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托 李秀兰
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斜、耳鸣及听力下降等,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及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候。此种眩晕称为真性眩晕,系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1]。另一种并无明确的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感,只有头晕眼花、头重脚轻,也可有摇晃不稳,甚至跌倒,但不偏向一侧,不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也不出现眼球震颤,称为假性眩晕或头晕。眩晕的治疗一般为药物治疗,传统药物治疗法为中西结合,但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有显著疗效[2]。为此,本研究选取急诊眩晕患者,探讨行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住院并治疗的急诊眩晕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48岁,平均(29.3±3.6)岁;病程 3 h~35 d,平均病程(11.2±1.6)d。观察组男9例,女16例,年龄17~55岁,平均(34.5±5.1)岁;病程2 h~30 d,平均病程(10.3±1.1)d。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扑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血液病等。
1.3 方法 2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西医药物治疗,在补充体液的基础上,辅助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进行镇定,调节电解质平衡。观察组患者行中西结合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嘱患者服用银杏酮酯滴丸,用量为40 mg,每天3次,有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4]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观察指标[5](1)血象及血糖检查;(2)前庭功能检查;(3)脑干诱发电位、三维经颅多普勒、眼震电图检查、视动性眼震试验;(4)头颅、双乳突、双内听道X线、颈椎正、侧及双斜位X线检查;(5)脑电图、脑CT及脑或颈髓MRI检查;(6)心电图检查;(7)必要时行脑脊液检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2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急诊眩晕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n(%)]
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浊中阻型。急诊眩晕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和女性患者,老年人可能因为机体各器官功能低下以及免疫力下降导致贫血或前庭功能减退。女性患者多数系因为孕妇没有及时补充营养,导致轻度贫血或血糖偏低引起的眩晕,还有女性月经期经血过多也会因贫血而引发眩晕等症状[6]。急诊眩晕的特点为发病快,不能及时查明原发病,而且患者的症状较重,大多呈进行性。因此,医务人员应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症治疗,譬如及时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还可以给予患者异丙嗪等抗组胺药以解除患者焦虑情绪[7]。但西医的传统疗法只能对症治疗,在短时间内不能查明病因,这是西医治疗的弊端。而有学者认为中医辩证法治疗急诊眩晕有着较为精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做到按病因给药、按需给药,经有经验的中医初步诊断分型后予以中药治疗再加上传统西医辅助治疗,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眩晕效果显著。本治疗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弊端,中西结合治疗急诊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缺点在于中医辨证法对医师的专业水平要求高,需要医师对患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分型,否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会有很大影响。急症眩晕患者的护理也很重要,应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与舒适,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有效地减少眩晕患者头痛头晕等不良症状[8]。应嘱咐患者注意营养的摄入,多参加户外运动,在服用中药期间避免烟酒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重要的疗效。
本研究将50例急诊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西医治疗,在补充体液的基础上,辅助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进行镇定同时调节电解质平衡。观察组行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同时西医辅助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黄昌计.中医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16):113.
[2] 鄢泽然,刘金民,王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10-711.
[3] 韩向辉,刘轲.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J].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4] 沈北华.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药治疗顽固性眩晕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66.
[5] 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有关眩晕诊断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2):705-707.
[6] 刘文娜,张允岭,王乐,等.眩晕的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初探[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1):83-86.
[7] 兰丽红,林蔚.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6):200-201.
[8] 吴永红,王苹.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