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新华社做了统计,像河南义昌大桥垮塌事故、广州“镉大米”事件、王林非法行医事件等一些热点事件,至今仍然没有处理结果,有的上半年就被媒体追问过,却又烂了半年,并有继续成为“悬案”的可能。
虽然媒体和舆论持续关注和批评,但一些管理和执法部门却能抗得住压力,因为拖个一年半载也没人被问责,这意味着舆论批评已经无法激活体制内的压力机制。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有自我净化能力的社会,这种能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公共舆论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如果一个公共部门对舆论的批评失去了最起码的敏感性,最终将使公共权力部门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对公众的评价不以为然,像河南义昌大桥垮塌事故,在舆论的持续关注下,十个月仍未见处理结果,这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吗?
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一个预期稳定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公共权力有效率的社会,尤其是执法和司法部门,如果出现能力的衰退,将使公众失去基本的安全感。最典型的就是陕西富平妇产科医生拐卖婴儿案,事发后,除了富平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妇幼保健院院长等5名相关责任人被免职,公安机关立案5起后没有发布过任何消息,全省范围内的调查也没有结果。像张艺谋超生,地方计生部门迟到半年才在舆论推动下勉强回应,至今没有处理结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妨从解决令公众焦虑的具体个案,尤其是“断尾新闻”开始。
(摘自《京华时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