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领域,建设微型教学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建设职业教育微型教学资源时,因工作过程知识类别多、情境多样、注重实践等特点,使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分析工作任务的关联逻辑,借助工作流技术对工作流程建模,划分最小粒度的原子任务,并通过分析原子任务工作过程知识的要素组织逻辑,设计资源的框架结构,为职业教育“微”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微”资源;原子任务;工作流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21-02
信息技术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人们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依赖网络、依赖网络中的数字化资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了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性。从微博、微信到微课,“微”字头资源在不同领域的盛行,可以看出人们在资源建设和使用中更加注重实用性,以内容短小精炼、使用便捷灵活为特征的微型网络数字化资源(这里简称“微”资源)对广大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教育领域,近年来以MOOC、微课为代表的在线教学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双方都越来越重视对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在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开展过不少的项目,如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但实际应用效果不如人意。借鉴微课受到广泛青睐的经验,“微”资源应成为职业教育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与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这给资源建设增加了难度。如何建围绕工作过程知识建设职业教育领域的“微”资源是值得重点研究的内容。
1 围绕工作过程知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难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不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工作过程知识涉及整个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劳动者、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工作方法和工作产品等核心要素知识,还包括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操作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以及与企业和行业整体联系的知识[1]。
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时,知识体系的逻辑脉络相对清晰,内容组织相对容易,一般以树形目录方式即可实现内容组织。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内容建设资源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在:
1.1 工作过程知识类别较多
工作过程知识类别多主要各要素自身内容的多样性和内容组合的多样性。以信息网络系统集成领域工作过程为例,在某一具体项目任务中,可能涉及到如路由器、交换机、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软件等软硬件设备,设备连接、配置、测试等实现方法,还有优化方案、提高效率等经验性知识。具体到设备,又存在品牌厂商、设备结构、设备原理、配置流程、配置命令等系列内容。
1.2 工作过程知识所属的情境多样
工作过程知识一般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有具体的职业情境。不同职业情境下,工作过程知识即便类似,也存在差异。如同样对于网络集成项目,银行、学校、企业等不同行业都存在需求差异,即使都是学校,也因学校的具体环境和个性化需求存在差异。
1.3 工作过程知识强调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工作过程知识摆脱了学科知识体系中逻辑框架的限制,去掉与实际工作无关联的知识,并将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入工作实践中。如设备结构知识与设备连接操作的结合、工作原理与配置步骤和命令的结合、标准和作业规范与具体操作的结合等。这需要对原本整体呈现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拆解,实现与实践内容的对应组合。
综合来看,围绕工作过程知识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比围绕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复杂。建设时需要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在逻辑,确立统一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规范资源成果呈现方式,才能避免资源建设中出现的多而无用、大而无效等问题。
2 工作过程知识中的任务逻辑
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工作流程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任务的完成过程即是工作过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1]。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工作任务可看成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点,工作过程知识的组织逻辑以工作任务逻辑为准。
工作任务逻辑存在两个层次,一是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逻辑;二是工作任务内部的组织逻辑。关联逻辑由具体工作流程决定,组织逻辑由工作过程要素决定。
2.1 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逻辑
工作流程的工作任务之间一般有顺序、并行、选择和循环四种逻辑结构关系。这四种逻辑是工作任务之间执行的基本结构,工作流程的所有结构都可以由这四种结构组合而成。其中顺序是指其中各个任务以固定的次序被执行;并行是指各个任务各自独立被执行;选择是指根据条件判断,在不同任务之间选择执行;循环是指任务以迭代或重复方式被执行。
2.2 工作任务的组织逻辑
在工作过程的各要素中,劳动者是工作任务的执行者,是职业岗位中的具体角色,如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工作产品是工作任务的最终成果,也是衡量任务是否正确完成的标准。工作对象决定了工作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工具和方法的作用对象。
