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县幅员面积2249平方公里,人口39万,下辖15个乡镇(场),216个行政村,573个基层党组织,党员18021名,其中农民党员11415名。2014年上半年,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已经达到了13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1.1%,全县村级集体收入总额2370.64万元。近年来,铁岭县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强化引导和扶持、拓宽增收渠道、加强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途径,推动强村富民。
“四项措施”强保障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刻不容缓,因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村党组织有效运转的基础保障,是村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群众、实现富民强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支撑。首先,县委决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各乡镇年度考评和党委书记述职的重要内容,作为考评乡镇党委书记的硬性指标。其次,建立了领导联系帮扶制度,结合“六个一”活动,全县实职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明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目标任务,为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支持。同时,农发、林业、动监等涉农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科学配置农业补贴、“一事一议”资金项目,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近年来,县政府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村基层重点倾斜,把涉农项目、扶贫项目等资金重点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大力培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3年来,全县重点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2个,投入项目资金5600余万元。今年年初,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县财政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扶持基金,今年起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结合项目形式奖励当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排名前5位的村。同时,实施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五步一审双评定”制度,对涉及村集体资金、资产处理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和管理,涉及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等事项必须经过“五步”环节民主决策,并及时向群众公开,使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行,管好用好村集体每一分钱。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村班子、好带头人,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首先,铁岭县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采取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合作社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的办法,着力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的能人选为村干部。两年来,全县216个行政村中,先后有60多名致富能手和回乡创业人员被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其次,针对村党组织书记,县委每年组织举办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围绕市场经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提高了他们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实施干部“双挂”工程,先后选派142名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挂职锻炼,提高他们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机制,把村党组织书记的经济、政治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绩效挂钩,充分调动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性。同时,选派103名优秀机关干部和二线领导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油助力。
四是做好典型引路。铁岭县委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推树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一定集体经济基础、工作有思路、自身发展有特色的村作为示范村,集中投放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重点打造,认真分析总结示范村发展经验,在全县进行推广。2013年年末,铁岭县在李千户镇召开现场会,全面推广了小屯、马侍郎桥、东孤家子等几个典型的发展模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五条途径”拓思路
积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铁岭县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富民强村领航”工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由村党组织牵头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五种有效途径:
一是创办合作社实现增收。铁岭县鼓励由村集体创办、领办、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有偿、微利的原则下,通过提高农产品收益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背景下,全县大多数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和服务作用,并以此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富民强村”目标。
二是经营集体资源增收。铁岭县鼓励各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各村集体的荒山、荒坡、荒水、荒滩等“四荒”资源,通过适当的项目扶持,建设了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示范基地,在带动农民群众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各村党组织采取市场化方式,对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土地,实行委托流转,村党组织成立“土地银行”,将分散土地集中后统一向合作社、规模大户等发包,收取服务费。目前,全县土地流转规模达到46.6万亩,蔡牛镇北长村,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杨士屯村,双井子镇泡东村等通过土地流转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目前,全县有集体收入的村中,集体资源经营占集体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手段。
三是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铁岭县通过开展“三资”清理,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进行排查清理、分类建档,最大限度盘活利用。县委出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实行“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权分离,保证集体土地等固定资产资源“流转不流失”。在政策引导下,各村将闲置的校舍、办公用房等集体房屋,以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兴办养殖、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等项目;将符合规划的非农建设用地、村办企业厂房、机器设备等,采取租赁、承包,或以作价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依托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是发展资金投入型集体经济。铁岭县鼓励有条件的村,利用现有村级积累、援助资金以及经营服务性收入等资金,在选准项目、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参与各类项目建设,参股工矿企业,购买商业门点,实现收益分红,通过投入,使投入变成资产,然后经营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李千户镇营盘村通过“五步工作法”集体决策,将村集体积累的20万元投资入股驻村建材企业,以“红色股份”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新台子镇杨士屯村采取土地流转和集体资金入股相结合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平欧榛子种植项目,全村有135户流转土地2000亩,使每户年收入增加2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20万元,实现了由“后进”到“后劲”的转变。白旗寨乡哈尔边村和阿达村集体投资购买喷灌设备,春秋两季种植黑木耳,年纯收入4万元。
五是发展生活服务型集体经济。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铁岭县积极鼓励各村创办农资超市、百货超市等经营实体,为金融、保险、广电、移动通信等部门代理业务,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同时,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创办老人之家、儿童乐园等养老托幼服务机构,在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新台子镇三家子村通过帮助万鑫水稻种植合作社管理村内被流转土地,年可收取管理费3.6万元。双井子镇高家店村筹建农资合作社,为村民统一购买农药、种子、化肥等物资,村集体年可创收12万元左右。李千户镇小会村在集体领办合作社同时,还成立了农资经销超市,社员群众不出村就能买到质量可靠、价格优惠的各类农资,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该村还成功引进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村集体参与税收分成,还为村民提供了50个就业增收的机会。
同时,各乡镇还动员各村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制定税收奖励政策,鼓励各村以招商引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个促进”重民生
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铁岭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有集体收入的村13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2.5%,收入总额2414.2万元,其中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21个;1万—10万元的村57个;10万—50万元的村48个;50万—100万元的村5个;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