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秋玲,王梦晨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9)
近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影响创新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研究,目前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料达到300多万篇①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kns/default.htm。虽然这些研究在理论方面已趋成熟,但在教育实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差距很大。本文通过对英国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分析,探索其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和借鉴。
笔者在英国工作四年,走访了英国40多所中小学和十几所大学。英国虽然国土面积小,人口少,但其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如超导技术(Brian D.Josephson)、青霉素(Ernst Chain和Howard Florey)、克隆技术(John Steele Gordon)等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使得它的教育地位不容小视。从英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来看,最新的数据显示,剑桥大学有90位,牛津大学58位,曼彻斯特大学25位,伦敦大学学院22位,伦敦政经学院16位,帝国理工学院14位,伦敦国王学院12位,还有其他九所大学也有获得者,所获奖项涉及物理、医学、化学、经济、文学、和平等几乎所有领域②英国各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cam.ac.uk/research/research-at-cambridge/nobel-prize-winners。英国在保留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乏创新,教育和科技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归结起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程设计、最新的教学方法、对精英教育的注重,是造就多所一流大学,培养众多优秀人才的主要因素,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尊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注重科学规划
英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非常注重吸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及时付诸于实践。他们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规划注重整体性和长远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如表1)。其课程设置具有覆盖面广、灵活贯通的特点。
英国小学到高中的纵向课程结构形成了前期实行通识教育,中期到后期逐步个性化分流的模式。英国小学新课程规定了六大学习领域,包括“科学和技术,英语、交流和语言,历史、地理和社会,艺术,身体发育、健康与幸福,数学”③http://www.dcsf.gov.uk/newprimarycurriculum/,各学习领域都制定了法定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均衡的学习经历,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
表1 英国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计及特点
英国中小学每年有三个假期,每个学期中间还有一周的“小学期”(half-term),小学生除了课堂,几乎没有额外作业,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英国有大量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全都免费为学生开放。在大英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中,到处可以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拿着笔记本和笔,即使不会写,但也要从小养成动手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课程的学习。GCSE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英语、数学、科学等;选修课包括音乐、宗教、西班牙语、商业、法律、艺术与设计、心理学、社会学、戏剧、工程学、休闲与旅游、卫生与社会服务等[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其中选择8到12门学习。GCSE各种类型的课程纵向相互衔接,横向相互贯通,而且灵活多样。与此同时,课程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增加,各门功课中课外会有一定量的课外作业,但课程作业极具开放性,并且形式十分多样,包括实验报告、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课程作业的成绩在GCSE考试总分中占一定比例。
大学预科阶段(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A-level)课程,A-level课程种类繁多,包含有70多门,基本分成了如商科、物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些课程学习。特别是A-level课程中学生选择学习的科目,与大学的专业知识对接,为学生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报考大学时,在递交个人申请书、高中学习成绩单和会考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提交科研论文,论文由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进行调查研究或项目设计等,最后撰写论文,论文完全按照严格的科研程序,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整个过程,高校以此考察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的能力、科学论文的撰写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科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环境和最前沿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英国硕士分为研究硕士和课程硕士两大类。研究型硕士课程相对较少,主要进行实验和论文写作,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为博士阶段做准备;后者主要任务为专业课程的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要求极高,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难度极大,并且负担很重,旨在培养高端精英人才。
从课程的横向结构来看,英国各阶段课程基本都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体现了通识教育思想。学生在学习各领域知识的前提下,逐渐向专业化教育方向前进,为以后的触类旁通,厚积薄发和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看,英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我们发现,英国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并未发展起来,认知处于较低阶段,难以记忆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及符号,这一时期让学生记忆背诵过多的抽象知识没有实际意义,还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发展成熟,此时学生有能力和准备接受大量的知识,再对其进行严格的科研和创新训练更为合适。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并没有太多学习任务和太大压力,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学习压力、学习难度、学习负担也逐渐增加。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尊重人的认知发展的规律性,强调了大中小学之间的知识联系,每一阶段的课程都是在前一阶段课程基础上的继承和深入。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储备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备,大脑的思维能力就越强[2]。英国在早期教育中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接触到足够多的信息。在学校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实验等活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受器官接收信息,储存在大脑的记忆中,成为其思维的材料。
20世纪60年代普洛登报告(Plowden Report)就提出:“英国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儿童应处于中心地位。”[3]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他们新知识的学习中起到支持性作用。灌输式的教学忽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单纯对抽象的内容和符号进行讲解,违背了教育规律,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国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将知识镶嵌在生动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不是学习僵化的、不能灵活运用的惰性知识。
