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芬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睡眠障碍的预见性护理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134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产妇实施产科护理常规,观察组除常规标准护理外,还针对产后失血、睡眠不良开展可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失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并且产后出血发生率比对照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睡眠质量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针对产妇产后出血、睡眠障碍实施可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减少产后的失血量及出血发生率,能提高产妇睡眠的质量,对保障产妇生命安全、促进早日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产后失血量;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1-0115-0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是孕妇娩出胎儿后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发生率较高,而且病情发展极为危险,是导致国内孕产妇死亡的第一因素[1]。另外,睡眠障碍也是产妇常出现的病症之一,由于睡眠障碍不直接危害到产妇的生命安全,因而不被重视,然而,产妇一旦出现睡眠障碍,会引发或者加剧其他产后并发症,如产后抑郁症、产后出血等。因而,做好产妇分娩后的出血护理及睡眠护理是当前产科护理的重点,也是体现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2]。我院产科通过对67例产妇针对产后出血及睡眠不良实施可预见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产科在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实施阴道分娩的产妇134例,年龄23~34岁,平均(252±33)岁,其中,初产妇86例,经产妇48例。入组标准:均为单胎头位、头盆相称、宫颈发育及骨盆良好,未出现产后各种合并症。将134例产妇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7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产科护理常规,观察组除常规标准护理外,还针对产后出血、睡眠障碍实施可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产后出血护理措施。产前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有关产后出血的发生因素、危害及防范措施等,提高产妇及家属的重视度,使产妇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产前检查,特别要重点检查产妇是否存在出血高危因子。当产妇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时,实施心理疏导,排解产妇的顾虑,以减少不良情绪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在分娩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的体力、休息、情绪、分娩速度等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补充能量、情感支持、子宫按摩等,在给予宫缩剂时要做到适时、剂量准确,在胎盘分娩出以后,要认真观察胎盘及胎膜是不是完好,观察产道有没有损伤等;分娩后24小时内,要严密监测产妇的子宫收缩、失血量等情况,并指导产妇进行早期哺乳。②睡眠障碍护理措施。产妇入院待产后,护理人员就开始进行睡眠障碍预见性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并指导产妇在睡觉时采取科学卧姿,即向左边侧卧;对出现睡眠不良的产妇,要深入了解睡眠不良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心理疏导、家人情感支持、睡前按摩、保证睡眠环境的安静等,使产妇身心舒适、愉快,以促进睡眠,尤其在产后,要保证产妇充分的休养,要控制亲友的探望次数。③膳食指导。指导产妇合理膳食,多进食优质性蛋白,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宜进食难消化的、刺激性食物,严禁烟、酒。
13评估指标与标准观察两组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的失血量及发生率,根据我国产后出血诊断标准,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在500ml以上诊断为产后出血,失血量采用面积法进行测量;睡眠质量评分选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量表总评分最高为21分,最低为0分,总得分越低,睡眠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产妇产后失血量及发生率比较
组别n产后失血量
(ml)产后出血发生率
(%)PSQI总评分
观察组6722032±2640*4(597)*886±127*
对照组6734271±386614(2089)1251±52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本组研究针对产后出血、睡眠障碍对产妇实施可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并且产后出血发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睡眠质量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充分表明了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产后的失血量及发生率,能提高产妇睡眠的质量,对保障产妇生命安全、促进早日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玲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42-43.
[2]付丽,李乐之.分娩后产妇及其配偶睡眠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41-1243.
(收稿日期:20131113)