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
2014年1月7日,福建省政治学科年会在厦门同安举行,承办方为参会者提供了一堂教学观摩课——“孝亲敬长我本分”。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尽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授课者设计了多个环节,如创设情境,欣赏歌曲《天亮了》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故事和图片、搜寻心底的故事、“爱的天平”小调查、课堂讨论等环节开展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更多地参与而不仅是引导,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告诉学生自己对父母的感情及自己怎样孝顺父母,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将更显著,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从而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如果在教学中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将更有利于实现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一种精神上的沐浴,能给学生真实的清洁感;感动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能给学生以崇高感;感动是一种珍贵的礼物,能让学生刻骨铭心;感动是一种力量,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感动是一种与榜样的深度对比,是对自身的深刻责问,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2013年11月30日,龙岩高中举办开放周活动,江老师的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江老师讲授的是八年级下册“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她从十八大开幕式片断(视频)导入新课,通过材料层层递进,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我感动的是,江老师在讲授平等对待弱势群体时,将自己到养老院为老人剪指甲的图片展示给大家;在讲授要尊重社会时,展示了自己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员义工活动的图片;在讲授尊重自然时,展示了自己参加天马山环保捡垃圾活动的图片。一张张图片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次感动,正是这份感动充分落实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即树立平等和尊重意识,体会平等和尊重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江老师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感动了学生,取得了极好的课堂效果。这堂课达到了全国优质课水准,也深深启发了作为同行的我们。
二、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 有利于教师率先垂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们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政治教师有一种特有的期望和信赖。政治教师是他们效法的榜样,政治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在分析课本原理时把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穿插进去,处处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就能感染学生,也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我在教授九年级第一课“不言代价与回报”时,讲到怎样做到“我承担,我无悔”,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原理,我讲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2008年的8月,学校希望我担任七年级(3)班的班主任。当时我已经45岁了,根据学校不成文的规定,女教师到了40岁一般不再担任班主任,但综合考虑后领导希望我承担下来。领导的信任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于是,我接下了班主任的重任,尽力把班级管理好,班级被评为区先进班级,学生与我相处愉快。这件事充分说明: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要承担责任,只要把它当作责任并全心投入,就能把事情做出色。当我讲完这段话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学生们被我感动了,纷纷表示要勇于承担责任,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就充分落实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承担的责任。
三、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激情,提高课堂效率
激情是一种力量,它能调动内在的潜力,焕发更大的光彩。激情成就梦想,激情成就事业。一堂课的成功源于教师的激情,政治教师如果能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就更容易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增加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一课时,讲述了母亲生病住院时照顾她的感受:孝敬父母需要付出,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情感,孝敬父母的收获是甜蜜的。母亲去世以后我为了寄托对母亲的哀思,写了一篇文章《追思母亲》发表在《闽西日报》上。在上完这一课后,我向学生朗读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抒发了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孝敬与怀念),读到最后我落泪了,学生也流下了眼泪,这种课堂效果显然比简单的理论讲述更易感染学生,同时也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抚育和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四、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政治课堂生活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思想品德课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打造、自我超越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堂这棵“生命之树”常青的重要法宝。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和人生教育观出发,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灌输者,把生活引进课堂并且活化教材,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理论和生活的完美结合,就能实现政治课堂生活化,真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如我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文革”期间父亲蒙受冤屈被下放到农村。我读的是农村小学,因为老师水平有限,连拼音都没学会。后来父亲因病去世,面对挫折我没有退缩,发奋努力,终于考上大学,实现了梦想。我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人生难免有挫折,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学生从我的经历中获得了战胜挫折的勇气,这就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思想的核心和行为的先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把培养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融入教学,将课本知识与自身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落实在行动中,展现高尚的教师人格,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取得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