在英国,学生们经常会说:“让我看,我无法记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才能够理解。(Letme see,I can't remember.Letme listen,Iwill forget.Letme involve,I could understand.”)[7]根据斯伯里(Roger W Sperry)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右脑集中了许多高级的认识功能,是进行具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区域,在创新思维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英国各阶段的教育中,学生参与实践都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在实践中,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程序性知识,左右脑同时得到了开发,并不断地将陈述性知识内化,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式,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进行不断的组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4]。
(二)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汲取最新的教学方法
英国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学生“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发生逆转。在英国的课堂上,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具有创意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备课一定要有新意,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例如,在教英国孩子学汉语时,英国教学督导强调课程设计的新意和多样性,在学习表示颜色的汉字时,要求教师把孩子们学过的数字写在不同颜色纸片上,再把纸揉成团,让学生用筷子去夹,然后用汉语说出颜色和数字。这样既复习已学内容,又学习新知识,还训练动手能力,将学习内容实物化,增加学习趣味性,类似这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
无论是基于问题为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案例教学还是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他们的课堂具有开放性,每个学生可以查找各种资料,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答案,课堂是展示个性和富有创造思维活动的最好场所。
学习科学强调“有意义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5]。无论是在英国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课堂上,教师都鼓励学生参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这种开放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自由的环境,思维不受到束缚,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和方法,对学生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英国的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很自然地对接在一起,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中,就已经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参与实践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英国高校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原创精神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们不会进行过多的全面讲解,而更多的是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完成大部分思考。英国的多数课程都设置了课程作业,对学生的课程评价(Module assessments),形式包括小论文、实践工作的小项目或报告等,一般占52%,课程作业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6]。学生的课程作业都在课程网站上公开,进行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出现抄袭情况,则会直接导致课程不及格。因此,即使是假期,许多英国学生也会把时间投入到在实验室或图书馆学习,已完成各种课程作业。
(二)学生深度参与学习
在英国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只讲授课程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术,其他应用性内容则是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难度和规模的任务,以“实验性作业”(laboratory assignment)、“课程作业”(course work)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如布里斯托大学高度强调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以便于将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从第三学年开始,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研究项目。在研究完成中,要求学生自行组织并完成从选题、自由组合到获取背景知识、提出设计方案,再到分割任务、设计实现的各个环节。最后,每位学生还要就自己完成的部分,制作演示文稿,做报告,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各种提问[7]。这种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模式,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学生参与研究的方式具有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是更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三)课程内容更新快,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要创新就要与时俱进,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为学生提供新思想。例如在英国利物浦大学,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刚结束,10月老师就给大一学生布置了题目为“戴着假肢参加奥林匹克田径比赛公平吗?”的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当年南非残疾人戴着假肢参加田径比赛的事件,并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们可以从生物学、材料学、力学等各种角度去分析。在作业中,有学生制作了三维立体动画来计算分析爆发力、助跑力,还有学生不但从科学的角度,还从人文关怀、体育公平、奥林匹克精神等等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注重创新环境的营造,国际化程度高
大学很关注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引领高层次的创新研究。如牛津大学不但开展各种各样的国际学术交流,还注重引进各国优秀人才。2011年,留学生占牛津大学学生总人数的26.26%,而研究生中的留学生比例则高达61%。其41%的教职员工分别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①University of Oford.Facts and Figures.。同时,牛津大学积极与其他国家大学保持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如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简称 IARU)、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合作项目(Oxford-Princeton Research Partnership Initiative)以及牛津大学与美国卫生部的合作项目(Oxford-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等。以牛津大学与美国卫生部合作项目为例,它是一个跨学科培养博士生的项目,旨在培养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精英人才。学生可以在两个学校世界级的研究中心工作,时间对半分配,由两地的一流导师指导[8]。国际化的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在广泛的交流合作中及时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参与国际化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在不同思维的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我们知道,人的智力和素质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对于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应为其提供高水平的教育。英国的精英人才培养举世闻名,在其精英教育理念推动下,为优秀的人才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机会,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这也是英国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个体差异的具体体现。
(一)英国公学中的精英人才培养
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中,它的公学(public school)因其严格的选拔标准、独特的培养方法和优秀的毕业生备受外界关注。在英国中学教育中,公学的标准远高于其他普通中学,为英国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各行各业领袖人物和精英人才,被人们誉为“英国精英的摇篮”。据1962年的统计,英国89%的将军,83%的主教,67%高级官员,85%的法官,95%的高级外交官、大使都是来自于公学[9]。
英国公学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高质量的生源,公学入学考试十分严格,比普通中学更具深度和广度,其原则就是招收最聪明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严格的招生考试保证了入学学生的质量。其次是高标准的课程,公学不受“国家课程”的限制,公学的课程比普通中学的课程难度更大,涉及的内容范围也更加广泛。最后是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公学的教师多为各个学科领域中拔尖的、品学兼优的人物。独特的选拔方法、高标准的课程要求、一流的师资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培养出了一流的学生。
