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解析

2015-01-06 07:50丁晓洁
英语教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介词定语语法

丁晓洁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解析

丁晓洁

本文从新课改高一上学期语法教学出发,以新视点整合语法教学模块,让广大高中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教授语法知识,让更多初中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跨越初高中英语学习的鸿沟。

语法;新视点;整合

高一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既新奇又畏惧:新奇的是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畏惧的是学习内容难度增大,比起初中来完全是两回事。笔者根据自己所教高一的新课改教材的经验,从新的视点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初高中教学导向的不同导致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

根据笔者对高一新生一个学期的跟踪研究发现,多数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其所产生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初高中教学导向的不同导致学生思维模式产生了差异。许多初中毕业生虽然进入了高中的学习,可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都还停留在那固化了的初中阶段,纵然高中老师也在强调学生要调整以上种种习惯,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我们都知道,既然是一种习惯,那么养成的时间不短,改掉的时间自然不会短。所以,这必定是一场持久战。“斗争”的双方都是无形的,这就更加深化了战斗的激烈性。但是,如果高中英语教师、家长和孩子都能够在高中正式学习之前有一个思想衔接过程,那么在进入高中英语学习时就会少一分焦虑,多一分自信;少一分慌张,多一分沉着。以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详细论述如何解决初高中教学导向的不同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导向决定其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后,应该掌握3500至4000个单词。这个目标对于刚刚初中毕业只掌握1500个词汇的学生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们会被这种铺天盖地而来的词汇量吓得不敢前行。导致许多学生一提到背单词就反感,甚至于厌恶学习英语这门学科。就这个现象,笔者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向自己两个班的学生提了几点要求:

第一,学好一门语言无非就是每天不断地复现之前学过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知识的不断重复。具体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抄单词、一个记笔记。这也是多数高中英语老师惯用的做法。但是,的做法有所不同,我要求的单词记录本是让学生从进入一个新单元开始,自主以每天20个单词一个抄写4遍的量,不断熟练其发音方式(学生有课本录音磁带,老师也会带读)和书写形式。这样做,首先是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是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第二,单词的复现“两步走”的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学生词汇量提升的第一步以每日抄写单词为基础,第二步笔者还会在课堂上以单词分类讲解和整合课文内容作为依托,不断重复生词的出现频率,达到让学生对新知识记忆不断加深的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两个班学生的词汇量均大有提升,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反应速度都逐渐加快起来。

第三,善于利用教材现有内容检测学生的词汇量。笔者在每个单元结束教学时,就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做法其实很简单,但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过新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每个教学单元在结束时,编者都会在教材中安排一个教学总结部分(Summing Up)和在练习册中安排一个学生自我检测的部分(Checking Yourself)。据笔者不完全调查,为了节省课时,有些老师不重视这两个部分的教学,有些甚至根本不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也在这种教学中逐渐降低了对于自我发现和自我总结的要求。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笔者会在每个单元的Summing up这个部分,以听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检测本单元到底掌握了多少生词。听写结束后,让学生自行检查所书写的单词是否正确。

三、“一成不变”的英语语法需要“灵活多变”方式的传导

新课改高一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一、二两本书。这两本教材所涉及的语法内容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进行时表将来;定语从句;被动语态这四个大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以及定语从句这两个语法大项了。那么,笔者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进行解读。

(一)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重新解析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个语法点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其实已经出现过。初中教材主要让学生能够认识某个语法现象并能简单地应用即可。那么,为什么到了高中还要学习这个语法呢?显然,这是与语用的要求有关系的。高中各科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一种哲学思维,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而如果这种哲学思想没有被高中教师所领会的话,那么其语法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还会像初中教学那样,不过是知识的另一种重复形式。在笔者看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语言现象的产生是有大有来头的。对于语言表达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是说话者自己要说什么话,那么就使用“直接引语”这种方式;如果说话者某人自己不方便说或是不能够说,需要借助第三者的嘴转述自己的意思,那么就使用“间接引语”这种方式,就这么简单。以下有两个情景可做演示。

情景1:课堂上英语老师正在讲解语法。她说:“学习语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如果要用英语复现刚刚英语老师所说的话,我们该如何进行翻译呢?

