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策略有必要,但心理成熟更重要
一年一度的国考季,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11月30日参加了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并非单纯的应试。一些人或许不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个考试就增加了心理测评。作为最早担任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测评处项目负责人的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闫巩固教授对国考有着自己独特见解。
闫巩固说,从事行政管理对智力和能力是有要求的,比如推理能力、对信息的接受判断能力、协调能力等,而行测、申论实际上也是对考试者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但只要是考试,就要考虑到应试策略的问题。
由于公务员考试热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专职备考数年的也大有人在。正确备考很关键。“考试考的是你要进入的领域的能力,而不是这张试卷本身。”闫巩固认为,有很多人在考试前都大批量地做往年真题,把心思全部放在考试试卷上。
可是,“考评一个人的能力,除了考试,还有很多别的方法。有的学生在打球,有的在唱歌跳舞,你在啃书本,表面上看,你在学习,别人在‘玩,实际上,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积累锻炼人的心理成熟度,而这种心理状态的稳定成熟,在日后的考试中,必然能助你一臂之力。”闫巩固强调,那些只会埋头苦学,看似从来没松懈过的人,反而会因没有调节好生活而过早耗尽精力与潜力。
闫巩固曾在心理测量课程中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写下本学期的看书情况,把整本教材看完的学生,所得平均分数是最高的;选择自己感兴趣部分看书的人,分数差一等;但那些只在课堂上听讲,从来不看书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少分数十分拔尖的学生。
“第三类得高分的学生具有更大的能量和潜力,因为他们不是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领域来获得知识。”闫巩固说,不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而是有效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考试不能临时抱佛脚,而应该靠平时的积累,但积累不是单纯的平时的“啃书本”,而是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一通百通。
明白自己的优势,找对合适的工作
“职业就像跑步,有的人是马拉松选手,有的人是短跑选手,短跑运动员一定要个子高,因为步幅大,有优势。让王军霞这样的马拉松选手跑短跑肯定就难以发挥优势。”在闫巩固看来,选职业前,先对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的判断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知识多,有的人很胆大,有的人擅长说,有的人擅长写,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中科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肖震宇建议,在找工作前,先给自己做个评估,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也可以做MBTI人格类型测试等来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
而选择职业与工作,不光要看特长,还要考虑兴趣及愿望,以及现在的资源和机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祉妍曾经给一个高中生提供职业规划建议。“他比较不爱说话,不喜欢人际交往。在面临出国选专业时,我就开玩笑说,你可以做牙医,因为相比其他专业,牙医不太需要和患者交流,患者都是张着嘴的。”后来,她给这个高中生做的测量结果显示,他真的比较适合做牙医或者药剂师。
不过,陈祉妍提醒,这并非就规定了性格是判断职业匹配的唯一条件。因为,人可以创造自己,内向和外向并不是绝对的,内、外向只是反映了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技能和意愿。很多人表面上呼朋引伴的,他却认为自己很内向,有很多独处的需求。而一些文雅恬静的人,可能在好朋友面前很疯狂。
在肖震宇看来,有些品质有助于从事很多种类的工作,但单纯从一个人性格方面考虑适合哪种工作,是非常片面的。人的性格,先天后天各占一半,在常人看来,外向的人适合做销售,内向的人适合做研发,其实这两者也可以互换,因为工作本身会对人有一个培训和促进。只不过,相对于性格更匹配的人来说呢,可能花费的时间更长一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如发现这些长处,以此找对合适的工作。
“眼里有活”是工作乏味的调节剂
选择好适合的职业与工作,也并非就自此一片坦途直至终老。人生路途漫漫,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职业生涯中度过。如果说择业需要对性格、优势、心理状态有个良好的评判,那么随之开启的漫长工作旅程中出现的枯燥、乏味,乃至挫折、打击、抱怨,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调剂才能从容应对。
从2003年开始,闫巩固接受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委托,参与了中国南极越冬队员选拔与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十一年,他也因此被誉为南极科考“心理看门人”。
在南极科考越冬队员的选拔中,考虑到每个队员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他们必须具备的是适合本职工作的品质,比如,发电工一定要守时,机械师一定要镇定、自控能力强,户外勘探工作者一定要勇敢等等。除此之外,个性豁达开朗、心理状态稳定也至关重要。但闫巩固在进行老一辈科考队员的随访研究中却发现了更具有价值的评价指标。
闫巩固回访了上百名老一辈的科考队员,询问他们在当时艰苦而又封闭的环境下如何调剂自我,一些老队员的回答让他大为吃惊,就是要“眼里有活”。
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间,闫巩固亲赴中国南极长城站承担了“越冬队员生理与心理支持”实地调研,在南极的100天里,他对老一辈科考队员的这句话感受颇深。“队员里有一位老电工,工作是负责发电,但在工作之余,他不是选择休息,而总是跑到厨房帮厨师择菜啦、打打下手。在南极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眼里有活儿,能自己找点儿事儿干,这样其实就避免了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陪伴和心理上的调剂。”
反观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人,不愿意接触看似低级的工作,认为自己学历高,应该从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做起,而实际上,工作更包括一种稳定平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考试、求职,很多人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前两轮考验后,发现最后的结果也并非心中所期待的样子。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要从事一些跟专业无关的打杂事宜,这也成为职场新人抱怨不断的原因。实际上,即便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也是磨练心态的一种需要。
“压力山大”又该如何应对
除了上述那些工作的调剂与磨练,在职场中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压力无处不在。上班族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压力山大”,为何如此,又该如何应对?
闫巩固分析,首先,这与整个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社会对职场人的要求很高,但在学习准备阶段受的教育往往是非常狭窄的,是不充分、不完全的。所以,初入社会,一下子环境开阔了,就不容易适应。试想,被当做金丝鸟养了20多年的年轻人,一来到非洲大草原,看到狮子、老虎和犀牛,有可能很快适应吗?每个人都有最自然的生存状态,非让金丝鸟和猎豹比力量,本身就是个错误。
另外,工作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比拼,综合实力不够自然就会有压力。比如,你是学程序的,人际接触比较狭窄,工作后没法跟人愉快地打交道,这方面一旦吃力,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阿里巴巴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后,网友中流行一句话:“人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虽然这句话很鼓舞人,但我们不能不切实际的过分追求梦想。
闫巩固教授指出,人的梦想已经被催化成了好像我们什么都可以做成。很多人都被催化着去追求更成功、更强的自己,从普通的成就者变成更大的成就者。在这种追求下,自然会产生落差感,产生“为什么我没有更努力”的负面感觉,也就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
而期望和现实之间有任何差距,都是压力产生的源泉,压力的大小就是差距的大小。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你本来踮着脚可以摘到桃子来慰劳自己,但你却非得要去摘遥不可及的椰子,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摘到果子,而是想摘到更大、水分更多的果子,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差距就产生了自然的压力。
于是,我们过分强调了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心理的从容。但正是心理的从容让我们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自信。(据《健康时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