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曼
2014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匡时秋拍“澄道——中国书画夜场”举槌,该场中重要标的——徐悲鸿作品《十二生肖册》以3500万元起拍,40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4600万元成交,买家是刚以2.78亿元购买永乐唐卡的“任性哥”刘益谦。
草根,上海人,初中肄业,“法人股大王”,“定向增发大王”,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大的“大鳄”。这是外界对他的评价。刘益谦曾就职于上海森林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迈尔福电工设备有限公司,现任新理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2008年十大新闻人物。2013年新财富中国富豪榜以170亿排名第三十名。
从草根到富豪
刘益谦,1963年出生于上海,初二时就帮舅舅做皮具生意,那时手工做一个人造革手提包可以挣1块钱。生意挺红火,他还外包给别人做,每天“赚100多块不在话下”。“你们读书吧,我赚钱去了。”初中没毕业但已是“万元户”的刘益谦在心里这样对上了高中的同学们说。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我每天都在想,如果皮具生意不好了,我拿什么混饭啊。”
3年后,20岁的他在豫园商场租下了一个小铺面,经营小百货。 那时常去南方进货,坐火车回上海下车后却老也打不到出租车,刘益谦很快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1984年时,刘益谦决定考驾照,那时考一个驾照学费高达6000多元,敢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确需要勇气。4个月后,他买了两辆车,和哥哥做起了出租车生意。“我是上海最早自己出钱考驾驶执照的。”他说。那时候做出租车完全是暴利,满街都是找车的,从十六铺到码头,3公里要收人家50~60块,比现在还贵。”
刘益谦承认,他那时会赚钱,充其量只是一个勤劳致富的上海市民。不过他很快找到了财富积累的方式,开始炒卖国库券。当时由于人们购买国债不是很积极,不少银行为了完成销售指标只好打折卖,100元面值的国债顶多卖70元,而当时国债的年利率高达11%,算下来一年就可稳赚40%以上。
1990年初,中国证券市场在上海起步,这让刘益谦很快发现了其中的机会。当时,豫园商城发行股票,刘益谦以每股100元的价位,买入了100股豫园商城。而这只股票成了刘财富之路崛起的转折——在豫园商城股票以失去理性的疯狂势头一路狂涨的过程中,刘益谦居然能冒着巨大的风险一直持有,直到1991年以每股1万元的天价卖出,净赚了近100万元。
1992年,“股票认购证”这一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东西亮相上海滩,已掘到第一桶金的刘益谦在这张面值为30元的认购证上又找到了新的机会,并成了上海滩第一批认购证的专业炒家,又一次演绎了当年最激动人心的造富故事。据他的回忆:成本30元一张的股票认购证平均以6000元的价格卖出,大概翻了200倍。
1993年,刘益谦在继续炒作认购证的同时,开始涉足股票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1994年底,已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刘益谦开始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就在此时,已不满足于做个人投资者的刘益谦发现更有吸引力的“资本金矿”是那些尚未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2000年初,刘益谦成立了“上海新理益投资”,很快就成为囤积法人股的大玩家。当有人惊呼法人股是“中国股市最后一座金矿”时,刘益谦已购入了十几家上市公司的法人股。
由于国有股法人股存在流通的预期,在流通之前低价大量吃进,在流通后高价抛出,使刘益谦感觉到了资本经营甜头,同时他逐渐地对实业有了兴趣,于是开始尝试经营一家公司。2002年12月,“新理益”以1.4亿元的收购湖北“百科药业”约20%的国有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刘益谦第一次座到了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交椅上。只不过进入实业后,一向精明的刘益谦并没有成功,但也没有亏钱。2011年刘益谦预见股市大势已去,他几十亿资金“一分不剩”地撤离股市。2013年发布的新财富中国富豪榜,有“法人股大王”之称的刘益谦以170亿元排名第30名。
收藏界“大鳄”刘益谦
股票、房地产、艺术品称为投资市场上的三座金矿,一向精明的刘益谦在完成财富的初始积累之后,也将目前盯在了艺术品市场上。 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品刚开始成为一种合法化交易,刘益谦就只身踏进了拍卖行。初入拍卖场的他,两眼一抹黑。整个场子里,就认得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是李可染。“当时可能知道齐白石,齐璜是谁就不知道了。”
