幼儿吃粽子,观察粽子的形状,制作粽子需要用到的材料,通过观察让幼儿有目的地利用绘画或者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粽子”,指导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以图片或者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将孩子们自己搜集的资料,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艾叶、菖蒲等实物张贴到墙面上,丰富班级墙面。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教幼儿包粽子,使幼儿在与实物的接触中知道粽子原是为了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划龙船表示去营救屈原,而香袋则象征着屈原万古流芳的品德节操。利用中华饮食文化创设环境最为直接的方法是将活动区划分为不同的小区域,如:“茶艺区”可以摆放茶具,让幼儿扮演小小茶客,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特色小吃区”提供各种锅碗瓢盆等炊具、实物的模型,让幼儿扮演小小炊事员,在叫卖中了解食物的名称、食物的分类及做法;“乡土园区”利用农家的草席、藤条、竹子、簸箕、背篓、箩筐做装饰,学习使用小石磨制作豆浆,利用豆子、高粱、玉米等资源装饰墙面。endprint
(三)环境创设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相结合
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家约翰·拉塞尔说:“假如在这世界上什么是可信的话,那就是艺术,正是艺术帮助我们长存。”“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杨立梅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优秀的艺术都是文化的精华,都蕴含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幼儿对艺术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和特殊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优秀的、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利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来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环境素材,而且可以使幼儿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
优秀的、健康向上的民族音乐、民族美术、民族文学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在与环境的融合中传递和体验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形式美、意境美、节奏美和动态美,传达着一种正能量。如:以剪纸作品为素材进行环境创设,我们就可以选择充满童趣,有故事性的经典剪纸作品“老鼠嫁女”。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剪纸作品,设想在这幅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后面隐含着一个什么民间故事,在幼儿对剪纸作品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尝试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表现剪纸作品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让幼儿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涵,随后在艺术课上教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剪纸纹样,学习一些剪纸的简单方法。又如将一些剪纸作品窗花或者门笺应用于环境创设,让幼儿寻找教室中哪些窗花是六瓣花,了解它的对称性;门笺是有几部分组成的,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一定的数的概念而且也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这种剪纸方法。幼儿学会后又可以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展示在教室中,感受中华艺术文化。陈鹤琴先生说过:“通过幼儿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幼儿园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族文化活动室”陈列风筝、剪纸、布艺、皮影、脸谱、织绣、年画等民间作品。班级注重区域环境的创设,以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区域环境分为“工艺坊”、“建筑区”、“市井区”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民族戏剧文化环境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的戏剧,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幼儿听戏、学戏、唱戏,教师可以在班级的某个区角专门设立一个“民族戏曲文化园”,布置一些戏曲人物脸谱形象、戏曲打击乐器、戏曲服饰等,利用视频材料播放戏曲,在区角投放各种材料如脸谱、油彩、道具、器乐、戏服,让幼儿穿戏服唱大戏,合作表演,既可以装饰环境又增强了对戏剧的认识与理解。
(四)环境创设与中华民俗礼仪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赋予“礼仪之邦”的美誉,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良好的礼仪修养,已成为能够促使中华民族世代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中华礼仪发展到现代更多地趋近于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诸如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礼节、礼俗、规矩、待人接物的方法或行为习惯等。此外婚丧嫁娶、生日诞辰同样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礼仪。
幼儿早上八点入园,下午四点左右离园。幼儿的一日活动入园、离园、睡眠、户外活动、游戏、上课、就餐、上下楼,与幼儿的接触、与教师的交流都需要一定的礼仪技巧。基于中华民俗礼仪下的环境创设贵在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营造和谐、友爱、人性化的环境是关键,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场景,并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让不同的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起做良好礼仪行为规范的练习。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并配以语言的介绍,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对文明礼仪知识的了解。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几幅有趣的图片,吸引幼儿通过看图来分析图片上哪些行为是有礼貌的,哪些行为是没礼貌的,并说明原因,使幼儿直观地懂得哪些行为是礼仪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更有助于他们在行为上进行模仿。再如在就餐区域将《悯农》的图片、诗歌装饰在墙上,使幼儿的礼仪教育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习惯;在洗漱间、休息室、上下楼梯,排队等候时将一些枯燥无味的礼仪教育规范,编写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儿歌,并附上图片进行说明,以此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环境创设与中华优秀传统历史人物相结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上古伏羲、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百家争鸣的孔子、孟子、韩非子等;贤君如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康熙;文人如董仲舒、司马迁、唐宋八大家、李清照等等。除了这些历史名人外,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神话人物流传着他们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仓颉造字,嫦娥奔月……。
幼儿天生具有英雄情结,对于美的事物更是竭力追求。教师可以将这些英雄人物神话故事以墙绘的形式呈现,在故事壁画旁附有相应的故事解说,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间传说神话,了解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如在视觉层面上,可以在楼道的墙面上创设民间故事壁画。古代经典的神话故事壁画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等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人的“创世纪”传说,领略古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民间童话壁画《孔融让梨》《哪吒闹海》《神笔马良》《猎人海力布》《程门立雪》等让幼儿了解我国优秀的神话、传说故事。幼儿在餐后散步和入园、离园经过壁画墙时,都可以通过壁画进一步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萌发对中国经典民间文学作品的喜爱。在幼儿园户外环境的主墙上也可以专门设立一块“民族文化墙”,在这面墙上采用“扇枕温衾”、“秉烛夜读”等题材,劝诫幼儿尊老爱幼、发愤图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发展,以极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成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腾飞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坚实的力量基础。环境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将中华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利用中华节日、中华饮食、中华艺术、中华习俗、中华人物进行环境创设,不但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提供了新的出路和丰富的素材,而且基于中华文华视野下的环境创设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人们对于环境创设中中华文化元素的渗透的考究甚少,教师们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更多地考虑自己教学的方便而千篇一律地奉行“拿来主义”,或者根本不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对利用中华文化进行环境创设适宜性,幼儿是否感兴趣等问题存在异议。也有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苦于在此方面的环境创设无参考、无先例而止步于此。因此,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对如何利用中华文化进行环境创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以更好地创设幼儿园环境。(责任编辑:贾明哲)
参考文献:
[1]张娜.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