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已经从完整展现课堂教学(45分钟左右)的大粒度资源建设,转向建设素材、积件等小粒度资源,再通过结构化组合构建中等粒度的教学模块资源和大粒度的课程资源,注重资源的可重用性。工作任务的两个层次逻辑关系分别与资源建设过程两个层面问题紧密联系:一是,具有独立教学功能、粒度小的“微”资源内容组织;二是,以“微”资源为基础,结构化组合成更大粒度资源的组合顺序。endprint
3 依据关联逻辑的原子任务划分
从资源的可重用性角度来看,资源粒度越小组合就越灵活,其重用的机会越大。资源来源于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知识,工作任务是资源的应用背景,资源与工作任务是紧密联系的。资源粒度越小意味着工作任务越小、越具体。在工作中,工作任务概念在范畴上,有大、有小,有综合、有单一。这里将不可再进一步分解的工作任务或操作活动,称为原子任务。原子任务是资源建设最基础的依据,工作流程中的基本执行单位。
在工作流程中,工作任务相互衔接,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为清晰把握工作流程中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界定原子任务,可借助工作流网技术的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工作流网定义了与合并、或合并、与分支、或分支、顺序、循环六种工作原语[2],用来描述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活动和连接的时序。这六种工作流原语分别与关联逻辑的四个逻辑结构关系对应。
在建模过程中,业务流程被分解为一个活动的序列。这些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活动是不可再分的,体现了原子性;二是每个活动都有是有条件执行的,都有输入和输出。建模时,用矩形表示活动,用T 表示;圆圈表示活动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用P表示;圆圈中的点表示工作资源;矩形和圆圈之间的有向弧表示输入/输出关系集,如图1所示。在划分原子任务时,总体上围绕活动,采取由输入条件、活动、输出条件构建一个原子任务的方法。原子任务的数目取决于过程中可能执行的活动数,对照图1具体分析如下:
1) 顺序:如图1(a)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活动T1和T2是顺序执行的任务处理单元。
2) 并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分支,表示活动执行完成后,同时有多个可并发执行的分支。如图1(b)所示,包含一个原子任务;另一种是与合并,表示某个活动要被执行,其多个输入条件都必须被满足。如图1(c)所示,包含一个原子任务。
3) 选择: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或合并,表示只要多个条件中的一个得到满足,活动便可执行。如图1(d)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另一种是或分支,表示当前活动执行完成后,其后继有多个分支可选择,但需根据条件进行判断执行哪个分支。如图1(e)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
4) 循环:由图1中(f)来表示,包含3个原子任务,根据活动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该活动执行之前的某个活动执行,构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循环路由一般都有一个选择路由与之配合,通过选择能够实现有限次的循环,使得工作流程不至于陷入死循环中。
图1 业务流程逻辑结构建模与原子任务划分
4 依据组织逻辑构建“微”资源框架
“微”资源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设计时应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形成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框架,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功能,教学目标简单、内容精炼、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是资源的主体,是工作过程知识按照教学活动设计的呈现。职业教育中教学活动一般以行动为导向设计,围绕任务的执行过程展开。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形成任务目标与场景、核心知识、结果评价的框架。
原子任务明确后,“微”资源内容建设便有了具体的指向。依据工作任务的组织逻辑,在教学过程中,劳动者即是培养对象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具体指标是以对工具、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素质要求为内容。工作产品是对培养对象使用工具和方法的检验,既是任务成果是否达标的检验标准,也是检验培养对象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方法是培养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工作方法是工作任务的核心,也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如图2所示,工作对象一般依据教学目标而预先设定,随任务目标和任务场景描述。工作工具和工作方法构成了任务核心知识,包括由工作工具产生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资源内容,由工作方法产生的作业流程、作业规范等资源内容,以及将工具与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工作工具与方法的结合视具体的知识内容而定。
围绕“微”资源框架建设时,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原子任务是工作任务的最小粒度,所包含的核心知识并不一定涵盖工具和方法的完整内容,可能只涉及工具的部分原理和部分结构,也可能只需要反映原理知识,不需要结构知识。因此,“微”资源建设时,在教学主体框架和教学活动框架下,各组成部分内容取舍可视情况而定。二是核心知识各项内容所含的知识量大小不一,可能出现内部结构知识太多或工作原理知识太多等问题,对于知识量过大的内容可独立作为“微”资源建设。
5 总结
总体上,围绕原子任务形成的“微”资源框架,可使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表现在:1) 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构建的资源框架,便于多样化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组织;2) 依据原子任务,使任务承载的知识最大程度的细化,便于将原来集中的知识与资源,如作业规范、技术标准、案例等拆解应用到具体的任务;3) 通过框架约束,使资源建设有一致的结构,便于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描述和管理,便于“微”资源结构化组合成大粒度资源。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5.
[2] 吴绍艳.工程项目工作流的Petri 网表示及模型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0):10.