解析:这种情况是需要翻译者直接呈现某人自己具体说了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使用直接引语。那么这句话的翻译是:She said,“Learning grammar is very important to everyone.”

情景2: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语法。她说:“学习语法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可是这个时候,Jimmy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发现了,于是老师希望Jimmy重复自己刚才所说过的话,那么Jimmy该怎么回答呢?

解析:这种情况明显地需要别人转述说话者的话语内容,那么我们可以使用间接引语来表达来Jimmy的回答:You said that learning grammar is very important to everyone.

情景1和情景2主要体现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表达方式出现的客观原因,其实就是语言实际使用的需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情况可不止这么简单。以下两个情景便可展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相互转化的灵活性。

情景3:老师听了Jimmy的回答后,希望由Mary对Jimmy的回答进行评判。可是Mary该怎么回答老师呢?

解析:这种情况要第三者对于说话双方内容都进行关注,才能进行回答。经过分析,这个回答仍旧是转述别人的话。那么这个同学可以这么回答:Jimmy said that learning grammar is very important to everyone.I think his answer is correct.

从情景2和情景3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间接引语的主语选择不是去死记硬背语法书中的条条款款,而是应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变化。当然,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变化过程中,还有时间状语和指示代词的变化,也都是依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变化的。

情景4:下课后,老师希望找Jimmy谈话,可是他出去了,于是老师对班长说:“今天下午请Jimmy到我办公室来一趟。”那么,老师这句话班长该如何转述呢?

解析:这句话也需要别人进行转述,那么我们就应使用间接引语来表达。但是,情景中出现了时间状语和人称代词,要不要进行变化呢?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中,班长需要借助一个“让某人做某事”的动词结构来复现老师的话,于是他可以说:The monitor said to Jimmy that the English teacher let him go her office that afternoon.

从这两个情景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结构的出现也是根据语言具体使用需求进行不断地变化。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语言,当然也没有需要死记硬背的语法。以上面四个情景的内容来说,就是一个非常连贯的实际教学场景。广大教师完全可以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或是创新,以真人实景的方式进行操练。这种语法教学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深化学生对于这个语言现象的使用意识,更加明确这个语言现象使用的精确性和重要性。同样,定语从句的出现也不是偶然,也是由于语言使用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定语从句的重新解析

1.“定语从句”现象的由来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首先是从各种类型的“单词”学起,然后再学“词和词”之间的链接。在这种链接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刚开始,学生会十分喜欢这种用法,因为他们可以将单词连成短语了。但是,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被实际应用的需要所渐渐削弱。因为他们会发现当要表达对一个事物多重修饰时,一个形容词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就出现了由多个形容词来修饰名词的语言现象。老师也会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去教学生如何记忆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的排列方式。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但是,好景不长,当学生要描述某个人或是物体的具体动作或状态时,显然多个单独的形容词都不足以满足这种用法的需要,那么就必须出现那么一种句子才能够满足需求,于是“定语从句”就出现了。以下的三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定语从句出现的过程:

Sheisabeautifulgirl.(一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

She is a beautiful,funny,Chinese girl.(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

She is a girl who is working har D.(定语从句修饰一个名词)

具体措施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电力网格的程序设计,构建数据网格和信息网格,整合电力系统现有的数据和资源,实现数据在不同区域调度中心的交换和计算。电力网格的设置可以实现内网和外网的采用同一操作系统的运作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率。

这三句话极其简单地反映了定语从句产生的过程。仔细品味,定语从句的产生是有逻辑性的,是有渐进性的,而绝非是某些语法书上那种就事论事的解析。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某种知识的目的往往比单纯让他们学习效果来得好。当然,仅仅了解定语从句的由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还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许讨论最多的就是关系词的使用问题了。