从所周知,艺术品拍卖圈历来是水深、潜规则多,以至于很多有钱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介入,生怕一不留神充当了那个最后接盘的“傻瓜”。然而刘益谦却说他参与艺术品投资,他没有专业知识,他的优势是有钱。刘益谦透露,“只买贵的”是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不变法宝。
精明如他,刘益谦在拍卖场也有自己一套经验,“一个作品如果不断地举牌,说明它可能就是真的。”辨别什么人是“托儿”,也不难,“你举一下他举一下,可能是托儿;你举他不举了,那就不是托儿。”刘益谦没有多少知识,但是懂得很多常识,“人犯错常常是因为常识不够”。这些常识,来自于他早年在社会底层创业的经历,“最难做的生意是小生意,”刘益谦说,“10个人中,我知道9个人是怎么想的。”
第一笔交易,是他花几万块钱买下一幅郭沫若的字。“现在至少能卖到七千万,有那么大。”刘益谦跃起蹲下冲一面办公室墙头比画,“十八年前进入艺术品市场,主要是基于对当时中国经济的一个判断,如果有钱人多,艺术品肯定会涨。至于什么时候涨,就没人知道了。
如今刘益谦被称为收藏界的“土豪”,收藏界“大鳄”,清宫廷皇家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中记载的珍品,刘益谦有三十多幅,清初"四王"的作品,刘益谦藏有"三王",并一直遗憾于"这么多年没在拍卖场看见王时敏的珍品,否则就齐全"。客厅中悬挂的是刘益谦上世纪90年代以200多万买下陈逸飞的《提琴手》,夹道中、客厅边角堆满了各种油画、雕塑……近日,他又以2.78亿元购买永乐唐卡,4600万元买下徐悲鸿的《十二生肖册》,而引发高度关注。
在谈及收藏的心得时,他表示,收藏的过程不管是什么样的,前提是要绝大多数人认可;任何好的东西要经历市场的考验,绝大多数人对一个作品看法才是关键;而且,一定要听从主流观点,因为任何一个人,学识再渊博、知识面再广看事物总是看不到180度。
收藏,首先要战胜的是自我
一些收藏界人士嘲讽,刘益谦是没有文化的暴发户,暴殄天物的资本家。但刘益谦表示,他已经过了介意别人评价的阶段,他说“没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没有文化。做收藏首先要战胜的是自我。像买艺术品,首先会碰到的问题是,你如果不够自信的话想都不要想。书都没读几天,敢去买艺术品?你自己会很恐惧。第二个,在买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个更恐惧的东西—你不懂真伪。很多有钱人都想做收藏,但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敢进来?他还是战胜不了自己。”“我的血液里面有投机的因子,投机是我的强项。但从收藏角度来说,我也收藏20年了,我对艺术品市场有自己的判断,知道什么东西是值得我珍藏的。你说我是真的投机吗?要是这样我就不会去建美术馆了。
刘益谦承认自己不懂艺术品。他最珍爱的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没有放在仓库里(他有七个藏品仓库),而是放在家里。“我不经常看它。我不懂,看它感觉对它不尊重。如果它有灵气,我看它它还会生气:你都不懂还来看我?”另一方面,刘也承认“花的钱多了,自然就懂了”。他有自己喜欢的画家,一口气买过六七百张画,“凡是他的画看见就买”,但最后只留下一百多张,其它全卖了。“看多了自然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哪些该留哪些不该留。”
然而刘益谦却说他参与艺术品投资,他没有专业知识,他的优势是有钱。刘益谦透露,“只买贵的”是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不变法宝。 他认定“贵的艺术品会越来越贵”,就像巴菲特认定的“价值投资理论”一样,听上去非常简单,但把它变成实践哲学的却没有几个人。
出生在1963年的刘益谦,是他那一代人中的异类。他极端地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肆意生长、野蛮生长,从来没有经由过组织把自己的能量最大化。即便现在百亿身家,他位于黄浦江畔的新理益办公室也只有二十多人,2000年成立时只有四个人。他和夫人庞大的收藏,也仅仅是两人自己打理。
他也是上海人中的异类,喜欢吃辣椒,性情爽直,但他是“上海人精中的人精”。刘益谦承认自己的双重性格,“我有天马行空的一面,也有八面玲珑的一面,我是针对事情采取不同的方式,但骨子里我不是这样的。”
刘益谦除了是一位胆大心细的超级买家外,他也是一位最会赚钱的收藏家。据了解,2005年刘益谦花500多万元的接下的黄庭坚《砥柱铭》,2010年6月《砥柱铭》在保利春拍以4.368亿元成交,赚了4亿多。2011年5月,在中国嘉德以4.255亿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一下赚了4亿多,而刘益谦买入价总计还不到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