3 依据关联逻辑的原子任务划分
从资源的可重用性角度来看,资源粒度越小组合就越灵活,其重用的机会越大。资源来源于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知识,工作任务是资源的应用背景,资源与工作任务是紧密联系的。资源粒度越小意味着工作任务越小、越具体。在工作中,工作任务概念在范畴上,有大、有小,有综合、有单一。这里将不可再进一步分解的工作任务或操作活动,称为原子任务。原子任务是资源建设最基础的依据,工作流程中的基本执行单位。
在工作流程中,工作任务相互衔接,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为清晰把握工作流程中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界定原子任务,可借助工作流网技术的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工作流网定义了与合并、或合并、与分支、或分支、顺序、循环六种工作原语[2],用来描述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活动和连接的时序。这六种工作流原语分别与关联逻辑的四个逻辑结构关系对应。
在建模过程中,业务流程被分解为一个活动的序列。这些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活动是不可再分的,体现了原子性;二是每个活动都有是有条件执行的,都有输入和输出。建模时,用矩形表示活动,用T 表示;圆圈表示活动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用P表示;圆圈中的点表示工作资源;矩形和圆圈之间的有向弧表示输入/输出关系集,如图1所示。在划分原子任务时,总体上围绕活动,采取由输入条件、活动、输出条件构建一个原子任务的方法。原子任务的数目取决于过程中可能执行的活动数,对照图1具体分析如下:
1) 顺序:如图1(a)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活动T1和T2是顺序执行的任务处理单元。
2) 并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分支,表示活动执行完成后,同时有多个可并发执行的分支。如图1(b)所示,包含一个原子任务;另一种是与合并,表示某个活动要被执行,其多个输入条件都必须被满足。如图1(c)所示,包含一个原子任务。
3) 选择: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或合并,表示只要多个条件中的一个得到满足,活动便可执行。如图1(d)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另一种是或分支,表示当前活动执行完成后,其后继有多个分支可选择,但需根据条件进行判断执行哪个分支。如图1(e)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
4) 循环:由图1中(f)来表示,包含3个原子任务,根据活动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该活动执行之前的某个活动执行,构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循环路由一般都有一个选择路由与之配合,通过选择能够实现有限次的循环,使得工作流程不至于陷入死循环中。
图1 业务流程逻辑结构建模与原子任务划分
4 依据组织逻辑构建“微”资源框架
“微”资源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设计时应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形成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框架,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功能,教学目标简单、内容精炼、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是资源的主体,是工作过程知识按照教学活动设计的呈现。职业教育中教学活动一般以行动为导向设计,围绕任务的执行过程展开。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形成任务目标与场景、核心知识、结果评价的框架。
原子任务明确后,“微”资源内容建设便有了具体的指向。依据工作任务的组织逻辑,在教学过程中,劳动者即是培养对象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具体指标是以对工具、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素质要求为内容。工作产品是对培养对象使用工具和方法的检验,既是任务成果是否达标的检验标准,也是检验培养对象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方法是培养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工作方法是工作任务的核心,也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如图2所示,工作对象一般依据教学目标而预先设定,随任务目标和任务场景描述。工作工具和工作方法构成了任务核心知识,包括由工作工具产生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资源内容,由工作方法产生的作业流程、作业规范等资源内容,以及将工具与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工作工具与方法的结合视具体的知识内容而定。
围绕“微”资源框架建设时,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原子任务是工作任务的最小粒度,所包含的核心知识并不一定涵盖工具和方法的完整内容,可能只涉及工具的部分原理和部分结构,也可能只需要反映原理知识,不需要结构知识。因此,“微”资源建设时,在教学主体框架和教学活动框架下,各组成部分内容取舍可视情况而定。二是核心知识各项内容所含的知识量大小不一,可能出现内部结构知识太多或工作原理知识太多等问题,对于知识量过大的内容可独立作为“微”资源建设。
5 总结
总体上,围绕原子任务形成的“微”资源框架,可使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表现在:1) 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构建的资源框架,便于多样化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组织;2) 依据原子任务,使任务承载的知识最大程度的细化,便于将原来集中的知识与资源,如作业规范、技术标准、案例等拆解应用到具体的任务;3) 通过框架约束,使资源建设有一致的结构,便于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描述和管理,便于“微”资源结构化组合成大粒度资源。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5.
[2] 吴绍艳.工程项目工作流的Petri 网表示及模型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0):10.