英国公学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伊顿公学的教育准则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优良习惯[10]。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Tony Little)倡导对知识的热情及探索精神。在伊顿公学的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讨论是最重要的,伊顿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更鼓励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
公学不仅注重学生丰富知识和独立思想的养成,还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等品格的培养。公学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绅士”,正是引导社会发展的精英。
(二)英国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阶段,英国精英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经学院等英国顶尖高校来完成。这些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培养出杰出的精英人才,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研究前沿,与它的精英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如牛津大学的一大特色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11]。导师与学生每周进行会面,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及研究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同时导师还会与学生讨论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导师的责任是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探索,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充分挖掘了精英人才的潜力,促进其钻研和创新。在导师制中,学生通过与导师的研讨和辩论,形成双方之间良好的互动,学生对自己思想或观点的提出、论证,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同时它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信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牛津大学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将创新能力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
英国的众多顶尖高校,为精英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以高层次的师资资源、完善的精英教育模式、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承担起了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使命。
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到现在已经探讨了20多年,从中小学、大学到研究生阶段均有讨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钱学森认为“中国'冒'不出杰出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13]。而英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等特点,既注重传统,也注重创新,这种全局模式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以下借鉴。
(一)人才培养要尊重人的科学发展规律,挖掘儿童的创新潜能
我们都知道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要从小培养和训练的,但在我们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却无法实现。我国早期的填鸭式教育为考试服务,学生需花费大量时间记忆、背诵课本知识,学习负担过重,远超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学过的知识容易忘掉,同时导致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夭折,到大学时再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时已晚。我国教育部门也日益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如教育部201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了“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人才培养规划应注意衔接性和系统性
现有的教育中忽略了各教育阶段的联系,课程设置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各阶段的对接,也不考虑人才的差异性。培养创新人才,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各学段间的联系,在相互对接的基础上区分难度,注重继承性和渐进性。早期应通过活动丰富儿童经历,激发其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爱,促进左右大脑全面发展,而不是给儿童沉重的学习负担。随着学生的身心的成熟,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和分量。到大学阶段,对学生再加大学习的难度和深度,以此来促进他们成长。
(三)注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据统计,智力超常儿童一般占同龄儿童人口的1%到3%左右。以此推断,我国智力超常的儿童达到数百万人[13],适合普通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充分挖掘其潜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存在差异,我们整齐划一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得普通的学生承受了过多的压力,而优秀的人才又得不到合理的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重视人的差异性,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因材施教。
(四)重视实践教学,对接真实问题
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对接,应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从突出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促进知识与学生自身经验和原有知识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国际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平台,大学自身应加强与其他大学和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促进作为知识载体的大学师生的流动。如多层次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参与国际合作组织、积极扩大国际教职员工及留学生规模、学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等。让学生通过与外界持续的互动来传递和交流知识,参与国际水平的研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
总而言之,英国在保留自己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注重创新。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英国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最后我们更要呼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而不是成为一纸空谈。
[1] 王璐,王向旭.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现状与改革趋势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4):60-64.
[2] 吴增强.论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信息加工学习论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4):39-42.
[3] 李吉林.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3(11):81-91.
[4] 叶海智,丁楠.基于默会知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26.
[5] 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55.
[6] 李进华,李方泽.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灵活多样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英国约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1):92-96.
[7] UNIVERSITY of BRISTOL.A Collection of Words and Images to Mark the Centen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M].Bristol:University of Bristol,2008:90 -174.
[8] 王晓宇.牛津大学国际化之路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7):91-96
[9] 滕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293.
[10] 托尼·里特.伊顿公学: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2007(8):3-7.
[11] 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83.
[12] 熊丙奇.正视问题 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0(7):30-32
[13]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