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
摘 要: 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基地。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的素养直接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因此,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具体内容包括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养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能力等。
一、湖南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为充分反映我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7—10月对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12份,有效回收率为92.6%。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如下。
第一,全社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关注度不够,没有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对生态教育宣传活动的经费支持过于薄弱。如高校中生态教育课程开课率较低,当问到“您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开设生态和环境保护类课程”时,有65.5%的回答是“没有”;另外回答“有”的学生中,有90.7%回答的是“开设的选修课”。
第二,教育目标存在偏差,重生态理论轻保护实践。很多高校强调环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注重培养环保的意识和理念;生态文明环保实践的开展远远少于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无法将其掌握的环境知识及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环保举措。如当问到“您是否参加过例如植树节这样的生态环境活动”时,40.1%的学生回答的是“从来没有”,35.4%的学生回答的是“偶尔”。
第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滞后。学生普遍掌握了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但对生态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如当问到“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提高,价格也会随之上涨,您是否支持”时,49.7%的学生回答的是“看情况而定”,20.8%的学生回答的是“不支持”,只有24.3%的学生回答的是“非常支持”。同时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堪忧,节约意识薄弱。笔者走访发现许多高校内乱丢垃圾、浪费水电资源、践踏草坪等现象随处可见,大学生节能环保、爱护生态的生活方式尚未养成。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导致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原因可分为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增长指标看做发展的首要指标,长期对环境生态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社会发展中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划也未涉及生态文明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破坏生态的事件屡屡发生,环保问题逐步受到重视,一些环境和环境保护科学的专业和课程在高校逐步设立。但是对于从生态文明教育角度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情操以长远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而且相当数量公众的思想仍停留在经济发展优先于生态保护的阶段;我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及政策并不健全,无法提供支持与保障。
第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体制落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很难很快产生直接效益,所以各高校普遍重视不够,通常仅有零散的教学管理措施,未形成系统的制度保障,对老师授课的考核与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尽科学。高职学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由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且学制只有三年,高职院校更多地把教学计划安排给了专业或专业实训课。第二,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仍是我国各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少有讨论、探究和观摩法等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效果不理想,满意度不高;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解理论知识,不重视实践环节和提升学生生态道德情操。教育的形式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内容落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和研究起步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和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实际情况的教材少。笔者所调查的多所高校普遍的做法都是将生态文明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思政理论课受内容、学时和老师自身专业的限制不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往往只是在宏观上做讲授,在高校开展的思政德育实践活动往往以“红色教育”、“公德教育”等为主,使生态文明教育从教学内容、时间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第三,从大学生角度看,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关注度普遍不高。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群体、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在传递正能量方面他们就会成为中坚力量。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展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但是许多学生只把活动作为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发自内心地为了让更多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宣传和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面非常广,量非常大,生态文明的信息作为海量信息的一部分如果不经特殊强调就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当下一轮信息潮来临时,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下一个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关注和学习实用的知识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追捧,生态文明教育受到冷落。
三、解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与意识。另一方面,应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热爱、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公共精神。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是培养和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其认知程度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授课内容,把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作为讲授重点之一。比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蓝本,配合德育实践教学,切实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即生态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等。另外,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长期进化所形成的目前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都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人类尊重生态关系也是尊重我们自己;人类与自然是同呼吸共命运的,维护好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才能有利于人类发展。
3.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构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载体。生态文明教育分为显性和潜在两部分,课堂教学等属于显性部分,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文化熏陶、品德的提升等属于潜在部分。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潜在部分的影响。注重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不像一般的课程传授,文化熏陶的教育形式自由、宽松,当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就会接受文化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就能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高校应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实现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贯彻。
4.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作为高校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评价是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不但能够践行环保,而且能够成为环保、技术及理念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大学生生态文明水平是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集中反映,它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这是评价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考核指标。大学生在实践领域还要掌握相应的生态环保技术和专业技能,以实现从生态意识到生态环保行为的转化。这一指标可以考察学生在生态教育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还应该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态文明实践的参与度、调查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包括在内。
参考文献:
[1]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2]姜赛飞.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进课堂的必要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3]李高峰.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教育实施与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4]刘静.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11).
[5]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D].合肥大学,2010(4).
[6]沙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一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D].2012(4).
201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