3 依据关联逻辑的原子任务划分
从资源的可重用性角度来看,资源粒度越小组合就越灵活,其重用的机会越大。资源来源于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知识,工作任务是资源的应用背景,资源与工作任务是紧密联系的。资源粒度越小意味着工作任务越小、越具体。在工作中,工作任务概念在范畴上,有大、有小,有综合、有单一。这里将不可再进一步分解的工作任务或操作活动,称为原子任务。原子任务是资源建设最基础的依据,工作流程中的基本执行单位。
在工作流程中,工作任务相互衔接,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为清晰把握工作流程中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界定原子任务,可借助工作流网技术的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工作流网定义了与合并、或合并、与分支、或分支、顺序、循环六种工作原语[2],用来描述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活动和连接的时序。这六种工作流原语分别与关联逻辑的四个逻辑结构关系对应。
在建模过程中,业务流程被分解为一个活动的序列。这些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活动是不可再分的,体现了原子性;二是每个活动都有是有条件执行的,都有输入和输出。建模时,用矩形表示活动,用T 表示;圆圈表示活动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用P表示;圆圈中的点表示工作资源;矩形和圆圈之间的有向弧表示输入/输出关系集,如图1所示。在划分原子任务时,总体上围绕活动,采取由输入条件、活动、输出条件构建一个原子任务的方法。原子任务的数目取决于过程中可能执行的活动数,对照图1具体分析如下:
1) 顺序:如图1(a)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活动T1和T2是顺序执行的任务处理单元。
2) 并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分支,表示活动执行完成后,同时有多个可并发执行的分支。如图1(b)所示,包含一个原子任务;另一种是与合并,表示某个活动要被执行,其多个输入条件都必须被满足。如图1(c)所示,包含一个原子任务。
3) 选择: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或合并,表示只要多个条件中的一个得到满足,活动便可执行。如图1(d)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另一种是或分支,表示当前活动执行完成后,其后继有多个分支可选择,但需根据条件进行判断执行哪个分支。如图1(e)所示,包含2个原子任务。
4) 循环:由图1中(f)来表示,包含3个原子任务,根据活动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该活动执行之前的某个活动执行,构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循环路由一般都有一个选择路由与之配合,通过选择能够实现有限次的循环,使得工作流程不至于陷入死循环中。
图1 业务流程逻辑结构建模与原子任务划分
4 依据组织逻辑构建“微”资源框架
“微”资源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设计时应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形成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框架,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功能,教学目标简单、内容精炼、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是资源的主体,是工作过程知识按照教学活动设计的呈现。职业教育中教学活动一般以行动为导向设计,围绕任务的执行过程展开。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形成任务目标与场景、核心知识、结果评价的框架。
原子任务明确后,“微”资源内容建设便有了具体的指向。依据工作任务的组织逻辑,在教学过程中,劳动者即是培养对象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具体指标是以对工具、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素质要求为内容。工作产品是对培养对象使用工具和方法的检验,既是任务成果是否达标的检验标准,也是检验培养对象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方法是培养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工作方法是工作任务的核心,也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如图2所示,工作对象一般依据教学目标而预先设定,随任务目标和任务场景描述。工作工具和工作方法构成了任务核心知识,包括由工作工具产生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资源内容,由工作方法产生的作业流程、作业规范等资源内容,以及将工具与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工作工具与方法的结合视具体的知识内容而定。
围绕“微”资源框架建设时,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原子任务是工作任务的最小粒度,所包含的核心知识并不一定涵盖工具和方法的完整内容,可能只涉及工具的部分原理和部分结构,也可能只需要反映原理知识,不需要结构知识。因此,“微”资源建设时,在教学主体框架和教学活动框架下,各组成部分内容取舍可视情况而定。二是核心知识各项内容所含的知识量大小不一,可能出现内部结构知识太多或工作原理知识太多等问题,对于知识量过大的内容可独立作为“微”资源建设。
5 总结
总体上,围绕原子任务形成的“微”资源框架,可使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表现在:1) 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构建的资源框架,便于多样化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组织;2) 依据原子任务,使任务承载的知识最大程度的细化,便于将原来集中的知识与资源,如作业规范、技术标准、案例等拆解应用到具体的任务;3) 通过框架约束,使资源建设有一致的结构,便于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描述和管理,便于“微”资源结构化组合成大粒度资源。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5.
[2] 吴绍艳.工程项目工作流的Petri 网表示及模型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