2.关系词使用的误区新解

在定语从句的具体使用中,许多学生会对关系词本身的理解产生疑问。其实,“关系词”顾名思义就是表明“一个名词和一个从句关系”的词,也就是说,“关系词”就是一个名词在从句中的“替身”。如果这个“替身”充当一个从句的主语或是宾语位置,那么它就做这个从句的主语或宾语,叫做“关系代词”;如果这个“替身”代替一个从句的状语位置,那么它就做这个从句的状语,叫做“关系副词”。当然,“关系代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先行词”,也就是被修饰的那个名词是“人还是物”。如果先行词是“人”,那么就使用“that,who和whom”,如果先行词是“物”,那么就是用“that,which和as”。然而,这些关系词使用上的区别又引出了另一个难点,那就是关于“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使用区别。

3.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使用区别新解

其实,这两种句子的使用区别主要在于其翻译上的要求不同,而不是我们多数老师所强调的这两种句子的不同在于翻译本身的不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我这里强调的是语言产生的“正向过程”,而不是从语言本身去“反向研究语言”。

例1.他们都喜欢去年参观过的那个操场。

例2.他们都喜欢那个操场,在操场上有许多男孩子们正在打篮球。

解析:这句话的主干依然是“他们都喜欢那个操场”。那么可以翻译为:“They all like that playgroun D.”然而,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明显出现了一个对“那个操场”状态的详细说明,是一句独立的话。这时,主句和从句之间的纽带就只有一个“逗号”链接,关系较为松散。于是,整句的翻译为:“They all like that playground,where so many boys are playing basketballs.”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改变一下惯性教学模式,从句子产生的正向过程去描述句子而不是反向分析句子,那么学生在学习时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他们的大脑中也会建立良好的语言习得模式。这也包括接下来我们将要讨论的关于“介词+which/whom”结构的重新解读问题。

4.“介词+which/whom”结构的重新解读

关于“介词+which/whom”的用法,无论是各种教材,还是五花八门的教辅书都会让学生进行大篇幅地分析和练习。但是,无论是什么解释,始终不能够摆脱对于“介词+which/whom”的用法就看“如何确定介词”的使用问题。对于笔者来说,这种解读的确有效。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却不适用。因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会一直纠结不停。据笔者分析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介词”的认识不深刻而引起的。

“介词”顾名思义就是介于各类词汇之间起链接作用的词。有表示“方向的”(in,at,up,down, etc.)和“方式”的(by,in,with,etc.)等。如此众多的介词,据笔者了解,多数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和背动词短语的方式去记住的。而这种方式根本没有教会学生去认识介词,而是死板地去记忆知识,学生怎么可能会灵活应用语言呢?所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介词是重新结构“介词+which/whom”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表示“方向”的介词。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中,他们已经掌握了诸如“in,at, up,down等”这些词的基本意思。但是,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用实际演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了一个“介词模型”。如图1:

图1

图1所示,横线为地平线,椭圆形的上半部分有三个介词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当表示一个物体紧贴另一个物体上方时可以用on,表示物体的正上方用above,表示物体上方的某个位置时用over;椭圆形的下半部分也有三个介词表示方位:当表示一个物体紧贴另一个物体下方是可以用beneath,表示物体正下方用below,表示物体的下方的某个位置时用under。这个模型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应用起来学生会觉得更为精确,得心应手。在这个模型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自主创立诸如“up&down”“in&out”“at&in”等等。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乐意参与英语教学。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表示“方式”的介词。在教学中,表示方式的介词有“to,by,in,with”等等。就语言的实际应用,笔者也引导学生建立了一个介词模型。如图2:

图2

依图2所示,由A指向B的箭头代表介词to,表示单向性。而A和B如果出现回旋那么就表示A和B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关系,那么就使用with。如果表示在A和B的范畴之中则用介词in,如果表示某种手段则用by。当然,这个模型还可以应用到介词“in&into”“on&onto”“up&upon”的对比理解。

回到对于“介词+which/whom”的解读,如果能够让学生先了解介词的这些用法,那么在进行使用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得心应手的畅快感。

其实,关于高中语法的学习,只要老师在头脑中首先明确自己到底要传达一个什么理念,其次才是如何有效地传达的问题。所以,无论是教与学的两头,都要在高中英语学习中,重新明确语用学习的重要性,在头脑中不断加强语言使用意识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学会一门语言。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介词定语语法
介词和介词短语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跟踪导练(二)4
介词不能这样用
参考答案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